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巴伦波伊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尼尔·巴伦波伊姆(Daniel Barenboim,或譯巴倫波因,1942年11月15日—),是阿根廷-以色列的钢琴家、指挥家。
1942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为第三代俄裔犹太移民。布宜诺斯艾利斯当时有世界第三的犹太人口。岁,他随父母移居建国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维夫。 巴伦博伊姆熟练掌握七门语言(希伯来、德、英、法、意、俄、西班牙),持阿根廷和以色列两国护照。
目录 |
[编辑] 音乐生涯
5岁从父习琴,1949年他时7岁作为钢琴家首次登台。1954年夏,柏林爱乐指挥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邀请其与柏林爱乐合作,出于对战争阴影的顾虑,这一邀请为其父所拒绝。
1975年接替乔治·索尔蒂成为巴黎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从1991年起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从1992年开始成为柏林德意志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指导和总监。
从1981年到1999年巴伦波伊姆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指挥,曲目有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和尼伯龙根的指环。
[编辑] 与萨义德的友谊
1990年代初,犹太音乐家巴伦博伊姆与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邂逅于伦敦一家酒店的大堂。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对文化的诸多相似看法使他们结为挚友。1999年,取意于歌德的《西东集》(West-őstlicher Divan),两位立意在魏玛举行“西东集工作坊”,以纪念歌德诞辰250周年。在巴伦博伊姆与马友友的指导下,魏玛工作坊使以色列与阿拉伯青年音乐家有机会跨越种族藩篱,相互切磋,共同演奏。而萨义德则在工作坊期间主持晚间的音乐、文化与政治讨论。之后,这一工作坊在德国与美国芝加哥亦多次举行。萨义德曾为巴伦博伊姆的演出与录音写作,他们近十年来的对话则于2002年结集成书Parallels and Paradoxes: Explorations in Music and Society(平行与矛盾-在音乐与社会中的探索)。
巴伦波伊姆因对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进程的贡献于2002年获阿斯图里王子奖。
[编辑] 个人生活
1967年,与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成婚。两人曾频繁地联袂演出。1987年,杜普蕾辞世。 现任妻子为艾琳娜·巴伦博伊姆(Elena Barenboim)
[编辑] 自传
- A Life i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