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90年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紀: | 香港19世紀 | 香港20世紀 | 香港21世紀 |
年代: | 香港1960年代 | 香港1970年代 | 香港1980年代 | 香港1990年代 | 香港2000年代 | 香港2010年代 |
年份: | 香港1990年 | 香港1991年 | 香港1992年 | 香港1993年 | 香港1994年 | 香港1995年 | 香港1996年 | 香港1997年 | 香港1998年 | 香港1999年 |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
香港史前時期 香港主權移交 |
香港教育史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在1990年代的社會發展與改變,主要起因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讓香港的主權由英國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7年6月30日晚上,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儀式開始,為香港殖民地史畫上句號。香港在7月1日子夜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個特別行政區。
19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風暴在亞洲各地爆發,香港經濟從高峰跌至谷底。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社會對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領導的政府十分不滿,讓香港以怨聲載道結束1990年代。
目录 |
[编辑] 政治
[编辑] 主權移交之前
1989年中國大陸發生六四事件,香港社會開始疑慮中國政府將如何處理香港政權的問題。1990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接納《香港基本法》,作為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領導人以及《基本法》均表明,香港的社會制度等方面將於主權移交後「50年不變」。而港英政府為了讓北京政府在主權移交後不影響香港的自治權,訂立了一些邁向民主的政策方案。1991年,香港立法局57席中的18席劃為由直選產生,其中17席由支持民主的議員當選。
1992年7月,彭定康在同年英國大選失去巴斯(Bath)的議席,獲派到香港接替衛奕信,成為香港最後一位總督。彭定康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變了立法議員及市政議員的選舉制度。
北京政府對彭定康此舉大為震怒,公開怪責了彭定康、支持政策的議員和官員。北京政府也對跨越1997年的計劃表現不合作,不過這態度在1994年出現了逆轉,改為同意赤鱲角機場的興建。1994年,北京政府宣布香港立法局將在主權移交後予以廢除,並建立香港臨時立法會(臨立會),以反擊彭定康對1995年改組立法局的建議。以香港民主黨為主的泛民主派議員及部分獨立議員,譴責建立臨時立法會是違法行為。臨立會於香港主權移交之前在深圳舉行工作會議,因此身兼立法局以及臨立會的議員,當時經常奔走於港深兩地。
1996年,董建華獲選為香港首屆行政長官。該次選舉被視為深受北京政府的影響甚至控制。
[编辑] 主權移交儀式
1997年7月1日子夜,主權移交儀式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英國國旗及殖民地旗幟降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昇起,標誌着香港由英國的殖民地管治,移交到中國的管治。
參加主權移交儀式的包括查理斯王子殿下、時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香港最後一位總督彭定康、及首位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
主權移交儀式完結後,香港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董建華成為首位行政長官,職位取代了香港總督彭定康。
[编辑] 主權移交之後
主權移交之後,香港最高等法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是香港的憲制性文件,賦予並保證香港擁有高度自治權,居民享有行政、立法、司法權利。
[编辑] 經濟
[编辑] 亞洲金融風暴
香港恒生指數在主權移交時期波動頗大。1996年中,恒生指數約為1萬點;到1997年8月7日達至1萬6820.3點,創下歷史性新高。投機者認為大量熱錢會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市場,以造成香港主權移交到中國時期市況繁華的景象。中資企業股以及和中國相關的股票均大幅攀升。
