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
|
公眾有限公司 | |
成立時間
|
香港九龍廣播道 (1967年) |
總部地點
|
電視廣播城 |
重要人物
|
邵逸夫 |
口號
|
全力以赴 做到最好 TVB走在最前,精彩39年。(2006年) |
電視廣播 | |
翡翠台、明珠台、無綫收費電視等 | |
4557人(截至31/12/2006) | |
http://www.tvb.com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英語: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TVB;港交所:0511)成立於1967年11月19日,是香港首間無線電視台,故此常被稱為「無綫電視」或「無綫」,其經營的翡翠台,於香港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亦為海外、大陸華人所熟悉。
由經營免費電視開始,無綫的業務已遍及全球,並漸趨多元發展,包括節目租賃、收費電視、音樂、電影、雜誌出版等。無綫成立之初期只有約200員工,至今已超逾4500人,包括合約藝員及海外員工。無綫電視創辦人是利孝和等人,現時公司主席為邵逸夫爵士。
該公司現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華語傳媒[1],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2006年營業額超過42億港幣。而無綫的競爭對手有亞洲電視和香港有線電視等。
目录 |
[编辑] 香港業務
香港是無綫的業務重心,2006年就佔總營額60%,逾20億港元。香港業務的收入以免費電視的廣告為主,而無綫收取的廣告費,佔去市場超過40%,十分具代表性。由於廣告市場的興衰,往往受到香港整體經濟影響,所以無綫電視的業績,某程度反映了香港的經濟狀況。而無綫的管理層指,香港的市場漸趨飽和,正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彌補不足。[2]
[编辑] 免費電視
在1965年,前港英政府在英國宣佈,香港電視集團(即無綫)取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並於1967年9月1日在海運大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試播,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當時無綫部份節目已是彩色廣播,次日首播的《歡樂今宵》,日後更成為全球最長壽的電視節目。1972年,所有無綫節目都改以全彩色製作及播放。1991年7月,無綫首次引入「麗音」多聲道廣播系統,提供立體聲及多語音免費廣播。
至今無綫電視兩個免費電視頻道——翡翠台及明珠台,每年播放約16000小時的電視節目,包括新聞、劇集、綜藝節目等。根據廣管局的報告,有90%的香港人慣常收看翡翠台[3],所以無綫的節目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在2006年,翡翠台在平日黃金時段(晚上7至11時)的平均收視佔免費中文頻道85%,明珠台則佔免費英文頻道的75%。
[编辑] 數碼廣播
現時,無綫提供的兩條免費頻皆為模擬電視,相比之下數碼電視有著更高的畫面質素,更多的電視頻道,並能夠提供互動資訊。早於1999年,無綫電視已經開始測試數碼地面廣播(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而業界都傾向跟隨大陸的數碼制式,然而大陸制式懸而未決,故一直拖延進度,至2005年才有明確的時間表,並計劃在2007年首季試播。
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鄭善強2005年7月6日表示,無綫將興建20至30個數碼廣播發射塔。12月18日,政府通過無綫的數碼廣播計劃,承諾在2007年底推出一條高清綜合娛樂頻道,每天播放不少於14小時的高清節目,及最少每周14小時的自製高清節目。鄭善強表示,無綫電視將早於亞洲電視推出有關服務, 維持領導地位。[4]
根據對政府的承諾,無綫電視將投入4億港元提升製作設施,製作及播放高清電視節目,更須斥資3億籌建數碼網絡。鄭善強預期4至5年內,香港一半觀眾將會採用高清電視機,因此選擇推出高清頻道,迎合觀眾需要。他又指,長遠數碼電視將適用於規模細小的手機上,屆時無綫將與電訊商研究合作,並競投頻譜營運。2005年10月12日,無綫表示與流動電話製造商諾基亞初部研究在香港發展DVB-H流動電視服務。
