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洲大蝸牛 | ||||||||||||||
---|---|---|---|---|---|---|---|---|---|---|---|---|---|---|
![]() |
||||||||||||||
分類 | ||||||||||||||
|
||||||||||||||
|
||||||||||||||
Achatina fulica (Férussac, 1821) |
非洲大蝸牛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公分,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公分。夜行性,喜好潮濕的環境。
目录 |
[编辑] 分佈
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佈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臺灣日治時期1932年(或作1933年),1932年由台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自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臺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而供過於求。
[编辑] 食性
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因此在大部份的地區都被視為有害動物。
[编辑] 繁殖
非洲大蝸牛一年約生產5-6次,一次平均約生產200個卵。
[编辑] 生活史
約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但長為成體後仍會緩慢成長。在飼養環境下,壽命約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编辑] 參考
- 參考:ITIS 分類資訊. Achatina fulica (TSN 76978). 擷取於2007年3月16日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