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0年—迄今 |
|
---|---|
性別: | 女 |
政黨: | 民主進步黨 |
籍貫: | 臺灣桃園縣 |
出生: | 1944年5月10日早子時 臺灣桃園縣 |
學歷 | |
|
|
經歷 | |
|
呂秀蓮(Hsiu-lien Annette Lu,1944年5月10日—),台灣政治人物,中華民國第十、十一屆副總統,同時也是民主進步黨的中央常務委員,曾短暂任代主席。她一方面是早期台湾民主运动和台灣婦女運動的重要倡議者之一,另一方面也強烈主張台灣獨立,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
目录 |
[编辑] 家庭背景
呂秀蓮出生於桃園鎮(今桃園縣桃園市),其父親與兩位叔叔在桃園大廟後,經營南北貨商行“呂勝發”,在當時的桃園市做出了名氣。也因此,她童年時期家庭的經濟狀況尚佳。
呂氏家族的開台祖先呂廷玉,於1740年(清乾隆五年),從福建龍潭樓(客家土樓式建築),攜妻子余慈成,東渡台灣桃園縣埔子墾荒,至今子孫已有六、七千人,在桃園當地已成望族。
[编辑] 早年事迹
呂秀蓮在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並於1969年至1971年第一次出國留學,到美國的伊利諾大學就讀,拿到比較法學碩士(LLM)的學位。她這段留學的經歷,讓她開始在政治意識上逐漸啟蒙,而走上反對國民黨的道路。她在接受訪談時,曾經提到她在1970年夏天的一次歐洲旅行經驗:
-
- 在歐洲一個朋友那裡,無意間認識張維嘉(歐洲台獨聯盟負責人);當時我並不清楚他的身分,但談起來非常愉快。在那之前,我實在沒有什麼反國民黨的意識,只有基本的社會正義感。他跟我講很多台灣發生的事情,我居然不知道。…… 如果說,什麼是我的政治意識得到啟發的關鍵,應該是這一趟歐洲旅行。當時張維嘉跟我講,作為一個台灣人的任務是什麼。當時我才二十六歲,我就一直問自己,如果我回台灣,我能做什麼?(引自韋本 1999,106)
從1971年到1974年,呂秀蓮一方面在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任職,歷任行政院諮議、專員兼科長,另一方面也開始大力鼓吹新女性主義,並於1974年出版《新女性主義》以及《尋找另一扇窗》這兩本書。此外,她還從1976年開始,在台北跟高雄兩地辦了「保護妳專線」,並以出版社的名義開始舉辦種種的民意調查。由於呂秀蓮對婦女運動的投入太過深入,她開始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由於其所受到的政治干擾太過劇烈,她決定暫時離開台灣,再次出國讀書,而於1977年9月第二次赴美深造,到哈佛大學就讀法學研究所課程。
一年後,呂秀蓮拿到她的第二個法學碩士學位,並利用課餘的時間在哈佛的燕京圖書館勤於蒐集各種台灣資料,寫成《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這一本書(台灣版在1979年出版)。因為知悉台美即將斷交,呂秀蓮在幾經考慮以後,決定放棄在哈佛繼續研究深造的機會,回到台灣投身基層選舉,參選桃園縣國大代表。
[编辑] 參與黨外運動並繫獄五年四個月
呂秀蓮在1978年年底回國後,雖然其於桃園縣的參選在相當程度上掀起了一陣旋風,但是,隨著台美斷交的宣告,國民黨決定終止原本應該要在隔年舉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於是,呂秀蓮決定更進一步地投入黨外運動的行列,擔任《美麗島》雜誌社副社長,也擔任「黨外候選人聯誼會」的秘書一職。1979年12月10日,震驚海內外的「美麗島事件」爆發,呂秀蓮在當晚於現場發表了以下這樣的演說:
“ | 各位親愛的同胞,有良心的台灣同胞,我是桃園縣的呂秀蓮(掌聲),今天,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幾百年來,台灣人從來沒有機會像今天用這麼大的心聲喊出咱的勇氣、咱的正義感,喊出咱對人權的要求,今天是偉大的一天,希望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來挽救大家的生存命運(群眾鼓掌)。(呂秀蓮,《重审美丽岛》 1997年,169-170页) | ” |
由於這20分鐘的演說,也由於她擔任《美麗島》雜誌社的副社長,呂秀蓮在事後被中國國民黨以「暴力叛亂」的罪名起訴,求處12年有期徒刑,實際入獄服刑5年餘。
[编辑] 重新復出政壇
呂秀蓮在1985年因為甲狀腺癌復發而獲得「保外就醫」,並在隔年獲准離台赴美進一步就醫。之後,她利用其比較熟知外交事宜的優勢,經常參與國際會議,曾主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也在紐約市發起過台灣加入聯合國運動。
