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性別: | 男 |
---|---|
政黨: | — |
籍貫: | 高雄市 |
出生: | 1941年1月15日 高雄市 |
學歷 | |
|
|
經歷 | |
|
施明德(1941年1月15日─)是台灣政治人物,以政治犯身分坐牢長達25年半。出生於台灣高雄市鹽埕區,陸軍砲兵學校畢業。民主進步黨第六屆黨主席,並曾擔任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施明德是台灣黨外民主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台灣反對運動史上的傳奇人物,有台灣曼德拉之稱。[1][2]
目录 |
[编辑] 生命歷程
[编辑] 早年
施明德的父親施闊嘴是一名漢醫。1947年228事件中,高雄水產學校、高雄工業學校和高雄中學學生與政府軍對抗,住家在高雄車站正對面的幼年施明德曾親眼目賭反抗者英勇的犧牲。[3]1954年考入高雄中學初中部。1957年考入中正中學高中部。1959年考入陸軍砲兵學校。他曾說,報考軍校是因為打算以武裝兵變推翻蔣家政權。[3]
[编辑] 首次入獄
1962年在小金門擔任砲兵軍官時因被指涉入「台灣獨立聯盟案」被捕,同案共有三十餘人,大部分為陸軍官校學生和大學生,施明德的兩個兄長,詩人畫家施明正及國防醫學院學生施明雄皆被捕。而在1964年以首謀叛亂罪遭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在偵訊中慘遭刑求,脊椎受傷,牙齒全部脫落,造成施明德22歲後就全口假牙,終身脊椎疼痛。由於國民黨認為施明德屬於危險份子,始終不准施明德擔任外役,因此卻使施明德有充裕的時間傾心研究哲學、史學、國際法、語言學和日文。其堅忍不拔的性格就在苦牢中形成。在1970年左右台灣外交處境惡劣,聯合國代表權可能被中國取代,台灣有被北京政府併吞的危機。當時囚禁於台東泰源監獄的獨派政治犯,認為有必要進行監獄革命,佔領監獄跟台東電台,宣示台灣人要求獨立和反對中國北京政府併吞的心聲,這項監獄革命的陰謀籌畫年餘,幾乎所有的獨派政治犯都參與了,終於在1970年2月8日中午,由江炳興、鄭金河、陳良、詹天增及謝東榮夥同警衛連官兵等發難,當場刺殺一名士官,搶奪槍枝,後因進行不順,宣告失敗。江炳興等五人逃亡,不久後被捕,同年5月30日執行死刑槍決。這是台灣戰後唯一一次以武力行動追求台獨的事件。泰源事件發生後,施明德與柯旗化是當時唯二的政治犯被單獨隔離囚禁,一直到移送綠島監獄,國民黨當局懷疑施明德就是幕後的主謀。直到目前為止,泰源事件相關檔案仍未解密。林樹枝與施明德之弟施明雄在《台灣日報》引發對該事件的筆戰。林樹枝目前被施明德控告毀謗,正在法院訴訟當中。1974年妻陳麗珠於施囚禁12年餘後,因第三者介入堅決求去。施苦留未果,身心重創。1975年蔣介石過世,全國實施減刑,1977年6月16日施明德囚滿15年釋放,再度投入對抗威權體制的運動之中。
[编辑] 美麗島事件
在蔣家政權獨裁統治下,軍事戒嚴時期的台灣,完全沒有組黨、參政、言論自由和人權可言。施明德冒著隨時再入獄的危險,從事反抗運動。施明德全台奔走,企圖成立一個「沒有黨名的黨」來突破黨禁。1978年9月,出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幹事。1979年5月,與黨外人士組成《美麗島》雜誌社,任總經理。[4]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黨外人士在高雄舉行紀念大會,施明德擔任總指揮,遭到國民黨軍警強力鎮壓,發生警民衝突。這就是影響台灣民主化最重要的美麗島事件。三天後,施明德在政府大逮捕中戲劇化突圍,其中由牙醫師張溫鷹(後來曾任台中市長)為其動手術易容。在轟動全國的26日逃亡之後,施明德再度被捕入獄,第二次被判無期徒刑。
1980年,於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中,從容應對、笑傲法庭,並提出主張「台灣應該獨立,而且事實上已經獨立三十多年了,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黨禁、報禁、戒嚴令、萬年國會是台灣民主化的四大害」。
