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中参战部队的名称,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部队之所以称为“志愿军”是因为中国方面为了避免以国家名义参战,避免与美国宣战,缩小战争范围与战争规模而制定的名称。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三天后朝鲜人民军占领首尔。6月26日,当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下令驻日美军协助南韩军队作战,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协助南韩的动议案,以13比1票通过,由17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任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7月7日至10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兵、运输兵(汽车)等各一部,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以确保铁路运输的通顺。8月27日9架美军飞机入侵中国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领空并进行轰炸。9月上旬中央军委又抽调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并与10月上旬在吉林辽源完成集结。9月15日,联合国军实行仁川登陆,前后夹击朝鲜人民军取得成功。9月28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10月1日,南韩部队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作战。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10月7日,联合国军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鲜首都平壤进攻。10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的请求。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县)、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等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0月23日,炮兵第1师和炮兵第2师第29团、工兵第4团(后改为第14团)、第6团(后改为第16团)又相继入朝。
[编辑] 主要战役
[编辑] 第一次战役(1950.10.25~1950.11.05)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与南韩第6师遭遇,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并全歼南韩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歼灭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1.5万人,稳定了朝鲜的战局,使得联合国军打算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落空。
[编辑] 第二次战役(1950.11.07~1950.12.24)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切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在撤退中因车祸丧生。12月26日 ,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第二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中朝方面共歼灭联合国军3.6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和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将联合国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并扭转了朝鲜的战局,迫使联合国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编辑] 第三次战役(1950.12.31~1951.01.08)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和原州一线。中朝双方共歼灭联合国军1.9万余人。
[编辑] 第四次战役(1951.01.25~1951.04.21)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扑。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店地区进行反击,歼灭了南韩第8师三个团及第5师和美军第2师各一部,共计1.2万余人。3月14日,联合国军攻下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中朝方面共歼灭联合国军7.8万余人,自身亦损失惨重。
[编辑] 第五次战役(1951.04.22~1951.06.10)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 月22日誌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的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願軍全線被迫後撤退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其中第三兵團六十軍一八零師有五千人被俘。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编辑]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联合国军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2.5万余人。 此次战役联合国军动用了化学武器对坑道内的志愿军进行攻击。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编辑] 停战及撤兵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10月开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国。
[编辑] 戰俘
一部分被聯合國軍俘虜的中共志願軍戰俘高興能脫離戰鬥並前往臺灣。圖為被美軍第25師俘虜的第20000位共軍士兵。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國共內戰中被俘加入共軍的前國軍人員。志願軍戰俘中的一部分戰俘不願意在停戰後回中國大陸,而選擇去臺灣。表面上看,是由中立國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實際上,這種甄別違反了日内瓦公約對於戰俘遣返的規定。而且在甄別過程中,臺灣在戰俘營内的人員通過各種手段,如毆打、虐待、殘害、殺害等,強迫志願軍戰俘前往臺灣。
戰後有14,715位戰俘去臺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盛大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之後不少被編入國軍,有的還參加八二三戰役。大多數被入建築、修路、開山等部隊,事實上成爲被壓榨的苦力。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的大部分受到審查。張澤石本人被開除軍籍和黨籍,以後在「反右運動」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1981年被平反。至於遭受這種遭遇的戰俘的比例則不得而知,但普遍相信這不是個別現象。
[编辑] 统计
[编辑] 中方统计
[编辑] 美方统计
[编辑] 阵亡的知名人物
- 黄继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用身体堵住了联合国军的机枪眼而阵亡。根據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了一篇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一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颈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不過記者並未提出黄继光在犧牲前的想法是怎麼樣採訪到的。
- 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率其领导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抱起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美军部队引爆,他和40余个美军士兵同时阵亡。
- 邱少云: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执行战斗任务中,被联合国军发射的燃烧弹引燃了衣服,为保证行动不被暴露,被活活的烧死。
-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丧生。
-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丧生于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军的空袭中。
[编辑] 影响
[编辑] 纪念活动
-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丹东市,始建于1958年,1990年10月24日扩建,1993年7月27日建成开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主要是陈列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战史,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 《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 《英雄儿女》:抗美援朝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 《奇袭白虎团》: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之一,山东京剧院演出。
[编辑]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 麻扶摇词
- 周巍峙曲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编辑] 外部链接
参见: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