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漢重要大臣,名士司馬徽稱其為伏龙(卧龙),與鳳雛龐統齊名。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叔父諸葛玄便負責撫養他與其弟諸葛均。後來,漢朝中央政府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编辑]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刘备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对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讚,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编辑]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詳見赤壁之戰)
[编辑]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再領司隸校尉。
[编辑] 临终託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战),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劉備不會有此大敗。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若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
[编辑] 勞心北伐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227年3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返。到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臨終前推薦蔣琬、費禕作為後接。最後至8月,享年五十四岁,归葬定军山勉縣的武侯墓。(詳見諸葛亮北伐)
[编辑] 武侯祠
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爲他立廟,朝議認為不合禮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劉禪亦沒有聽從。直到263年春天,習隆、向充上表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便下詔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甚至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拜祭諸葛亮,命令軍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个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另外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甘肅祁山、陝西城固、湖北黃陵廟、陝西省岐山縣都有武侯祠。
[编辑] 特徵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古制),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諸葛亮為人不貪財,他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死後,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雖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配葬物。
他亦極忠於主君,受後世所極之推舉,在受劉備託孤後,一直為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可惜最後令自己食少煩多,病死軍中。而身為權臣亦無斂財,或架空君主,為兒子鋪路為篡位,甚至李嚴書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亦拒絕。
在治政上更有特出的成績,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詳見蜀漢)。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而且在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至唐代將軍李靖亦十分推崇。
[编辑] 家庭
[编辑] 祖先
[编辑] 父輩
[编辑] 兄弟姊妹
[编辑] 妻
[编辑] 子女
[编辑] 孫
[编辑] 後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餘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的子孫開始四遷:
- 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
- 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
- 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
- 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
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编辑] 评价
《三國志》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在《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註》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西人以自輔,豈有近日之開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踰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當時的人:「死諸葛走生仲達。」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讚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而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蹟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當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楊慎的《武侯祠》、郭沬若的《蜀道奇》、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還有詩人董必武、陸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重視:
-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编辑] 民間藝術
[编辑] 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史書中诸葛亮的事蹟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為「状多智而近妖。」
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門遁甲,傳為諸葛亮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编辑] 戲劇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而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越调申凤梅
- 京剧老生马连良
-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 鄭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 梁朝偉在電影《超時空要愛》中扮演諸葛亮。
- 辜振甫
[编辑] 傳說、俚語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諸葛懷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另外僳僳族、基諾族有信奉諸葛亮。有傳指當時西方傳教士為了宣揚基督教,要僳僳族放棄對諸葛亮的崇拜,便編造說「上帝有兩位兒子,大兒子叫孔明,二兒子叫耶穌,過去大兒子管事,現在由耶穌接管了」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諸葛亮」,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一說,亦有指是「三個臭裨將,勝個諸葛亮」的訛傳」[1],但意思仍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编辑] 著作
[编辑] 自作
[编辑] 相關作品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 《悼周瑜》(《三國演義》所傳)
-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 《馬前課》(預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