[编辑] 再次入獄與絕食
- 1983年,陳文成命案發生,施明德因而絕食一個月以抗議國民黨的恐怖暗殺政策。
- 1984年,獲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蘭工運領袖華勒沙提名為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同年10月15日蔣經國政權派人赴美暗殺異議作家江南。
- 1985年,施明德宣佈無限期絕食抗議。要求解除戒嚴、停止恐怖暗殺政策、實施民主、釋放其他美麗島事件政治犯。施明德被送到台北三軍總醫院強迫灌食。 施明德於長達4年7個月的絕食中,被強行實施鼻胃管插管灌食共達3040次。
- 1987年,7月15日,台灣正式解除自1949年來實施38年多的戒嚴令,蔣經國總統原擬對施採取減刑、假釋,但施明德宣稱自己無罪,不接受當局特赦與假釋。一再堅持「寧要尊嚴,不要赦免」。
- 1988年,施明德絕食中。 8月22日藝術家大哥施明正為聲援施明德,默默絕食抗議四個月後,因營養不良心肺衰竭而死。
[编辑] 出獄後
- 1990年李登輝5月20日就職,對美麗島事件政治犯頒佈特赦令;施明德撕毀特赦令,堅持無條件釋放。李登輝宣布美麗島事件判決無效。[來源請求]施明德終於在囚禁25年半後,以無罪之身恢復自由。出獄後加入民主進步黨。
- 1992年底於台南市當選立法委員。
- 1994年至1996年任民進黨黨主席。[4]1995年提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並提出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連任立法委員後,隨即在1996年二月就職立委時,競選立法院院長,得到新黨立委一致支持,但由於隸屬於陳水扁派系的張晉城立法委員跑票,功敗垂成,以一票之差敗給國民黨提名的劉松藩,俗稱「二月政改」。
- 1996年三月,台灣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民進黨所推出的候選人敗選,施明德為負起政治責任,辭去黨主席一職,由張俊宏代。隨後施明德全力推動美麗島口述歷史的研究。
- 1997年,4月1日施明德因於1992推動總統直選,違反集會遊行法,與黃信介、許信良、林義雄共四人被判拘役50天,施明德選擇以現任立法委員的身分,第三次入監服刑41天。
- 1998年,施明德於台北市參選立法委員,繼續連任。繼續推動美麗島口述歷史研究,歷時三年,訪問朝野相關人士超過200多人,口述文字超過600萬字,終於編寫成60多萬字,4大冊的珍藏美麗島,由時報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研究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最完整的台灣民主發展史,並獲得當年度金鼎獎。這是施明德以個人的財力、物力和影響力投注,完全毫無政府與黨的補助下完成的歷史研究工程。
-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當夜,施明德致電祝賀林義雄主席,表示從少年時期以來推翻蔣家政權的夢想已經實現,將離開民進黨。林義雄全力慰留。兩、三天後,總統當選人陳水扁在競選總部二樓接見單獨施明德,要求施明德回任下屆黨主席,競選立法院長,並稱將於辜振甫辭職後,請其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施明德全部婉拒,稍後並在馬永成和郭文彬兩位重要幕僚面前,反覆表示總統剛剛的邀請,恕難從命。[來源請求]5月總統就職前約十日,陳水扁親臨施明德辦公室,研討未來施政,並徵詢施明德可否接受資政職位,施明德婉拒但推薦許信良,並將辦公室主任郭文彬委託陳水扁總統照顧。陳水扁就職後執意任命少數政府,不利政局穩定,施明德建議陳水扁總統在立法院組成多數執政聯盟,陳總統拒絕後,施明德遂退出民進黨。施明德認為,二十一世紀台灣必須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遂與許信良、陳文茜、朱雲鵬和溫世仁等十多位學者和企業家共組『山盟』,計畫提出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新願景。然而由於考慮參選,與山盟成立主旨不服,乃退出山盟。