呂秀蓮在1992年當選立法委員,其問政重點一直擺在外交事務。當時與她不同黨籍的總統李登輝先生還聘她擔任總統府的國策顧問。由於1996年11月桃園縣長劉邦友遭人槍殺,民進黨徵召呂秀蓮回鄉參選,她先是在1997年贏得該次的補選,並在九個月後的正式選舉獲得勝利。在她桃園縣長的任內,其施政的主軸為「打造黃金海岸」、「開發桃園矽谷」與「經營人間山水」。1990年,吕秀莲在桃園县长任期內以妇女会的名义,訪問祖籍地福建漳州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進行祭祖活動。1995年,她在訪問日本時,公開宣稱「臺灣人民應該感謝清廷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此言論引起極大的爭議。
呂秀蓮在2000年與陳水扁搭檔,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總統大選,當成功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統,致力推展「柔性外交」,喚起國際對台灣的注目與關懷。她並擔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的總召集人,致力人權工作。同年底,新新聞週刊報導,指呂秀蓮以「嘿嘿嘿」的口氣打電話散佈有關於總統的緋聞,爾來呂秀蓮對新新聞週刊提出損害名譽權的高額民事訴訟求償並獲得勝訴。但部分媒體解讀此事造成媒體界的寒蟬效應,並壓制她曾經爭取的言論自由。
2001年底,呂秀蓮獲頒「2001年世界和平獎」。
2004年,陳水扁與呂秀蓮以些微差距贏得總統選舉,然而這項選舉結果被敌对阵营所质疑,被某些人称为"两颗子弹的胜利",參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三一九槍擊事件。
2005年8月14日,民主太平洋聯盟(Democratic Pacific Union縮寫為DPU)在台灣成立,此非政府組織(NGO)是由呂秀蓮所提出。
2006年8月5日,呂秀蓮邀集近30個民間團體成立「藍天綠地好台灣大聯盟」。
[编辑] 擔任民進黨代理主席
2005年12月7日呂被選舉為民進黨代理主席。但12月12日突然宣佈請辭。兩天後,民进党中常会開會前,她表示不会接受慰留;然而在中常會的慰留下仍接受继续担任民进党代理主席。
[编辑] 反對民進黨動員挺扁
- 2006年9月13日,民進黨中常會發出動員令,要求黨員參加台灣社在2006年9月16日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的「我們在向陽的地方——愛、希望、台灣之光」十萬人挺扁大會,以反制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呂秀蓮在會中反對民進黨動員挺扁,理由是此舉會讓朝野對抗態勢升高。她甚至提早離場,以示不滿。2006年9月14日,台灣社秘書長楊文嘉立即發表聲明,表示:現在最需要團結一致對外的時候,呂秀蓮卻選擇不沉默、不守分際,透過「似是而非」的法律觀點,「非常過分」地凸顯「積極篡位」野心;因此,台灣社不會邀請呂秀蓮,也絕對不歡迎呂秀蓮來。當天晚上,呂秀蓮也不客氣的回應:楊文嘉惡意的言論與事實嚴重不符,她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 2006年9月19日,林濁水要求呂秀蓮,為什麼她只要求民進黨不能對916進行動員,卻都不肯打電話叫倒扁總部王麗萍、陳耀昌、魏千峰等幾位與她關係親密的人也降溫?林濁水說,呂秀蓮一下子說她是備位元首、已準備好了,一下子又說沒準備好;之前呂秀蓮公開問陳水扁總統請假接受調查是否等於解職,一會兒又說挺扁。林濁水建議呂秀蓮:若對陳水扁總統有強烈意見,先辭職,再對陳水扁總統發表意見;若與民進黨理念不合,離開民進黨再批評。同日,呂秀蓮回應:「沒有理由(退出民進黨)吧!六年來沒人比我更挺總統。總統所有施政都是我在替他辯解,這是《憲法》賦予我的職責。」她強調:「我一直都盡忠職守!」[1]
[编辑] 參選總統初選
2007年3月6日在圓山大飯店宣布參加其黨內的的總統初選,並發表了台灣是太平洋國家,與中國大陸是遠親近鄰的關系。
[编辑] 家庭
呂秀蓮目前未婚。曾經有董念台、湯尼陳等新聞人物公開向她求婚,但是全都被她拒絕,因為她認為「他們不是別有企圖,就是心智不健全。」
呂秀蓮的大哥呂傳勝,也是黨外時期著名律師,曾公開支持施明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下台。並公開支持妹妹呂秀蓮參選總統。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書目
- 呂秀蓮,(1974a),《尋找另一扇窗:拓荒的話》。台北:書評書目。
- 呂秀蓮,(1974b),《新女性主義》。台北:幼獅。
