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荃灣(Tsuen Wan)為香港新界的一個地方,荃灣新市鎮及荃灣區的主要部份。荃灣一詞原來是昔日當地的一個海灣,位於大帽山南面山腳,西南方面向狹窄的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的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1950年代,當年荃灣面積約有0.5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開始在荃灣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現在由荃灣路、楊屋道至德士古道亦是填海得來的。1990年代為了興建西鐵的荃灣西站,荃灣路以西面一帶海旁再一次進行填海工程,多次填海工程已經令藍巴勒海峽進一步收窄。
本港不少政經名人,包括:林超榮、陳偉業及龍緯汶等,都住在荃灣。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荃灣以前因為海盜猖獗的問題,亦曾稱為賊灣。而荃灣近藍巴勒海峽一帶以前叫做三百錢,因為傳說人們經過該地時,要給三百錢的過路錢。
[编辑] 歷史年表
- 清初時,荃灣曾經有多個名稱,包括荃灣約、全灣約和全灣。在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今日青山公路建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的有老圍村。
-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並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
-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 1950年代,中國大陸由於解放引來大量的內地人士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
- 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
- 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村及基本建設。
- 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
- 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
- 1982年,地鐵荃灣zh:綫; zh-hk:綫; zh-tw:綫; zh-cn:线; zh-sg:线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
- 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
- 1997年,香港國際機場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間接加速荃灣的發展。
- 2003年,九廣西鐵荃灣西站通車。
- 2005年,香港迪士尼樂園落成,地產商紛紛將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亦選擇區內興建。
[编辑] 荃灣市中心
由於開發較早,荃灣並不和同為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和屯門般規劃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一般而言的荃灣市中心,是指荃灣地鐵站和荃灣碼頭之間,川龍街和眾安街兩旁的地帶。這個範圍雖然不大,但大部份荃灣區重要的公共、商業、交通設施,如荃灣大會堂、荃灣裁判法院、沙咀道球場、荃灣廣場等都在此範圍內,人流也最多。
[编辑] 參見
|
|||||||
|
|||||||
參見:香港海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