- 2001年與2004年,施明德以獨立參選人身分於台北市北區參選立法委員,但皆未能當選。其中2004年的訴求是推動內閣制,不問藍綠只要黑白。
- 2002年,施明德參選高雄市長,主張高雄應成為自由港,以應全球化的經濟變革,高雄應成為台灣的香港與阿姆斯特丹,與中國重要港市直航。但藍綠對抗氣氛下,曲高和寡,選情不樂觀。投票前三日施明德舉行記者會宣佈退出選舉。
- 2003年,施明德應邀前往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這一年中,施明德在兩岸事務上提出一中歐盟化的新主張,盼望打頗兩岸的僵局;對內提出內閣制的憲改方案,企圖終結政黨惡鬥和族群撕裂的亂象。
- 2005年10月6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為「表彰施明德先生對台灣民主發展之卓越貢獻」特設立『施明德先生講座』[5],以推動族群和諧、政治和解、兩岸和平為宗旨。
- 2006年5月,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F.W.de Klerk〉對談「和解:南非經驗 台灣願景」。
[编辑] 百萬人民反貪腐倒扁運動
[编辑] 大事記
- 2006年8月9日,施明德發表一封致陳水扁總統的公開信。施明德說,國家最大的危機,在於人民失去信任,他呼籲陳總統作一個強者,為了台灣,勇敢認錯,鞠躬下台。[6]
- 2006年8月12日,施明德在228公園舉行記者會,表示陳水扁家族的貪腐醜聞,從高雄捷運泰勞暴動、SOGO禮券和經營權案、台開內線交易案到證據確鑿的國務機要費案,已經讓人忍無可忍。施明德希望以一人一百元的方式,在一個月內匯集一百萬人的承諾和授權,若達到一百萬人,他將發動群眾走上凱達格蘭大道靜坐抗議,要求貪腐的陳水扁總統下台。施明德並表示,他將不會停止抗爭直到陳水扁下台。
- 2006年8月22日,施明德一人一百元的訴求,得到廣大熱烈的迴響,民眾紛紛至郵局排隊匯款,在短短的七個工作天,即已達成一百萬人的門檻(實際數字仍未正確統計及公布因為該捐款未有每人捐款金額上限)。運動總部宣布關閉帳戶,開始展開運動籌畫。
- 2006年9月1日,反貪運動開始展開靜坐試坐,和幹部訓練。
- 2006年9月9日,反貪倒扁靜坐抗爭活動揭幕,在陰雨中據中國時報報導約有三十多萬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估計約有十萬人)現身凱達格蘭大道,大多身著紅衣,現場一片火海。靜坐首日,即開始嚴格執行『不歡迎任何旗幟,包含國旗、黨旗等各種旗幟』的行動綱領,但是整個行動中還是出現中華民國國旗及泛藍政治人物個人旗幟。
- 2006年9月15日,由於民進黨市議員顏聖冠申請凱達格蘭大道路權,意欲制止反貪倒扁的抗議行動。總指揮施明德決定移師台北火車站,並舉行螢光圍城,遊行繞行路線包圍住總統府及官邸。這個活動成功地吸引了據中國時報報導約有八十多萬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估計約有三十萬人),經由各種大眾運輸系統,前來參加。
- 2006年9月22日,施明德表示他不會組黨、不會參選也不參與任何政治協商,主觀上也沒有意願與李登輝會面,他絕對會與倒扁群眾站在一起。[7]
- 11月20日,針對於台北市長馬英九任內的特支費弊案,施明德表示他相信馬英九是不貪污的人,「既然馬市長具結說只要一審判刑就下台,我們就靜觀其變,目前沒有打算發起抗議活動。」泛綠人士對此痛心疾首,認為這是雙重標準,“只是施某在藉機公報私仇,一吐懷才不遇之個人鳥氣的世紀大騙局”。[8]
- 11月30日,倒扁車站最後一夜,施明德赴泰國接受電視演講訪問。
- 12月7日,國務機要費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運動總部希望民眾暫時回歸正常生活,施明德基於對人民的承諾『陳水扁不下台,絕不停止抗爭』,並護衛反貪腐的火種,堅持將自己囚禁於百萬人反貪倒扁總部,除非就醫治療和檢查以及參與紅衫軍的重大活動,絕不離開,直到陳水扁下台。
- 2007年4月1日,施明德宣佈結束自囚,為二次倒扁做準備,並將籌組政團參加2007年台灣立法委員選舉。
