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烏教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里烏教派(或稱亞流主義學派、阿里烏主義、亞流主義、亞流派),是基督教歷史中一個被斥為異端的派別。由曾任亞歷山大主教的阿利烏(或譯亞流)(公元250年—336年)領導的基督教派別。此派別根據《聖經》所載,認為耶穌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
[编辑] 主張
阿里烏教派主張耶穌次於天父,是受造物、聖靈更次於聖子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產。其主張的《圣经》根據有《旧约·箴言》8: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另外在《新约·約翰福音》14:28記載,耶穌曾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這些經文都是此派別主張的基礎。
[编辑] 爭鬥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與當時教會內另一主張相對。當時另一主張是聖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聖子「與父同永」,以「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的關係。由於兩派的神學上的嚴重分歧,神學爭論便發展成無休上的論戰。
公元320年左右,亞歷山大教會召開宗教會議,可惜會議無果。為解決此神學爭論,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在君士坦丁皇帝的要求之下,會議採納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所倡議的關鍵性字詞--「聖子与聖父同質」(homoousia)。結果,會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影響和監督下,全體主教簽署通過《尼西亞信經》。沒有簽署的兩位主教與阿利烏被驅逐,阿里烏教派被斥為異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結束後,因大公會議中採用了關鍵性字詞--「聖子与聖父同質」,東方教會的主教們多數拒絕《尼西亞信經》。大公會議沒有止息爭端,耶穌與天父的爭論仍持續。
公元328年,亞他那修接任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阿里烏的流放,並恢復其職。其後,亞他那修更曾被流放高盧。君士坦丁大帝在優西比烏的影響下,將《尼西亞信經》的捍衛者馬爾塞魯以散布異端的罪名撤職。在君士坦丁大帝隨後在神學態度的變更和其後繼位的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支持下,阿里烏教派的勢力得以保存。
直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召開,聖靈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阿里烏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上巳確立為正統教義。阿里烏教派從此大勢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後在公元7世紀,當時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後一位信奉阿里烏派的君主改信天主教後,阿里烏派在歷史上完全淡出。
[编辑] 參考來源
- 三位一体的概念及其来龙去脉(四)
-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二】
-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叁】
- 中國大百科:基督教異端派別
-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