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生于抚州 (今属江西),出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姦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鬥智的故事。
[编辑] 历史评价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裡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並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認為,王安石的多項改革,涉及將當時的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數目字管理,但不見容於當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技術能力而無法取得成功。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 宋朝
- 《宋史》 脱脱 元朝
-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杨仲良 宋朝
- 《临川集》 王安石 宋朝
- 《王荆公》 梁启超 清末民初 上海广智书局 1908年 1909年
- 《王安石》 邓广铭 三联书店 1953年
-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 台北聯經 1996年
唐宋八大家 |
---|
韩愈 | 柳宗元 | 欧阳修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王安石 | 曾巩 |
前任 呂惠卿 |
宋朝宰相 1070年—1076年 |
后任 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