[编辑] 論戰
- 8月31日,前民進黨立委邱垂貞、民進黨立委李明憲、前國策顧問周平德與前國策顧問楊青矗(皆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表示,施明德是條可敬的漢子,但他們不贊成施明德循玩政治方式倒扁。[9]
- 9月12日,台灣政治評論家江春男認為:「把倒扁運動改為反貪腐運動,用意很好;但至今為止,卻仍然看不到反貪腐運動的真正內容,還是繞在阿扁一個人在打轉,看不到公民運動應有的精神。阿扁有嚴重的個人問題,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制度出了大問題。現在只談阿扁個人,完全不提制度;以為阿扁下臺,貪腐就不來;這種一廂情願的作法,也不符公民運動的基本條件。光是倒扁,目標太小,運動能量不足,且未能觸及問題核心,難以成功;且因為挫敗感增強,容易導引運動的激烈化,越來越往體制外路線冒進,情勢容易失控,則公民運動會全盤被否定。」[10]
- 10月9日,民進黨立委段宜康說:施明德激烈的言論反而會讓任何在民進黨內反省的聲音都很難得到共鳴,只會被視為「跳船」的行為,對民進黨思考改革的力量與聲音是極度不利的,「除非施明德希望摧毀民進黨」。民進黨立委李文忠則直陳:施明德不僅把自己當作法官,甚至當作上帝,已經做了裁判;一旦司法檢調的裁判與他的意見不一樣,就認為這個法官是政治的奴僕;請問施明德在提供什麼樣的公民教育?[11]
- 10月31日,在民進黨主辦的「中正精神長相左右」座談會中,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總部副總指揮簡錫堦說施明德、倒扁群眾都不了解「愛與非暴力」的精神,並批評施明德隨便聽信陳文茜一人之言發號施令、「亂講話」,也直指施明德:「我以為他是台灣的曼德拉,但他是『拉得慢』,這樣拉的話會把運動搞垮掉。」簡錫堦又陳述:施明德之前說過「民進黨動員來的都是沒有靈魂的人」、「放肆」等等,都是語言暴力;而施明德說「中國打台灣,阿扁一定先落跑」等話,也是對陳水扁人格的傷害。[2]
[编辑] 評價
- 一般人對施明德的評價是浪漫的革命者,他本人對「浪漫」的看法則是:「以有限的資源或條件,企圖追求無限的目標和理想」的情懷與氣質。[3]
- 台灣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將施明德定位為台灣戰後反對運動的「靈魂人物」。[12]
- 施明德的第一任國會主任魚夫認為施明德「總是搞不清楚自己的歷史地位。」[1]
“ | 施明德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被關了二十五年,當時你在那裡?』似乎我們現在呼吸自由的空氣是有罪的。 | ” |
- 施明德第四屆立委的國會主任郭文彬,2000年10月15日在《台灣日報》發表一篇名為《瞧到深處方為真!》的投書:
“ | 回顧施明德投身民主運動這四十多年。一如歷史上的先知,他曾提出許多前瞻性、突破性的見解。也因此遭遇批判、質疑與羞侮。
二十年前施明德在美麗島大審的法庭上,提出廢除黨禁、報禁、戒嚴令、萬年國會等是「台灣民主化四大害」的主張,並且,無懼於死刑威脅的陰影,首先公然主張「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灣獨立,表示「台灣應該獨立,而且事實上已經獨立三十多年了」。這些言論被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視為妖言惑眾,執政當局發動全國媒體、社團、學界,大加、羞辱攻訐,但這些後來都成為民進黨論述的主張,甚至引領著李登輝「寧靜革命」的修正路線。如今,國民黨交出五十年的政權,政治情勢丕變,陳水扁執政初期的路線,皆印證了施明德當年的主張。 台灣仍是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由於30年的戒嚴統治才結束不久,政治風氣仍殘有舊時代的惡習。政黨仍像幫派或有三K黨的部份作風。對總統及執政黨的批評雖然已不會採取逮捕的鎮壓行動,但是,動用公權力、媒體力量或黨員對批評者,做人身攻擊、侮辱、醜化,在台灣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
