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性別: | 男 |
---|---|
政黨: | |
籍貫: | 臺灣桃園縣 |
出生: | 1941年5月27日 桃園縣中壢市 |
學歷 | |
|
|
經歷 | |
|
許信良(1941年5月27日—) 是前台灣民主進步黨黨主席、台灣民主運動重要參與者。目前政治立場卻被認為「偏藍」,且對於陳水扁政府多有批評。2004年參選立法委員選舉時以「西進大陸,一統中國」為口號支持兩岸統一,惟以1萬3000票落選。
目录 |
[编辑] 早年事蹟
許信良出生於台灣桃園縣過嶺的一個客家籍地主家庭,小學時代就開始廣泛閱讀,尤其喜愛中國古典文學與歷史。少年時代開始就懷抱著從政當“大總統”願望的許信良,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畢業後選擇了有“中國國民黨黨校”之稱的政治大學政治系,入學半年之後就加入國民黨。因其出色的學業表現和可靠的政治立場而獲得校方與國民黨的特殊栽培,被看作是未來可靠的行政管理人材。1964年,許信良從政大政治系畢業,隨即進入政大研究所學習,受到後來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的李煥的青睞。1967年,獲國民黨的中山獎學金,得以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繼續深造,學習哲學。
[编辑] 開始正式涉入政治
在英國的學習歲月是對許信良政治理念產生根本性改變的時期。1960年代歐洲洶涌澎湃的左派學生運動與激烈的反越戰浪潮,加上許多從未有機會接觸到的左派理論大師的著作和刊物,都對許信良的政治立場的改變起到了作用。1969年,許信良完成學業,返回台灣,加入國民黨改革派刊物《大學》,發表多篇深具影響力的時評文章;其中〈台灣社會力分析〉一文影響最為深遠,由於李煥的推薦,甚至獲蔣經國欽點推薦國民黨幹部閱讀。1973年,許信良獲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台灣省議員並順利當選。
但國民黨很快就發現,這時的許信良早已不是大學時代政治上絕對可靠的許信良了。作為國民黨籍省議員,許信良經常拒絕執行黨的政策,公開批評與反對執政當局的多項提案。1977年,許信良進一步對國民黨現狀提出嚴厲批評,連續出版《風雨之聲》和《當仁不讓》兩書,引來同黨同志的一片批評之聲。同年10月,許信良不顧國民黨多次警告,自行回到家鄉桃園參選桃園縣長;在國民黨作票抵制(參見中壢事件)的情況下,他還是順利擊敗國民黨候選人當選,也因此與國民黨徹底決裂,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1979年,許信良以桃園縣長身份參與“橋頭示威遊行”,聲援因叛亂罪而被政府當局逮捕的余登發父子。這次遊行是台灣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所發生的首次遊行集會事件,許信良也因參加違反遊行活動而被罷免官職。7月,許信良參加了由黃信介、施明德等人主辦的《美麗島》雜誌並擔任社長,公開、正式地開始參與黨外活動。同年12月發生美麗島事件時,許信良剛好與家人在美國度假,事件發生後被國民黨政府拒絕入境,從此滯留美國。
[编辑] 海外流亡時期
在「美麗島事件」後,許信良、「台獨聯盟」與其他海外台灣人團體,一起在1979年12月15日組成了「台灣建國聯合陣線」, 誓言要讓國民黨從地球上消失。 1980年8月,許信良結合了一批熱心的海外人士,包括李義雄、王耀南、汪立峽、張維嘉、以及孫慶餘等人,一起在東洛杉磯開辦了《美麗島週報》。該週報曾經出版過《都市游擊手冊》這本小冊子,鼓吹以都市游擊戰的方式在台灣推動人民革命。
許信良在《美麗島週報》一開始成立的時候,想在統獨立場上走一條比較溫和的路線,所以在週報上提出「台華」的觀念。不過後來卻發現,以在美國的台灣人社群而言,會支持台灣人運動的,都是強烈的台獨;所以《美麗島週報》也就很快地放棄了這個觀念。這大概是第1期到第3期的事。1981年4月,《美麗島週報》推出「424刺蔣專輯」,對「台獨聯盟」在「刺蔣案」後的處理態度多所批評;於是,「美麗島週報社」和「台獨聯盟」的衝突正式搬上檯面。「台獨聯盟」甚至發動了私下的輿論運動,說許信良是國民黨的間諜。過沒多久,《美麗島週報》也面臨了極嚴重的財務危機。
《美麗島週報》陷入財務危機以後,在1981年中,許信良要求在日本的史明赴美整理週報。後來,許信良和史明結成聯盟,成立了「台灣民族民主革命同盟」這個跨組織的聯合。基本上,這個聯合的基礎在於「民族資本家」這個觀念,認為革命左派和革命右派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進行聯合陣線的。這個同盟持續了大概兩年的時間,一直到許信良加入了洪哲勝的「台灣革命黨」為止,算是無疾而終。
之後,許信良又在1986年5月1日成立了「台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並同時宣佈,許信良、謝聰敏及林水泉將於年底以前將該黨遷回台灣。許信良原來預定於該年l0月初,在海外召開「台灣民主黨」成立大會,但當「民主進步黨」於9月28日在台灣本土宣佈成立後,許信良立即宣佈暫停這個大會,並宣稱自己是「民進黨海外支部」領導人,但台灣的民進黨中央黨部卻表明沒有這個事實,指許信良並無入黨;許信良於是改口說要「返台入黨」,同時掛上「民主進步黨海外組織」的招牌,開始在海外台灣人運動中運作。
[编辑] 重新回到台灣
