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電台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
|
![]() |
|
公營廣播電台 | |
成立時間
|
1928年6月28日 |
總部地點
|
香港九龍廣播道30號 |
大眾傳播媒介 | |
娛樂及資訊 | |
www.rthk.org.hk | |
香港電台(簡稱港台;英語: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商及科技局轄下的部門,也是香港政府營辦的公營廣播電台。現任廣播處長為朱培慶。
目录 |
[编辑] 歷史及發展
據官方刊物所述,香港電台成立於1928年6月28日,惟經查證後,上述日期只為香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於1923年創辦的電台(呼號為向郵政總局借用的GOW;1929年2月1日呼號改為ZBW )的一次廣播測試,香港電台實際成立日期為1929年10月8日,由郵政總局管理。1934年呼號為ZEK的華語台(以粵語為主)啟播,同時兩台開始提供新聞報導。1948年兩台合稱香港廣播電台(Radio Hong Kong, RHK),與及取消兩台的原有呼號;翌年總台從中環告羅士打行遷往水星大廈—大東電報局的香港總部,同時電台改由政府新聞處管轄。直到1954年4月脫離政府新聞處成為獨立部門—廣播處。
1960年2月,位於歌賦山的超短波(VHF/FM)發射站正式啟用,中英文台開始以FM廣播。
1969年3月,香港電台率先遷往九龍塘廣播道30號的「廣播大廈」,其他傳媒亦開始陸續遷入。於1976年與教育司署(教育統籌局前身)屬下的教育電視台合併,並改名為香港電台(Radio Televison Hong Kong, RTHK)。
香港電台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廣播電台,位於香港九龍廣播道,主要功能是宣傳政府的政策、製作教育及資訊節目。1970年成立「公共事務電視部」,並開始製作時事及公共事務節目,供持牌商營電視播映。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化,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亦開始多元化,繼有電視劇、紀錄片、綜合節目、文教節目及教育電視等等。
賽馬季節內的逢星期三晚上,星期六/日下午,在第一台直播賽馬,方便收音機聽眾。但是在2005年7月,香港電台聲稱「考慮節目策略方針及財政緊絀」,決定於2005年新馬季停播賽馬節目,此舉遭到了公眾人士及立法會議員的議論。
2005年,香港電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達成合作協定,作節目的轉播。
[编辑] 數碼廣播的發展
1998年,香港電台聯同當時的資訊科技廣播局、商業電台及新城電台,首次於港島的歌賦山及九龍的畢架山設置發射器,共同以歐洲廣播聯會制定的Eureka 147制式測試數碼聲音(L Band)廣播。結果顯示,廣播音質大幅改善,為日後全面推行數碼聲音廣播做好準備。
2004年,香港電台分兩個階段,再度測試數碼聲音廣播。在2004年3月,先行以DRM (Digital Radio Mondiale)技術,測試中波頻率數碼聲音廣播;9月起,再度測試歐洲尤里卡(Eureka 147)制式Band III頻率。測試期間,數碼廣播系統將分別轉播現有的AM台及FM台的節目,同時配合數據廣播。香港電台在2005年4月至5月期間,於全港不同地區設立試聽站,讓普羅市民認識這項嶄新的廣播科技,並分享高音質的效果。
2005年,於八月再進行數碼廣播測試,但最終因以市場為主導作理由,未有實際成果。
[编辑] 地址
[编辑] 歷任廣播處長
順序 | 任期(由) | 任期(至) | 姓名 |
---|---|---|---|
第一任 | 1956 | 1972 | 布祿士(Donald Edgar Brooks) |
第二任 | 1972 | 1978 | 何国栋(Jimmy Hawthorne) |
第三任 | 1978 | 1980 | 高德樂 |
第四任 | 1980 | 1982 | 戴善德 |
第五任 | 1982 | 1986 | 尹建新 |
第六任 | 1986 | 1999 | 張敏儀 |
第七任 | 1999 | ---- | 朱培慶 |
[编辑] 架構
- 港台助理廣播處長:
- 戴健文(電台)
- 張文新(電視)
[编辑] 電台頻道
香港電台設有七個頻道,每天二十四小時廣播:
- 香港電台第一台 - FM 92.6-94.4
- 香港電台第二台 - FM 94.8 - 96.9
- 香港電台第三台 - AM 567 及 AM 1584 & FM 106.8 (香港島南) / FM 97.9 (跑馬地(灣仔)、渣甸山(灣仔)、陽明山莊 眺景園) / FM 107.8 (將軍澳、天水圍)
- 以英語廣播,播放自製的音樂及資訊節目。
- 香港電台第四台(古典音樂台) - FM 97.6 - 98.9
