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格言: Visų šalių proletarai, vienykitės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
![]() |
|||
语言 | 立陶宛语和俄语 | ||
首都 | 维尔纽斯 | ||
共和国主席团主席 | Vytautas Landsbergis (独立时) | ||
Area - 共 - % 水域 |
居苏联十一位 65,200 km² -- |
||
人口 - 共(1989年) - 人口密度 |
居苏联第十一位 3,689,779 56,6/km² |
||
货币 | 苏联卢布 (rublis) | ||
时区 | UTC + 3 | ||
国歌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简称立陶宛。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1918年之前,立陶宛是沙俄的一个行省,1918年,立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成立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年4月波兰占领维尔纽斯。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立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占领立陶宛,恢复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立陶宛有长期独立的历史,民族主义倾向比较强烈。入盟后,民族主义的活动一直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利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戈氏的改革使得立的民族主义势力强烈抬头。1988年底,立民族主义组织“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掀起新的要求独立的浪潮。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从根本上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民族主义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旧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告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反对脱离苏联的政治力量的激烈反对。为组织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军事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获得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