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所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目录 |
[编辑] 背景
由於希特勒要在9月1日攻擊波蘭,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蘇聯,希特勒更指示里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以避免攻擊波蘭時兩面受襲。最後,雙方在8月23日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矛盾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末,更是显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对英法来说,苏联是头号敌人,但同时,自己在东欧地区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对德国来说,他同样也要消灭共产主义,但他直接面对的却是东欧地区,即是捷克和波兰地区,而且,要进攻苏联,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對蘇聯來說,英法是古老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主張及實行共產主義是敵對的,而反共的納粹德國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甚至縱容德國侵犯鄰國如捷克,企图“祸水东引”,令纳粹德国侵略苏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绥靖。为此,英法还泡制了慕尼黑阴谋。
當時,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棄與英法共同抗德,相應地轉而決定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與德國修好,以爭取時間及空間防範德國在不久將來的入侵,。而希特拉為了穩住東面的蘇聯,以免在戰爭中要兩面開戰,故此亦願意與蘇聯修好。
[编辑] 概况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 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 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 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实际上给希特勒指出一条向苏进攻的道路,企图“祸水东引”。
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望透顶,因此答应了这一请求。
1939年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加以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1939年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编辑] 条约规定
- 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 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 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條約外,德蘇還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協議書:
- 波羅的海地區如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立陶宛北部疆界將成為德蘇權力界限,在這方面,雙方將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 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德蘇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拉杜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與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 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她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佈她在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系。
- 雙方將視本協議書為絕密文件。
[编辑] 尾声
苏联明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坚决反对马列社会主义(希特勒称自己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阿道夫·希特勒迟早会撕毁和约。因此,苏联开始将大批物资、设备从欧洲部分运往大后方,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斯大林有一点还是失算了,他始终认为德国攻下英国之前不会对苏联发动袭击。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协议,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军一溃千里。这也是令苏联成为二战伤亡最大的国家的重要原因。
[编辑] 性质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妥协。为了能够抵御英法的绥靖政策,苏联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防止了单方面对法西斯作战,同时,苏联也可以积极备战。
有人认为,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以“祸水西引”来对付“祸水东引”。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别仅在于,英法牺牲的是捷克的利益,而苏联牺牲的是东欧各国的利益。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
有人认为,它可说是一项苏德之间的分赃协定。苏德利用了英法的绥靖政策,无视小国的利益,重新分割了东欧,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很大危害。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暂时性的同盟。它的存在,使得德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辟西方战线,而苏联可以继续安心作内部建设并把战略物资向西部转移。
[编辑] 影响
对其影响,学术界颇有争议。
- “有利”说。苏德条约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宝贵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不仅打破了英法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的夹击,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
- “利大于弊”说。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
- “弊大于利”说。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苏联本身丧失警惕而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 “不利”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关系,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