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英語:Hong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HKALE,慣稱A-Level)每年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主辦,大部份考生是完成兩年預科課程的香港中學七年級學生。2006年的報考人數是34,977名,其中28,682名為學校考生;6,295名為自修生。
考試在3月中到5月進行,通常在6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公佈成績。現在共提供19科高級程度(A-level)和20科高級補充程度(AS-level,簡稱高補)科目。高級補充程度科目的總授課時間為高級程度的一半,但它們所要求的課程深度相若。通常一科高級程度科目考試有兩部份,每部份為3小時,在同一天應考。
大多數日校考生都會報考四至五科,包括高補程度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和英語運用科。除了中國語文及文化,中國文學,英語運用,中國歷史,及英語文學外,所有科目均可以選擇以英文或中文應考。因此在某些中學會出現一位老師同時以中文及英文兩種語文授課的有趣情境。兩種語言的試題、評分要求和分級標準相同,應考語言不列於成績通知書和考試證書上。
考試成績以A至F級別表示,A為最高,F為最低,F級以下評為UNCL(不予評級,Unclassified)而F及UNCL視為不合格。2002年起,取消考試成績1級2等制,即不再把A至F級細分為A(01),A(02),B(03)等的12個小等級。
高級或高補科目的E級或以上成績,可獲承認為英國通用教育證書高級程度會考相應科目同等成績·然而,一般人普遍認為前者的難度遠較後者為高。
目录 |
[编辑] 設立背景
在1993年以前,學生可以選擇應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或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其中之一。前者主要為用英語學習的學生而設,本來用以在中學七年級後,報考3年制的香港大學。後者主要為用中文學習的學生而設,用以在中學6年級後,報考當時4年制,以中文為主的香港中文大學。
後來負責教育當局發現,這種安排實不恰當,需要以一個統一的制度取代。在1981年當局呈交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不同入學制度的存在,使學生在大學學位激烈競爭無可避免情況下,更添混亂煩擾。(香港教育署,1981,頁227)
經過長時間的爭論(Tang and Bray, 2000),中文大學終於在1991年將課程轉為如香港大學般的3年制。故香港高等程度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併並取消。當時的考試局同時新增高級補充程度科目。(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3,頁4)
[编辑] 英語運用科
這一科目是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測試考生於大專學習需要的理解和運用英語水平。
- Section A: Listening(聆聽,1小時)
- Section B: Writing(寫作,1小時15分)
- Section C: Reading and Language Systems(閱讀及語法,1小時30分)
- Section D: Oral English(口試,20分鐘)。本部分於1994年年起開始實施。
- Section E: Practical Skills for Work and Study(實用技巧,1小時45分)
高級補充程度科目在不少大學學系收生只會計算6成分數,甚至更少。但英語運用科卻在不少部門是把其分數乘2,甚至乘3,比高級程度科目佔分比重更高。(例:科大商學院是乘3的)
[编辑]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本科評估考生運用中國語文的能力和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自1993年開辦以來,設有實用文寫作(卷1甲部)、閱讀理解(卷1乙部)、文化問題(卷2)、聆聽理解(卷3)、說話能力(卷4)、以及在課程完結前完成的五份課外閱讀報告(卷5)。
其中卷2文化問題指定參考篇章為:
為防止考生操練過往歷屆試題,考評局在2001年開始不斷更改試題格式,包括在文化問題1卷裏以開放式取代以讀本為本的問題。考評局亦希望藉此防止考生背誦文化篇章內容。然而,這種方式被考生批評沒有客觀評分標準,是靠取悅閱卷員而得分的「吹水科」(胡謅科)。
2005年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卷1乙部閱讀理解部分中考试局将以往的固定形式进行了更改。在2004年之前的試卷中,考生需於一小時內完成6篇閱讀理解的問題。2004年的試卷中,題目裡將多篇有關的文章編成一組,然後考生需根據每組的文章中內容回答問題。而於2006年的試卷中,考生更需要就全卷四篇相關的文章整體回答問題。在2005年起,試卷中只有3-5篇閱讀理解,考生需根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由於2004年或之前的試卷是速讀形式,2005年或之後的試題以精讀形式發問,當屆有考生對考卷改變形式感到強烈不滿,當時不少傳媒均有報導,而考評局的回應是:考卷從來就沒有指定的格式;所以堅持試卷無問題。
另外,卷三聆聽考試的形式亦将以往的固定形式進行了更改。在2003年或之前,考生需以文字回答部分問題,問題主要以多項選擇、以剔號選取正確答案和填充題。不過,在2004年開始,考生不用以文字來回答問題,問題的主要形式是多項選擇題和以剔號選取正確的答案。其中一部分是比較文本陳述及錄音上所提及的觀點,以及作出選擇:正確、錯誤、部分正確、無從判斷。由於這種設題模式往往令考生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判定該兩句的立論是否正確,從而選出合理的答案,因此被一些考生和老師謔稱為「奪命四式」。
[编辑] 批評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經常被批評考取好成績的難度太大。在很多科目中,只有非常頂尖的學生才能考取好成績。在2005年,33829名考生參加英語運用考試,只有203人,即0.6%,考取A級。 但不少人認為經濟學為最艱深科目,因為張五常在1982年曾改革經濟學考試課程,加入大量課題,令高考經濟學充滿張五常的個人色彩,往往需要閱讀張五常的著作才能奪取好成績(現因張五常辭任香港大學經濟系教授,高考經濟學的張五常色彩已漸漸減少,出卷員再不是張五常門派的學生)。據資料顯示,曾有一年高考經濟學科高級補充程度(ASL)只有3人奪取A級。
1996-2006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英語運用科考生成績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
A % | 0.9 | 0.9 | 0.9 | 1.0 | 0.9 | 0.9 | 0.9 | 0.7 | 0.6 | 0.6 | 0.6 |
某些高級補充程度的科目,偶然也不會給予考生A級的成績。
1996-2006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物理科考生成績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
A % | 1.8 | 0.2 | 0.5 | 0.4 | 1.8 | 0.1 | 0.5 | 0.8 | 0 | 0 | 0 |
[编辑] 科目列表
科目 | A—高級程度 | AS—高補程度 | ||
---|---|---|---|---|
應用數學 | A | AS | 3 | |
視覺藝術 | A | AS | ||
生物 | A | |||
企業概論 | A | |||
化學 | A | AS | ||
中國歷史 | A | AS | ||
中國語文及文化 | AS | |||
中國文學 | A | |||
電腦應用 | AS | 2 | ||
電腦科 | A | 2 | ||
經濟學 | A | AS | ||
電子學 | AS | |||
倫理及宗教科 | AS | |||
地理 | A | |||
政府與公共事務 | A | AS | ||
歷史 | A | AS | ||
通識教育 | AS | |||
英語文學 | A | AS | ||
數學及統計學 | AS | 1,3 | ||
物理 | A | AS | ||
會計學原理 | A | |||
心理學 | A | AS | ||
純粹數學 | A | 1 | ||
英語運用 | AS |
- 純粹數學不可以與數學及統計學同時報考
- 電腦應用不可以和電腦科同時報考
- 應用數學不可以與數學及統計學同時報考
[编辑] 未來展望
若建議中的高中學制改革被落實,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將會取消,並與現存的香港中學會考合併為在新三年高中制下畢業時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HKDSE)。
[编辑] 參考資料
- 香港教育署(1981),香港教育制度全面檢討。於2005年5月15日存取。
- Tang, Kwok-Chun and Bray, Mark (2000). "Colonial models and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systems -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Hong Kong and Macau".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8 (5), p. 482.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3)。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考試規則及課程2005。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ISBN 962-570-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