由於大陸至2006年8月31日才決定數碼廣播制式,無綫表示要先測試中國大陸研究的制式,否則考慮採用於2001年測試成功的DVB-T制式。不過亞洲電視則強調,由於其50%市場來自內地,因此不希望使用歐洲制式。香港明報指,雖然無綫傾向使用DVB-T,但經亞視協調後,2006年10月19日無綫總經理陳志雲表示「已達成共識」,選用大陸制式。有指數碼廣播的推出會因此推遲數月,但仍能趕及政府所訂期限,而一些本地軟件商亦會受惠。[5]無綫指,兩台已派員往上海作實驗室測試,並邀請中方到港實地測試,12月中完成,06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預期於07年3月後公佈結果,無綫預計2007年10月可以正式啟播,亦不會延至11月。
香港現有的5條數碼頻譜中,無綫電視將與亞洲電視共用1條數碼頻道作模擬及數碼同步廣播之用。此外,無綫獲分配1條額外的數碼頻道,以提供高清電視服務,亦會提供交通、天氣預測等互動資訊。另外無綫計劃在08北京奧運期間額外設兩個「奧運台」頻道,專門播放賽事。[6]為使高清頻道如期啟播,無綫正逐步推行提昇廠景和外景設施等計劃。
[编辑] 收費電視
- 主条目:無綫收費電視
無綫於1998年成立無綫收費電視(TVBPV)並於2000年取得收費電視服務牌照,於2004年開始提供服務。現時無綫向TVBPV提供11條自製電視頻道、後期製作、辦公室等服務,並根據香港收費電視牌照規定,向TVBPV收取費用。曾經歷網絡覆蓋不足,以及對手的法律挑戰,TVBPV用戶人數已超過10萬。[7]
[编辑] 其他業務
無綫電視一度經營不少非廣播相關的業務,但曾經因為香港政策轉變,導致公司分拆,電視與其他業務分道揚鑣。現時,無綫電視亦有經營其他傳媒相關的業務,多數屬於電視業務的衍生產品和服務。
[编辑] 藝員管理
1971年,與「邵氏兄弟」合辦第一期藝員訓練班,自行培訓藝人。過往無綫藝人皆以「部頭合約」聘用,即以「節目時數」(俗稱「騷(Show)」,以半小時為之一「騷」)計算薪酬,無綫亦不會為藝員規劃電視台以外的工作。至1980年代末,無綫推出「包薪藝員」,即由無綫任經理人統籌藝員的所有工作,除節目酬金外,並提供固定月薪。
《東方日報》指,現時無綫是全港最大的經理人,為逾70個藝員接洽不同演藝、市場推廣工作,加上其他非經理人合約藝員、歌星和配音藝員,旗下共逾200名藝員。06年,《東方日報》報道指無綫將安排藝人拍攝多套「美亞娛樂」的電影。[8]
[编辑] 出版與互聯網
電視廣播出版有限公司(TVBP),主要從事雜誌出版《TVB周刊》和相關書籍,例如電視節目《吾湯吾水》的食譜,無綫電視亦會授權其他出版社推出書籍,例如電視劇小說等。
而1997年6月,TVB網頁(tvb.com)正式啟用,提供有關無綫電視的相關資訊。其後於1999年10月,廣管局批准成立網絡公司 TVB.COM Limited。TVB.COM 主要從事經營門戶網站及網絡內容發行,例如為全香港所有3G流動電話服務商提供內容或互動服務,亦為網上行的串流媒體服務「Now.com.hk」提供節目。
[编辑] 音樂與電影
2005年,無綫成立正視音樂有限公司(TVB Music),主要從事代理旗下節目歌曲及舉辦演唱會。無綫製作資源部副總監樂易玲,曾指TVB Music並非唱片公司[9],主要依靠其他唱片公司合作發行。而TVB Music 與環球唱片推出首張《男人魅》專輯銷量,便超逾雙白金(超過十萬張)。
2005年12月,TVB Music與「建星娛樂」、「恆藝亞洲」主辦《金曲情牽半世紀》演唱會,邀請歌星演唱顧家輝和黃霑創作的歌曲。2006年TVB Music與其他機構協辦多個音樂表演,包括《聽側田唱音樂會》、《我們的世紀金曲演唱會》等,其中TVB Music為著名音樂創作人劉家昌舉辦的《往事只能回味劉家昌音樂會》,原本只演三場,但門票銷情十分理想,其後兩度加場,共演七場。[10]2007年2月,無綫聘任歌手張崇基擔任正視音樂的藝人發展經理,為無綫旗下藝員計劃歌唱方面的演出機會。[11]
電影製作方面,於2005年中,無綫電視、ASTRO SHAW與星美集團宣佈,開拍電影《如果·愛》,並獲得部份國際獎項。這是繼無綫於1988年與邵氏合組「大都會電影」之後(1997年由邵氏全資擁有),重新投資拍攝電影。邵氏又表示不排除再與無綫電視合作拍攝電影。[12]
[编辑] 衛星數據傳送
1998年7月21日 ,無綫電視屬下的銀河衛星廣播(即現「無綫收費電視」)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發出衛星電視上行/下行牌照,為期12年。
2000年4月,「銀河衛星廣播」獲發「對外固定網絡服務營辦商」牌照,開始為無綫電視及其他機構提供衛星傳送服務。12月 ,銀河衛星廣播再獲發本地收費電視牌照,同樣以衛星傳送電視節目。
[编辑] 與其他業務的分合
1988年,香港政府在《電視條例》規定,禁止電視台及旗下公司經營其他非廣播相關業務,當時無綫電視正經營雜誌出版(《香港電視》)、唱片公司(華星唱片,已停止音樂製作業務)、旅行社(見聞會社,已結業)等,亦持有清水灣電視城部分用地。