-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台) - AM 783 及 FM 99.4 (將軍澳) / FM 106.8 (屯門、元朗(註:天水圍受航空無線電導航訊號干擾,故開闢新頻道。)) / FM 92.3 (天水圍)
- 以粵語廣播,播放教育與文化節目, 以及為長者而設的節目。
-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 - AM 621 及 FM 100.9 (跑馬地、銅鑼灣、灣仔) / FM 103.3 (將軍澳、天水圍)
- 本港唯一一個以普通話廣播的頻道,播放一般娛樂節目。
- 香港電台第六台(BBC World Services) - AM 675
有關電台頻率的資料,亦可瀏覽香港電台聲音廣播服務頻率表
[编辑] 中國大陸接收香港電台節目
香港電台的中波頻率使珠三角州地區可以接收,其中包括香港電台第五台(AM783)、普通話台(AM621)、第六台BBC(AM675),但到了2004年開始,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AM783及AM621設立廣播,以干擾珠三角地區人接收香港電台,但第六台還未受干擾。
[编辑] 電視節目
香港電台並無本身的電視頻道,但設有香港電台電視部,成立於1970年,前身是香港電台公共事務電視部。港台電視部的節目取向較商營電視台為嚴肅,著重時事、教育,較少娛樂性。
初時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在香港兩家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以協定形式在不同時段播放。至1980年代末,香港政府有鑑於港台電視節目鮮有在電視黃金時段(晚上7時至11時)播放,便要求兩家免費電視台在黃時時段抽出若干時間播放港台電視節目,這個硬性規定於1988年10月正式實施。這個規定實施的初期,兩間免費電視台對此安排有所微言,認為港台電視節目過於嚴肅乏味,拉低電視台的收視率。
及後港台電視部製作的電視節目在教育之餘,亦漸漸加強娛樂性,以貼近觀眾口味,港台電視節目亦漸受觀眾歡迎。直至2006年,香港電台電視部所製作的電視節目擴展至由香港五家商營電視台播出,包括無線電視(包括旗下免費、收費及海外衛星頻道)、亞洲電視(只限旗下免費頻道,收費頻道則並無播放)、香港有線電視、Now財經台及[[zh-cn:香港宽频数码电视;zh-tw:香港寬頻數碼電視,或製作VCD發售。
另外,自2005年開始,香港電台電視部亦引進「外判計劃」,將部份電視節目外判,以圖減低製作成本。
2006年10月,香港电台电视节目进军内地市场,于中国大陆的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多个电视台播放。
製作節目請參看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列表。
[编辑] 經典節目
[编辑] 播音節目
[编辑] 清談節目
- 清晨爽利
- 開心日報
- 精靈一點
- 公民社會
- 講東講西(2300-0030)
- 思潮作動
- E個世界
- 大城小事
- 波樂無窮
- 知識會社11
- 香港電台是我家
- 旅遊樂園
[编辑] 廣播劇
- 香港故事
- 《獅子山下電台版》
- 《神州五十年》 - Chinese History Analysis from 1949, including PRC Mainland China & Taiwan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悲歡離合」系列
- 《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
[编辑] 時事及聽眾來電節目(烽煙節目/phone-in)
- 《太平山下漫步》
- 《新聞天地》
-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千禧年代》系列
- 《星期六問責》
- 《講東講西》(0030-0100)
- 《自由風自由phone》
- 《輕輕鬆鬆自由phone》
- 《星空奇遇鐵達尼》
- 《頭條新聞》
- 《智慧公民》
[编辑] 音樂節目
- 《中文歌曲龍虎榜》
- 《黃金的旋律》
- 《2000靚歌再重聚》
- 《環球榜》
- 《音樂有德勛》
- 《Hip Hop 天使Angela》
- 《Teen 空海闊》
- 《音樂互聯網》
- 《音樂情人》
- 《輝遊記》
- 《輕談淺唱不夜天》
- 《數字人生》
[编辑] 娛樂節目
- 《晨光第一線》是香港最長壽的晨早電台節目。
- 《娛樂滿天星》
- 《萬王之王》
- 《青春交響曲》
- 《瘋Show快活人》
- 《國豐國豐》
- 《DJ 先生李志剛》
- 《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剛》
- 《TP新勢力》
- 《拖男帶女 Love Actually》
- 《自己人》