1989年,許信良終於經由中國大陸偷渡回台灣,但抵台後旋即被當局以叛亂罪起訴並判刑10年,但很快在1年後獲得特赦出獄。1991年當選民進黨主席,兩年後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表現頗佳;然而由於並未達到許信良在選舉前所設定的目標,許信良因此自己主動辭職。1995年,許信良出版《新興民族》,在民進黨黨內大膽提倡西進中國大陸,是為「大膽西進」;也因此遭到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指責。同年,台灣首次開放總統直選,一直就有總統夢的許信良原本有望被民進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卻因台灣最早的台獨領袖彭明敏的參選而未獲提名。
1996年,許信良再接黨主席職務,任內推動朝野協商,廢除台灣省主席,並成功帶領民進黨獲得縣市長選舉的勝利,首次獲得了台灣超過半數地區的地方執政權,又舉辦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等。他於1998年卸任黨主席,並開始為2000年參選總統做準備,然而由於黨內的後起之秀陳水扁在落選台北市長之後,很快就在黨內竄升為2000年總統大選的最熱門候選人;為了順應民意,民進黨修改黨綱,允許陳水扁獲得提名。堅持參選總統的許信良也因此於1999年5月7日發表了題為《同志們,我們在此分手》的退黨宣言,就此與民進黨分道揚鑣,獨自參選2000年總統選舉,在沒有政黨支援的情況下落選。
選後面對新的民進黨政權,許信良開始公開批評陳水扁的各項政策,也被外界視為是「泛藍」乃至「深藍」人士。選後他曾多次以民間人士身份訪問大陸,與中國共產黨高層有過多次接觸,力圖在兩岸交流中,重新建構新的政治舞台。2004年總統選舉期間,許信良為在野黨所推舉的正副總統候選人連戰與宋楚瑜助選,並參加反對公投的政策辯論。
320選舉結果揭曉之後,許信良加入泛藍的行列,在台北總統府廣場上抗議選舉結果,以絕食抗議3天3夜的行動來表達對選舉的不滿。2004年9月,不被看好的許信良毅然決定宣布參選第六屆立法委員 (臺北市第二選區),大膽地以“西進大陸,一統中國”的口號作為選舉訴求,向泛藍支持者爭取選票,提倡仿效歐洲聯盟模式建立和平統一的新中國,實現兩岸三通,並反對制定台灣新憲法、正名和軍購。選舉結果:許信良未得泛藍群眾的青睞,最終以一萬三千多票落選。
[编辑] 家族
許信良之妻許鍾碧霞,曾經擔任第四屆立法委員;許信良之弟許國泰,曾經擔任民主進步黨的立法委員;許信良之姪許應深,也曾經於2000年擔任桃園縣代理縣長;許信良之姪許應全,曾經參選過桃園縣議員。
也由於許信良家族長期掌握民進黨在桃園縣的黨機器,黨外人士魏廷朝等人就曾經嚴厲批判許信良。
[编辑] 許信良重要著作
- 許信良,1977,風雨之聲。np:著者自印。
- 許信良,1995,新興民族。台北:遠流。
- 許信良、鍾碧霞合著,1992,許信良言論選輯:附<隨夫波折十八載>,陳芳明編。Irvine,Calif.:台灣出版社。
- 許信良,1995,挑戰李登輝。新新聞。
[编辑] 和許信良相關的傳記與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芳明,1996,許信良:以智慧型風暴改寫反對運動史,見陳淞山編,跨世紀接班人:掌握台灣命運的30位政壇菁英,頁14-29。台北:月旦。
- 李筱峰,1994,國家認同的轉向:以戰後台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為例,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323-6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劉樵,1979,透視許信良。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 劉守成,1986,躍出水面的鬥魚:「回台入黨」的許信良,見劉守成著,領導黨外的人,頁118-27。宜蘭縣羅東鎮:田秋堇發行。
- 史明,1987,許信良所學到的是什麼?。台灣大眾 19:12-13。
- 韋本整理,韋本、張建隆採訪,1999,許信良,見新台灣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 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頁72-81。台北:時報文化。
- 夏珍,1999,許信良的政治世界,新版。台北:天下。
- 謝明峰,1986,永遠的改良主義者:許信良。台灣學生報 9:39-62。
- 徐策,1989,許信良,見徐策著,90年代台灣前途主導人物:民進黨篇(一),頁122-39。台北:天相。
- 張二水,1986,許信良在海外政治活動的回顧。台灣學生報 9:22-38。
[编辑] 外部鏈接
前任: 翁鈐(代理) 正任:吳伯雄 |
桃園縣長 1977年—1979年 |
繼任: 葉國光(代理) 正任:徐鴻志 |
前任: 黃信介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首次) 1991年—1993年 |
繼任: 施明德 |
前任: 張俊宏 (代理)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再次) 1996年—1998年 |
繼任: 林義雄 |
页面分类: 台灣戰後時期政治人物 | 1941年出生 |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 |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校友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 桃園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