故此,無綫電視就分拆成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香港電視集團,《香港電視》、華星唱片及見聞會社一同撥入香港電視集團。其後香港電視集團易名為「電視企業有限公司」,並將「電視企業」的控股權轉讓予當時無綫的股東嘉里集團。現時電視企業的大部分業務已併入SCMP集團,而香港電視服務站(其後改稱「地利店」)已售予7-11便利店。[13]
1992年,廣播事務管理局承認,此政策有違自由貿易原則(吳昊 p.132)。1993年,當時立法局通過修訂《電視條例》,取消有關規定。其後,無綫在1997年5月透過「電視廣播出版有限公司」,發行《TVB周刊》為無綫電視的新官方刊物。而《香港電視》則於1997年8月27日發行第1556期後停刊。2000年重新訂下的《廣播條例》[14],44條中列明《電視條例》已予廢除,也再沒有加設其他非廣播業務的規定。
[编辑] 國際業務
- 主条目: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
無綫電視在1976年,成立全資附屬公司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 TVBI Company Limited , 英文簡稱TVBI,為世界各地提供電視節目製作、收費電視衛星頻道和影帶租賃等服務,是海外華人接觸香港資訊文化的重要渠道,亦將香港本土製作推展至亞洲各地。而這些業務都為香港帶來數以億計的外匯流入,單計2005年,TVBI的毛利便超逾5億港元。[15]
[编辑] 中國大陸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一直抗拒境外傳媒,雖然在珠江三角洲的居民能盜看無綫節目,但無綫亦沒法實質進入大陸市場。直至無綫開業13年後(即1979年1月29日),無綫電視首次涉足大陸,將賀年節目《羊城賀歲萬家歡》移師到廣州製作,其後更直播省港盃足球賽事,自此無綫不時會到大陸製作節目。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國大陸逐漸允許香港傳媒進入市場,故無綫電視開始在大陸發展業務。
現時無綫的大陸業務由TVBI經營,並另設中國事務科管理。雖然無綫在大陸的業務收益比例並不高,但正快速增長,06年中期比05年上升超過15%,成為無綫另一重要的收入來源。
尤其是地面廣播方面,由1970年代末至2004年初,大陸的有線電視台一直盜播無綫電視的「翡翠台」和「明珠台」,並插播自己的廣告,而該兩條頻道一直未能合法在中國大陸播放。大陸方面亦會刪剪敏感的新聞片段(例如大陸維權運動、天安門事件、文化大革命等)。有大陸居民指,如翡翠台播放政治敏感的節目(如《新聞透視》、《頭條新聞》等),部分內容會被換上當地電視台預先錄製的「香港政府宣傳片」。
至2004年9月,無綫電視獲大陸政府給予廣東省的落地權,「翡翠台」和「明珠台」可合法地在廣東9個城市共10個有線電視網絡播出,無綫並開始與內地攤分插播之廣告收入,但花旗估計,每年無綫損失應有的廣告收入,達3至6億港元,然而每年只獲5000萬補償[16]。另方面,無綫電視與「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達成協議,籌組合資公司開拓廣東的電視市場,設立新頻道及製作節目。
大陸的廣告服務方面,由於以往法規所限,無綫須透過中介人招收廣告,至2005年無綫透過CEPA申請經營廣告公司,終在2006年10月獲批,於廣州開設「港視多媒體廣告(廣州)有限公司」,直接向大陸企業招收廣告,首且不需要與大陸公司合營。至於會否以獨資於其他省份成立廣告公司,無綫市場營業部總監梁健華表示,集團傾向以獨資經營,但將視乎不同地區情況而定。[17]
- 关于此话题更进一步的细节,參見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大陸業務。
[编辑] 無綫電視的一些開端
- 1967年11月19日,翡翠台在當天上午9時直播第14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為香港首次的現場直播節目。下午4時,在尖沙咀海運大廈舉行啟播儀式,當時的港督戴麟趾乘坐直升機來臨主持[18]。首任總經理是梅爾。
- 1992年11月,第一個銀禧紀念,並舉辦全球首個華語電視廣播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spect & challenges in Chines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逾200位世界各地華語廣播業界代表參與。
[编辑] 無綫劇集對社會的影響
無綫電視製作的節目,尤其是電視劇集,一直影響著香港和華人社區,遠至1970至80年代的《網中人》、《新紮師兄》、《義不容情》,直至近期的《金枝慾孽》、《我的野蠻奶奶》和「阿旺」系列,都是社會上的焦點話題,例如《義不容情》曾引起「褶紙星」的潮流,而近年以航空業為題材的《衝上雲霄》亦吸引不少市民投考飛機師。[19]無綫劇集也捧紅過不少巨星,如周潤發、張曼玉等,這些藝員不少都各自投身各地的影視歌事業,而很多娛樂圈的幕後人員都是從無綫電視出身。