- 呂秀蓮,(1979),《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 李文,(1996),《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 台北:時報文化。
- 呂秀蓮,(1997),《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
- 韋本整理,韋本、陳世宏、張建隆採訪,(1999),呂秀蓮,見 新台灣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頁106-10。台北:時報文化。
- 呂秀蓮,(2001),《台灣良心話:呂副總統的第一年》。
- 王孝勇,(2003),《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呂秀蓮,(2003),《柔性佐國三週年》。
- 呂秀蓮,(2003),《臺灣:過去與未來》。
- 呂秀蓮,(2004),《台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
- 柳敏珠,(2006),《世界之女呂秀蓮》。
- 呂秀蓮,(2007),《世界的台灣》。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 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總統專欄
- 徐宗懋,〈民進黨人在大陸系列──呂秀蓮的漳州尋根之旅〉
- 〈有人問我關於副總統控告新新聞案〉
- 台灣心會
- 民主太平洋聯盟 Democratic Pacific Union
- 要求呂秀蓮向原住民道歉-出草
前任: 劉邦友 |
桃園縣長 1997年—2000年 |
繼任: (代理)許應深 (正任為朱立倫) |
前任: 連戰 |
中華民國副總統 2000年5月20日— |
現任 |
前任: 蘇貞昌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代理) 2005年—2006年 |
繼任: 游錫堃 |
丁守中 | 尤宏 | 方來進 | 王天競 | 王世雄 | 王金平 | 王建煊 | 王國清 | 王顯明 | 朱星羽 | 朱高正 | 朱勝號| 朱鳳芝 | 江偉平 | 江鵬堅 | 何智輝 | 余政憲 | 余玲雅 | 吳東昇 | 吳德美 | 呂秀蓮 | 呂新民 | 李友吉 | 李必賢 | 李宗正 | 李進勇 | 李源泉 | 李鳴皋 | 李慶華 | 李慶雄 | 李顯榮 | 沈富雄 | 沈智慧 | 周伯倫 | 周書府 | 周荃| 林光華 | 林志嘉 | 林明義 | 林國龍 | 林源山 | 林瑞卿 | 林壽山 | 林濁水 | 林錫山 | 林聰明 | 邱垂貞 | 邱連輝| 侯海熊 | 姚嘉文 | 施台生 | 施明德 | 柯建銘 | 洪冬桂 | 洪玉欽 | 洪秀柱 | 洪奇昌 | 洪性榮 | 洪昭男 | 洪濬哲 | 郁慕明 | 徐中雄 | 徐成焜 | 翁金珠 | 翁重鈞 | 高天來 | 高育仁 | 高巍和 | 張文儀 | 張旭成 | 張俊宏 | 張俊雄 | 張建國 | 張堅華 | 曹爾忠 | 莊金生 | 許國泰 | 許添財 | 郭石城 | 郭廷才 | 郭金生 | 郭政權 | 陳水扁 | 陳光復 | 陳宏昌 | 陳志彬 | 陳定南 | 陳建平 | 陳昭南 | 陳癸淼 |陳唐山 | 陳哲男 | 陳健民 | 陳婉真 | 陳清寶 | 陳傑儒| 陳朝容 | 陳錫章 | 陳璽安 | 彭百顯 | 曾永權 | 曾振農 | 游日正 | 游淮銀 | 程建人 | 華加志 | 黃主文 | 黃正一| 黃信介 | 黃昭順 | 黃昭輝 | 黃煌雄 | 黃爾璇 | 楊吉雄 | 葉菊蘭 | 葉耀鵬 | 葛雨琴 | 詹裕仁 | 廖大林 | 廖永來| 廖光生 | 廖福本 | 趙綉娃 | 趙少康 | 趙永清 | 趙振鵬 | 劉文慶 | 劉光華 | 劉松藩 | 劉政鴻 | 劉炳華 | 劉國昭| 劉瑞生 | 潘維剛 | 蔡中涵 | 蔡友土 | 蔡同榮 | 蔡式淵 | 蔡勝邦 | 鄭逢時 | 盧修一 | 蕭金蘭 | 戴振耀 | 謝長廷 | 謝啟大 | 謝深山 | 謝聰敏 | 韓國瑜 | 顏錦福 | 魏耀乾 | 魏鏞 | 羅傳進 | 關中 | 嚴啟昌 | 蘇煥智 | 蘇嘉全 | 饒穎奇
页面分类: 1944年出生 | 第2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 台灣戰後時期政治人物 | 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友 |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桃園縣長 | 中華民國副總統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友 | 呂姓 | 在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