[编辑] 頒獎及比賽節目
-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頒獎禮》
-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
- 《電視欣賞指數調查最佳節目頒獎禮特輯》
- 《小學校際問答比賽》
- 《粵港澳小學常識問答比賽》
- 《全港中學校際問答比賽》
- 《財智雙全中學生理財通識終極鬥》
- 《國民教育問答比賽》
-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輯》
- 《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 《金馬獎頒獎禮》
- 《中學生好書龍虎榜頒獎禮特輯》
- 《大專辯論賽》
- 《大專辯論賽2005》
- 《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
- 《香港回归十年十大金曲颁奖典礼》
- 《國際流行音樂大獎》
[编辑] 教育節目
- 《長者空中學院》:長者教育節目,由袁翠霞監裝,香港社區發展網絡,亞洲歸主協會等協辦。
[编辑] 宗教節目
- 《空中結緣》:佛教節目,由葉文意居士主持
- 英文台每逢星期日早上都會轉播聖約翰座堂的崇拜。
[编辑] 兒童節目
- 《小朋友時間》
- 《歡笑樂園開心地》
- 《好孩子星期天》
- 《玩玩星期天》
[编辑] 其他
- 《香江暖流》
- 《戲曲天地》/《戲曲之夜》
- BBC 時事一週
- 一桶金
- 一桶金之財經新思維
- 午間新聞天地
- 投資新世代
- 香港家書
[编辑] 節目主持人
[编辑] 現任
[编辑] 第一台
- 車淑梅、邵國華、馮偉棠、韋佩文、錢佩卿、何靜江、李思維、葉韻怡、蔡浩樑、劉蓮、鄧藹霖、梁德民、李靜宜、陳志輝、冼日明、張永霖、丹尼爾、劉秀盈、李怡、張建雄、黃宏發、鄭子誠、小驢、王雅文、鄧慧詩、潘芳芳、周美茵、余劍明
[编辑] 第二台
- 曾智華、梁繼璋、羅曼穎、陳敬創、白原顥、李丹拿、歐陽德勛、區瑞強、程振鵬、陳寶玲(貴花田)、李慧娜、曾淑儀、謝寶源、丘凱敏、區文詩(Angela)、廖俊傑(阿Jack)、何嘉露(阿Lu)、麥潤壽、彭晴、周國豐、梁奕倫、梁思浩、李志剛、羅啟新、胡世傑、黃天頤(Tinyee天頤)、容羡媛(Fion)、梁德輝(Eric)、彭詠儀(Morle)、李燦榮、陳小芝、張偉基、梁兆輝
[编辑] 第三台
- Tom Bowman、Hugh Chiverton、Ray Cordeiro(Uncle Ray郭利民)、John Culkin、Bryan Curtis、Natalie Haughton、Peter King、Ian Pooler、Kevin Lewis、Simon Willson、Phil Whelan、Steve James、Sarah Passmore、Jennifer Su、Alyson Hau
[编辑] 第四台
- Jonathan,Douglas Charles、廖碧楨、陳鈞潤、伍穎文、Ben Pelletier、Stacey Alison Rodda、羅乃新、賴建群、鍾子豪、林家琦、李嘉盈、胡銘堯、周凡夫、陳浩才、陳雋騫、黎鍵、盧景文、Dino Mahoney Nicola
[编辑] 第五台
- 盧世昌、陳婉紅、程潔瑩、袁翠霞、李仁傑、施介強、鍾偉明、陳永康、招菉墀、李德光、歐翊豪
[编辑] 普通話台
[编辑] 文教組
- 鄭啟明、夏妙然、鍾傑良、蔡嘉儀、鄭曦暉、丁家湘、張璧賢、王祖藍、區凱聲
[编辑] 公共事務組
- 石鏡泉、梁家永、陳耀華、區麗雅、張笑容、周融、吳志森、謝寧、曾志豪、鄺民彬、劉雅欣、沈達元、葉冠霖
[编辑] 已離任
- 倪震、黃靜(Kawaii)、吳明林(轉任新城財經台)、香樹輝(轉任新城財經台)、范振鋒(2004年轉任新城娛樂台)、洪朝豐(1997年轉往新城電台)、陳海琪、曾仕賢(又名「Jason」,已轉任商業電台錄像總監)、劉倩怡、黃冠斌 (又名「斌仔」,2006年轉任商業電台)、黎國輝(又名「阿感」,已轉任無線電視收費頻道娛樂台主持)
[编辑] 參見
[编辑] 其他電台
[编辑] 近況新聞
[编辑] 未來
- 黃應士領導的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建議香港政府成立全新的公共廣播服務公司,不考慮香港電台全面過渡。 星島日報
[编辑] 外部連結
- 香港電台網站/香港電台聲音廣播服務頻率表(中國大陸於2006年10月初取消屏蔽)
- 香港電台電視部/Teenpower網頁/時事超連結
- 香港電台架構協議 保障港台在協議下內部架構不變及擁有編輯自主。
[编辑] 香港電台各頻道連結
商業電台 | 香港電台 | 新城電台 |
|
|||
直屬於司長(三司)
十一局下各部門
【公】公務及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諮詢委員會聯合秘書處 |
|||
另見:香港公營機構 |
页面分类: 香港政府部門 | 香港政府或政治小作品 | 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