不過與此同時,外圍對沖基金也注意到了香港股市的情況。1997年7月,泰國政府決定讓泰銖價值自由浮動,引發成亞洲金融風暴。其後,新台幣、韓圓、印尼盾均大幅貶值。亞洲大部分股市都受到襲擊,然而香港的投資者卻不認為香港市場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外圍對沖基金看中港元聯繫匯率的弱點,將香港定為下一個目標。1997年10月,對沖基金突然大量移走香港大量資金,讓銀行同業拆息大幅飆升。股票市場對利息波動十分敏感,恒生指數從10月20日報1萬3473點,下挫到10月23日的1萬零426點,一週內共下跌2413點。1997年10月23日最低曾一度報9766點,被視為黑色星期五。
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數下挫到6544點,一年間下跌了62%。為了挽救香港股市,香港政府決定從外匯基金注入1200億元,購入藍籌股以刺激恒生指數上昇。政府這次行動讓恒生指數在約兩週內回復到8000點水平,翌年再穩步上昇。歷年恒生指數走勢見此。
[编辑] 科技股泡沫
1999年中期,香港股市再次經歷了波動。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將其企業電訊盈科通過借殼上市。當時,電訊業、互聯網企業等科技類股價都在攀升中。舊式企業和新式企業流行合併,如AOL與華納的合併。這股科網股熱潮也在香港登陸。例如,盈科數碼動力(當時股份代號:1186)股價就從數毛錢港幣,攀升到2000年2月14日宣布與香港電訊合併時的28.50歷史性高峰。
不過,科網股泡沫在2000年初爆破,合併後的電訊盈科翌年急挫98%。電訊盈科成為巨額負資產,數年間負債港幣800億元。電訊盈科後來不得不出售旗下核心業務來舒緩財政困難,如手提電話服務CSL就由澳洲電訊公司Telstra承購。
[编辑] 移民
1989年六四事件的發生,造成不少香港居民對即將接手的中國共產黨政權感到憂慮。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97年發表關於香港人口轉移的報告,1990年計有62,000名香港居民移民外國,即當時總人口1%。1992年則有66,000人;1993年53,000人,1994年62,000人。其中不少香港人透過居英權計劃移民往英國,也有移民到澳洲、加拿大、美國的家庭。
移民的不單止是普通居民,也包括不少城內富豪大亨。當中,怡和集團率先宣佈從香港撤資,改以新加坡為集團第一上市地區。之後,匯豐集團亦宣布在倫敦成立匯豐控股,並對匯豐集團進行全面收購,變相遷冊倫敦。此外,香港的娛樂界鉅子邵逸夫家族亦把資產移往加拿大。
同時間也有眾多移居至香港的人口,主要原因歸納如下:
- 中國大陸移民:港英政府允許從中國大陸合法移居至香港的人數,由1994每日75至105名,逐步增加到1995年的每日150名。當局希望逐步增加每日配額,有助避免主權移交後大量人口湧入香港。但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並沒有審批權,內地不少省市的公安部門都設法透過這個漏洞獲利。其中,有不少國內原公安單位利用這個機會移民到香港,並以商人的身份掩飾,待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權後再回到內地,並借助雙重身份之便而在香港非法執勤。
- 外地專才:指持有工作簽證移居至香港的人,這類人移居香港並沒有配額。
- 外籍家庭傭工:外籍家庭傭工數字穩步上揚。1987年前人數只有每年9,000名;1992年升至28,000名;1993年升至32,000名。主要來自菲律賓,也有不少來自印尼和泰國。
- 輸港勞動人口:1980年代下旬,香港同時面臨出生率急劇下降、人口老化和經濟發展等狀況,社會勞動人口短缺。港府於是開始實行勞動人口輸入政策,允許僱主申請輸入各行業的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等。1994年共填補了11,000個職位。
- 非法入境者:1994年計有35,000名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被拘捕並遞解出境。數字從1993年的44,000名出現了下降。
- 移民回流者:據官方估計,獲得外國護照或居留權後回流香港的人數佔約12%。
[编辑] 娛樂
1991年至1998年期間左右,四位香港男歌手穩佔香港音樂市場。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冠以四大天王的美譽。張學友和黎明在事業發展初段主要以翻唱日本流行曲為主;到1990年代中期,市場渴望香港原創作品。1993年,香港商業電台宣布只會播放本地編寫的音樂,以鼓勵本地音樂家創作。
199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及電視文化進一步引入台灣及中國大陸材料。例如王菲生於北京,到港後開始以廣東話演唱,期後隨着事業發展開始以普通話及粵語演唱。另外,《還珠格格》電視劇於台灣拍攝,主角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趙薇,1999年在香港的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時廣受歡迎。
香港電影業在1990年代發生了不少變化。其中以周星馳電影作品為代表的無厘頭文化,成為1990年代早期香港電影的標誌。有評論指這些作品有助舒緩香港社會當時面對主權移交所感到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