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銅鑼灣(港人有讀「銅鑼環」)位於香港島的中心北岸之西,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區內有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場,包括:崇光百貨、時代廣場、利舞台廣場以及世貿中心。
目录 |
[编辑] 地理位置
現在所指的的銅鑼灣位於灣仔以東,北角以西,橫跨灣仔區及東區:東至清風街天橋,西至堅拿道天橋(鵝頸橋)。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地鐵天后站及怡和午炮等位於銅鑼灣東區部份;皇仁書院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則位於銅鑼灣灣仔區部份。
[编辑] 歷史
銅鑼灣原指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岸。因為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而昔日海岸線就在今日銅鑼灣道。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而現時一般稱為銅鑼灣的位置,則原稱為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19世紀中期,銅鑼灣乃英資企業怡和洋行總部,當時怡和洋行在東角設置貨倉及於今糖街附近設糖廠即前香港鑄幣廠址。19世紀末,銅鑼灣興建了一條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灣)的字源。1950年代的大型填海工程,產生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
1960年,日本百貨公司大丸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開業,加上第一條海底隧道的興建,其香港島出口就在銅鑼灣。於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銅鑼灣開業,令銅鑼灣成為港島主要購物中心。1980年代中全盛時期,銅鑼灣共有4間日資百貨公司,分別為大丸、松坂屋、三越及崇光。踏入1990年代,日資百貨公司不是結業便是易手,取而代之的乃一個一個的購物商場。其中香港電車在銅鑼灣的原車廠,重建成今日的時代廣場;位於波斯富街的戲院利舞台,則於1991年拆卸,改建成利舞台廣場。
銅鑼灣東部過去有銅鑼灣裁判司署,是一幢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古建築。但由於1980年代地鐵工程影響而變成危樓,於1980年代初拆卸。原址現在變成了地鐵港島綫的天后站出口,而順理成章的,一般人亦改口把天后廟一帶改稱為「天后」,而「東角」這舊名則漸漸被人遺忘。
過去的地理劃分到現時仍保留了不少痕跡,包括位於天后的銅鑼灣街市及再向東行與長江實業油街項目相對的民政事務總署銅鑼灣社區中心、位於銅鑼灣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
[编辑] 未來
[编辑] 銅鑼灣地下城
2006年11月21日,灣仔區議會討論,香港地鐵擬銅鑼灣建商業地下城,以紓路面擠塞。地鐵計劃擴建現在的銅鑼灣站大堂,建面積過3萬平方呎的地下街,由崇光百貨地底至記利佐治街及怡和街,並增建5個新出入口,解決路面人車爭路問題。在地下非收費區,將會有商舖,預計6年內完工,屆時崇光百貨對出的過路設施將會取消。[1]
[编辑] 統計資料
截至2000年,銅鑼灣的居住人口為478434人,人口密度則為每平方公里1630.3人。住宅單位數量為190,724個,密度則為每平方公里549.9個。居住人口中,82.49%為本地華人,17.53%為外籍人士。
[编辑] 特色
銅鑼灣是香港主要的購物區之一,有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及商場,包括時代廣場及世貿中心等等。有指銅鑼灣及鄰近地區有不少日本人聚居,所以在銅鑼灣的大型日資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亦特別多,包括崇光百貨、三越百貨及c!ty'super等等,區內的日式食肆及專門招待日本人的會所和娛樂場所更是星羅棋佈。由於銅鑼灣有很多緊貼潮流的商店,售賣本地、日本以至世界各地的時尚貨品、時裝及新潮產品。此外,銅鑼灣亦有多間戲院、卡拉OK店及其他娛樂設施,再加上銅鑼灣很多店鋪都營業至深夜,因此銅鑼灣成為一個非常繁忙的地區,亦成為最受香港年輕人士歡迎的地方之一。銅鑼灣購物區亦是全世界租金第二貴的地段,僅次於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
[编辑] 著名地點
[编辑] 文娛康樂設施
[编辑] 商場
- 時代廣場(九倉)
- 銅鑼灣廣場(麗新)
- 利園(希慎)
- 興利中心 (希慎)(三越百貨所在地)(已結業)
- 崇光百貨
- 皇室堡商場(華人置業)
- 世界貿易中心(新鴻基)
- 銅鑼灣地帶(華人置業)
- 利舞臺廣場(希慎)
- 總統商場
- 信和廣場(信和置業)
[编辑] 交通
[编辑] 主要交通幹道
[编辑] 公共交通
-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線
[编辑] 參看
維多利亞港 | 維多利亞公園 ‧ 天后 | |||
鵝頸 | 大坑 | |||
銅鑼灣 | ||||
跑馬地 ‧ 加路連山 |
香港灣仔區 | ||
---|---|---|
油尖旺區 (被維多利亞港相隔) | ||
中西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東區 |
南區 |
|
|||
|
|
|||||||
|
|||||||
參見:香港海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