- 关于此话题更进一步的细节,參見無綫電視劇集列表。
[编辑] 阿燦
阿燦是香港人對來自中國新移民的稱呼。其實此稱呼來自1979年的無綫劇集《網中人》。劇中由廖偉雄飾演的程燦(花名阿燦),從內地偷渡來港,扮演愚昧、貧窮、又跟不上潮流的人物;自此,香港人常使用阿燦作為對中國新移民的稱呼,直至近年才較少被應用。
[编辑] 無厘頭文化
- 主条目:無厘頭
無厘頭文化,由今日已成為電影導演的周星馳在1980年代末在無綫拍電視劇時創立,是一種基於草根階層神經質的幽默表演方式。利用表面毫無邏輯關聯的語言和肢體動作,表現人物在矛盾衝突中所表現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方式,十分惹笑。代表作有《蓋世豪俠》與《他來自江湖》,部份經典對白例如「飲啖茶,食個包」今天仍讓觀眾記憶猶新。
[编辑] 丁蟹效應
- 主条目: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香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這個現象的內容,是由香港電視演員鄭少秋(綽號「秋官」)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播出開始,每逢由他主演的劇集播出時,股票市場便會突然急劇下跌。從經濟理論上來說,這只能算是一連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真有其事,甚至連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也於2004年3月曾為此發表研究報告,使這個現象受到一些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所認識。
[编辑] 男親女愛
- 主条目:男親女愛
由無綫電視的大姐級藝人鄭裕玲伙拍黃子華一同演出的輕鬆喜劇,曾經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臺灣電影金馬獎的影后鄭裕玲,此劇曾創下49點的香港最高收視紀錄,直至2003年才被皇家馬德里訪港慈善足球賽的賽事直播打破,但仍然是最高收視的本地劇集。
[编辑] 金枝慾孽
- 主条目:金枝慾孽
由於本劇的劇中人物爾虞我詐的表現,反映了香港的辦公室政治文化,結果令觀眾感同身受,吸引大量觀眾收看,在翡翠台播放大結局當晚,該劇的收視高達41點,創了當時在星期六晚上播放劇集大結局的收視紀錄。
不過亦有學者認為本劇意識不良,例如臨床心理學家羅志華博士批評本劇散播人們互不信任及不擇手段的訊息,對人際關係會造成損害;而文化評論員胡恩威更指邵逸夫(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設立邵逸夫獎以表揚科學精神,卻製作違背民主自由意識的封建劇集,自相矛盾。[20]
[编辑] 無綫籌款節目對社會的影響
1968年,香港東華三院首次與無綫電視節目《歡樂今宵》合辦籌款義演,為無綫第一個慈善節目。直至1972年,無綫為六一八雨災的災民舉辦義演節目,邀請全港明星、粵劇名伶表演,籌得9,000,000港元善款,曾打破香港開埠以來賑災籌款的紀錄,香港浸會大學講師吳昊表示,這一次義演更吸引不少市民購買彩色電視機。自此無綫的籌款節目,成香港慈善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例如《歡樂滿東華》、《萬眾同心公益金》等,每年都籌得以千萬計的款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商營電視台,比較少見。(吳昊 P.46)
2001年4月,無綫獲美國國家廣播協會(NAB)頒發2001年「國際廣播卓越大獎」,表揚無綫電視製作各類型慈善節目和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而香港是第一個獲獎的亞洲城市。近年,無綫亦為其他國際慈善機構,例如樂施會、奧比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播放紀錄片式籌款,支援國際志願工作。至2005年1月,無綫電視與香港賽馬會舉辦《四海同心送關懷》慈善活動,為南亞海嘯災民籌得逾100,000,000元。
- 关于此话题更进一步的细节,參見無綫電視節目#綜藝節目。
[编辑] 總部
- 主条目:電視廣播城
無綫電視的總部現設於香港將軍澳工業園駿才街77號電視廣播城。
1967年開台時,無綫總部位於九龍塘廣播道77號。在1987年11月23日,鄰近的亞洲電視發生大火,摧毀該電視台大部份設施,無綫電視遂借出廣播道大樓部份寫字樓作為緊急運作。