” |
[编辑] 著作
- 施明德,2006,新版《囚室之春》。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寶瓶文化出版。
- 施明德,2002,《無私的奉獻者》。臺北,天下出版事業公司。
-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編著,2002,《永遠的主題:施明德與魏京生對談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施明德,2001,《閱讀施明德》。台北,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出版。
- 施明德,1988,《施明德的政治遺囑: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答辯全文》。臺北:前衛。
- 施明德,1989,《囚室之春》。高雄:敦理出版社。
- 施明德,1992,《囚室之春:施明德散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編著,1995,《施明德國會三年》。臺北,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出版。
[编辑] 註釋
- ^ 1.0 1.1 魚夫,〈施主席,別鬧了!〉
- ^ 2.0 2.1 〈內訌 簡錫堦批施「拉得慢」〉,2006年11月1日,台灣《蘋果日報》
- ^ 3.0 3.1 3.2 施明德 (1998年) - 從軍造反記 - 奉獻者•施明德 傳記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 於2007年1月8日zh-tw:造;zh-cn:采訪。
- ^ 4.0 4.1 民主進步黨 (2002年) - 民主進步黨歷任黨主席 - 於2006年12月25日zh-tw:造;zh-cn:采訪。
- ↑ 2005年10月6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施明德先生講座成立
- ↑ 〈施明德致陳總統的一封信〉,2006年8月9日,《中國時報》 頭版
- ↑ 施:不組黨、不參選 ,2006年9月22日,《自由時報》
- ↑ 施明德的世紀大騙局,《南方快報》
- ↑ 〈美麗島戰友 勸施明德「適可而止」〉,2006年8月31日,《東森新聞報》
- ↑ 蘋果日報〔司馬觀點〕施明德的舞台角色
- ↑ 〈新系批施「把自己當上帝」〉,2006年10月10日,《聯合報》
- ↑ 翰林版《高一歷史課本》上冊第157頁寫道:
“ 反對運動中的靈魂人物施明德,在審判期間,一直被認為將判處死刑。 在大審庭訊中,施明德書寫了六萬多言的答辯書,題為〈一個奉獻者的最後剖白〉。
”
[编辑] 相關的傳記與學術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Chee Soon Juan, 1998, 《To be Free — stories from asia's Struggle against Oppression》Australia,Monash Asia Institute Monash University
- 陳素卿,2004,《監禁環境的人格研究:以監獄文學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古淑芳,1999,《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惠君整理,黃惠君、韋本採訪,1999,〈施明德〉,見新台灣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頁48-60。台北:時報文化。
- 李昂,1993,《施明德前傳》。台北:新台灣重建委員會。
- 林樹枝,2000,《玩弄眾生:施明德的偽裝歲月》。台北:木棉。
- 馬一龍,1998,〈Shih Ming-teh Turns Paper to Money〉;見馬一龍,《Taiwan Personalities 台灣群英錄:一位外籍記者的訪談》,頁129-32。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邱香蘭,1996,《施明德的情人》。台北:大村文化出版。
