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语言 | 德语 | ||
首都 | 柏林(东柏林) | ||
面积 | 108,333平方公里 | ||
人口 - Total (1989年) - 人口密度 |
17,000,000 154/km² |
||
宪法日 | 10月7日,1949年 | ||
货币 | 1 马克(东德马克) | ||
时区 - in 夏时制 |
中欧时间 (UTC+1) 中欧夏时制 (UTC+2) |
||
国歌 | Auferstanden aus Ruinen (在废墟上升起) |
||
长途区号 | +37 (已废止) | ||
ISO 3166-1 | DD (已废止) | ||
ISO 3166-3 | DDDE | ||
顶级域名 | .dd (已废止) |
|
---|
古代 |
日耳曼人时期 |
欧洲民族迁徙时期 |
法兰克帝国 |
中世纪的德国 |
神圣罗马帝国 |
德意志東向殖民 |
国家的建立 |
莱茵联邦 |
德意志邦联 |
北德意志邦联 |
德意志帝国 |
一战时的德国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二战时的德国 |
分裂与重新统一 |
1945年后的德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德国统一 |
现今的德国 |
现今德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990年)(德文: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是1949年到1990年之間,存在於今日德國東部的共产主义国家。
目录 |
[编辑] 領土範圍
東德的領土範圍,包含了今日德國境內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Mecklenburg-Vorpommern) ,布蘭登堡(Brandenburg),薩克森(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與圖林根(Thüringen)等邦(州),再加上大柏林地區的東半部。
[编辑]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據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國的协议,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進而宣布着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畫。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畫。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所謂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
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組織--zh-cn:华约组织;zh-tw:華沙公約組織。1990年後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两德重新走向统一,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RD)為存續單位,東德遂成為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家。
[编辑] 东西柏林问题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
[编辑] 两德的统一
1989年8月,匈牙利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笼罩欧洲44年之久的“铁幕”;同年九月,1300多个东德人通过匈牙利进入到了西德境内。与此同时,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在东德的许多城市相继爆发。尽管为了巩固统治,德国统一社会党在当年十月的东柏林进行了声势不小的阅兵,但东德首都柏林仍然爆发一连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此后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昂内克的党领导人职务。
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随后几天裡,大量东德人通过柏林墙輕易进入了西德境内。十二月一日,东德议会废除宪法赋予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地位,两天后,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东德议会、东德中央委员会都宣布辞职。
尽管许多东德人想在东德领土上建立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但这种想法很快被两德统一的声浪所淹没。與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简短的协商后,两德重新统一的决定被认可。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以联邦德国(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欧盟,两德正式统一。
[编辑] 經濟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样,東德實行計劃經濟(CPE),跟前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鲜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計劃、生產目標、價格,并根据计划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产所得产值占國民淨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德國統一社會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 SED)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并制定了未來的第一个五年計劃(草稿)后,德國統一社會黨开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東德也存在极少量私營部門,但并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国民生产总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经济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个体經營,但被政府严格調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1985年有大約176,800位私有企業家,增量超過1984年,約為500。某些私營部門的运作对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勵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動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编辑] 相關條目
|
|
---|---|
成员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古巴共和国 |
|
咨询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退出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观察员国:老挝人民共和国 | 阿富汗共和国 |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尼加拉瓜共和国 | |
|
|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
退出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