1988年,無綫電視租用電視企業和邵氏位於大埔仔的用地,建立「電視城」。1995年,電視城道具倉發生五級大火,整個道具倉燒毀,其後於原址重建。無綫電視於2003年搬離。
為取代原有的清水灣設施,無綫電視於1998年開始籌劃興建新的總部,1999年4月,落實由清水灣電視城遷入將軍澳工業園,並於2000年3月8日,舉行動土儀式。
至2002年8月第一間戲劇錄影廠啟用,2003年10月12日正式開幕。除數碼化設施外,位於廣播城的衛星站地面站,是全亞洲唯一由電視台擁有的地面站。
[编辑] 公司標誌
無綫啟播時,公司標誌最初並沒有顏色,只是在圈矩形內加上一個圓形,代表電視機,並配以英文簡寫「HK-TVB」或「香港」代表「香港電視有限公司 (HK-TVB Limited)」。時至1972年,無綫開始以全彩色廣播,標誌內亦添上電視的三原色(順序為:藍﹑綠﹑紅)橫線,以表正式進入彩色電視年代。1988年,香港電視有限公司改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取代「香港電視」獨立上市,公司標誌不再註有「HK-TVB」或「香港」的字樣,並沿用至今。
[编辑] 公司架構
1980年,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由當時的董事邵逸夫接任。利孝和親屬陸雁群、利憲彬(利陸雁群之替任董事)、利乾等,繼續擔任無綫董事。
1984年1月5日 ,香港電視有限公司(HK-TVB Limited) 成為上市公司(當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為其附屬公司),1985年成為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1988年,香港實施「電視台股份二級管制」,不允許免費電視台是其他公司的附屬機構,故此「香港電視集團」一分為二,電視業務為主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取代「香港電視」的上市地位。
2006年7月25日,無綫主席邵逸夫抱恙入院。7月28日,無綫大股東邵氏兄弟宣佈,正洽售無綫或邵氏的股權[21],引起媒體猜測無綫可能易主,消息指不同投資者都有意收購,包括郭炳湘家族、梅鐸、李澤楷、中國中央電視台等。邵逸夫康復後,邵氏於11月28日己宣佈暫停洽售。[22]但里昂証券指無綫電視,成為私募基金的主要併購對象之一,更認為大股東邵逸夫步入百歲壽辰,市場對併購仍有憧憬。
股權分佈: |
|
董事局: | 非執行董事: |
管理層: |
|
製作人: | 戲劇分部監製﹕
|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來源
- ↑ The Asia Media Journal(英文)
- ↑ 電視廣播續拓內地業務, 2006-07-08, 香港商報, A02, 香港產經, 簡訊
- ↑ 二零零五年度廣播服務意見調查(廣管局)
- ↑ 電視廣播加大投資發展HDTV(20-12-2005)
- ↑ 數碼電視廣播採國產制式, 2006-10-19, 明報, A1, 港聞
- ↑ 兩電視台料08奧運前完成75%覆蓋面, 2006-12-29, 蘋果日報, 港聞
- ↑ 16/10/2006, Orisun網站, 有線獨家遇挑戰 英超轉播權拆散賣
- ↑ 郭羨妮上好戲:幸運是我, 2006-07-27, 東方日報, C01, 娛樂
- ↑ 15/1/06 香港電台第一台《舊日的足蹟》
- ↑ 4月12日,東方日報
- ↑ 王志強, 難行的路 張崇基 張崇德, 明報周刊, 2001期, 頁148-150
- ↑ 邵氏電影城料06年首季可投入營運(2005年9月7日)
- ↑ SCMP售地利店,明報-Yahoo!新聞,2004年9月16日
- ↑ 廣播條例
-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2005年度周年報告
- ↑ 證券報告 - 花旗料電視廣播每年損失內地廣告收入3-6億港元 18/12/2006
- ↑ TVB forms China advertising firm, 南華早報, 2006-10-04 BIZ2 BIZ FREDERICK YEUNG
- ↑ 星島日報 19/11/1967
- ↑ 劇集效應 投考機師超額70倍, 2003-12-13, 成報, A08, 港聞
- ↑ 蘋果日報,2004年10月3日
- ↑ 2006/07/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 ↑ 2006/11/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编辑] 外部連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