- 施明雄,1998a,《白色恐怖黑暗時代台灣人受難史》。台北:前衛。
- 施明雄,1998b,《施家三兄弟的故事》。台北:前衛。
- 徐瑛君,2003,《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為清編著,1980,《施明德落網記》。台北:大東方。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2000,《口述歷史》第10期:〈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 施明德個人網頁
- 《大眾時代》
- 施明德專訪 (1)(2) (3)(4)
- 浪漫的革命家:施明德
- 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前任: 許信良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1994年—1996年 |
繼任: 張俊宏 (代理) |
丁守中 | 尤宏 | 方來進 | 王天競 | 王世雄 | 王金平 | 王建煊 | 王國清 | 王顯明 | 朱星羽 | 朱高正 | 朱勝號| 朱鳳芝 | 江偉平 | 江鵬堅 | 何智輝 | 余政憲 | 余玲雅 | 吳東昇 | 吳德美 | 呂秀蓮 | 呂新民 | 李友吉 | 李必賢 | 李宗正 | 李進勇 | 李源泉 | 李鳴皋 | 李慶華 | 李慶雄 | 李顯榮 | 沈富雄 | 沈智慧 | 周伯倫 | 周書府 | 周荃| 林光華 | 林志嘉 | 林明義 | 林國龍 | 林源山 | 林瑞卿 | 林壽山 | 林濁水 | 林錫山 | 林聰明 | 邱垂貞 | 邱連輝| 侯海熊 | 姚嘉文 | 施台生 | 施明德 | 柯建銘 | 洪冬桂 | 洪玉欽 | 洪秀柱 | 洪奇昌 | 洪性榮 | 洪昭男 | 洪濬哲 | 郁慕明 | 徐中雄 | 徐成焜 | 翁金珠 | 翁重鈞 | 高天來 | 高育仁 | 高巍和 | 張文儀 | 張旭成 | 張俊宏 | 張俊雄 | 張建國 | 張堅華 | 曹爾忠 | 莊金生 | 許國泰 | 許添財 | 郭石城 | 郭廷才 | 郭金生 | 郭政權 | 陳水扁 | 陳光復 | 陳宏昌 | 陳志彬 | 陳定南 | 陳建平 | 陳昭南 | 陳癸淼 |陳唐山 | 陳哲男 | 陳健民 | 陳婉真 | 陳清寶 | 陳傑儒| 陳朝容 | 陳錫章 | 陳璽安 | 彭百顯 | 曾永權 | 曾振農 | 游日正 | 游淮銀 | 程建人 | 華加志 | 黃主文 | 黃正一| 黃信介 | 黃昭順 | 黃昭輝 | 黃煌雄 | 黃爾璇 | 楊吉雄 | 葉菊蘭 | 葉耀鵬 | 葛雨琴 | 詹裕仁 | 廖大林 | 廖永來| 廖光生 | 廖福本 | 趙綉娃 | 趙少康 | 趙永清 | 趙振鵬 | 劉文慶 | 劉光華 | 劉松藩 | 劉政鴻 | 劉炳華 | 劉國昭| 劉瑞生 | 潘維剛 | 蔡中涵 | 蔡友土 | 蔡同榮 | 蔡式淵 | 蔡勝邦 | 鄭逢時 | 盧修一 | 蕭金蘭 | 戴振耀 | 謝長廷 | 謝啟大 | 謝深山 | 謝聰敏 | 韓國瑜 | 顏錦福 | 魏耀乾 | 魏鏞 | 羅傳進 | 關中 | 嚴啟昌 | 蘇煥智 | 蘇嘉全 | 饒穎奇
页面分类: 维基百科需要重写的条目 | 第2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台湾政治人物 | 1941年出生 | 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 |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第3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第4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校友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 曾入獄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