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倫敦 London |
|
地理位置 | |
---|---|
倫敦在英格蘭中的位置 |
|
座標: | 北纬51度30分25秒,西经0度07分39秒 |
政府 | |
國家: | 英國 |
成員國: | 英格蘭 |
區域: | 倫敦 |
區域政府: | 大倫敦政府 |
區域議會: | 倫敦議會 |
市政府: | 倫敦市政府 |
市長: | 肯·利文斯通 |
選區 | |
行政區: | 市及32 個自治市鎮 |
英国国会: | 74 選區 |
倫敦議會: | 14 選區 |
欧洲议会: | 倫敦選區 |
地理概況 | |
倫敦市 | |
面积: | 2.6 km²(1.00 sq mi) |
人口: | 9,200(2005年) |
密度: | 3,172 / km²(8,215 sq mi) |
大倫敦 | |
面积: | 1,579 km²(609 sq mi) |
人口: | 750萬(2005年) |
密度: | 4,761 / km²(12,331 sq mi) |
廣域人口 | |
都會區: | 8,50萬 |
通勤範圍: | 1,200-1,400萬 |
時區 | |
標準: | GMT(UTC) |
夏日:(DST) | BST(UTC+1) |
網站 http://www.london.gov.uk |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自18世纪以来,伦敦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藝術和娱乐中心之一。
从1801年到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帝国——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因在其于政治、经济、人文文化、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参见全球城市)。
伦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同时,伦敦还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
2005年,伦敦的人口为750萬,都會区的人口則超过1200万人。
目录 |
[编辑] 历史
伦敦最早是一个凯尔特人的城镇,由罗马入侵者于公元50年左右建立,作为泰晤士河畔的一个港口,并命名为Londinium。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Londinium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Aldwych以西1英里處建立了Lundenwic的城鎮。直到公元9至10世纪罗马伦敦老城才再次恢复人烟。
伦敦逐渐地发展、扩大,吸收了附近的村庄、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扩散。到17世纪时伦敦已经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欧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毁坏了伦敦城内大部分的建筑(奇迹似的,死于这场大火的只有20多人),但大火后伦敦又立即开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标志性建筑都是在此期间开始动工的。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开通,公共汽车的营运,以及联系四方的铁路线,使伦敦的市容与交通面貌一新。伦敦市区在19世纪后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新建的建筑使伦敦从一座乔治风貌的城市转而成为维多利亚特色的城市。
倫敦最近100年來的大變化可說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大战期间,伦敦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期間超过3萬的倫敦市民丧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20世紀50至70年代,由于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当今倫敦的獨特之處。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伦敦并由此得名“雾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淨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时至今日,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观。
[编辑] 气候
伦敦市区因常常充满着潮湿的雾气,因此有个叫“雾都”的别名。
[编辑] 行政區劃
- 主条目:伦敦行政区划
泰晤士河穿过伦敦,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渐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樑,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伦敦塔桥。
整個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一共被分為倫敦市 (倫敦)(City of London)與32個自治市鎮(Borough)。倫敦市(City of London)擁有獨立的行政與立法權限,位階較高;而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雖稱為市,但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之一。倫敦市和眾自治市屬於標準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而這33個行政區中,以內倫敦教育局(en: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的定義來說,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總共33個區域。
[编辑] 人口
伦敦是欧洲第三大都市。据2001年人口普查,伦敦市区及其自治市(镇)(约610平方英里)拥有7,172,036人口。其中大约71%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或巴基斯坦后裔,5%为非洲黑人后裔,5%为加勒比海黑人后裔,3%混血人种,还有大约1%为华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则无宗教信仰。大约有21.8%的伦敦居民出生在欧盟以外地区。
雖然倫敦的人口不及莫斯科与巴黎,但要是把生活在伦敦都會區(6,267平方英里)内的人口(約13,945,000人)也算進去,就超越了巴黎,成了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其人口之多已超越了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人口总和。
[编辑] 政府
[编辑] 经济
伦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2004年,其地区总产值为3650亿美元,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
伦敦城(City of London)或称为“Square Mile”是伦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布有许多的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英国百强公司和100多个欧洲500强企业均在伦敦设有总部。全球大约31%的货币业务在伦敦交易。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证券交易中心之一。
[编辑] 交通
- 主条目:倫敦交通
交通是倫敦市長負責的四項政策範圍之一,但市長在交通的財政管理權則受到限制,其行政機構為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簡稱TfL)。倫敦的公共交通是世界上龐大的交通系統,但卻有過度擁擠和信賴度不佳的問題,對此倫敦政府準備了多項大型的交通投資計畫,包含為了奧運會所投入的70億英鎊(£)改善計畫。
[编辑] 鐵路
倫敦公共交通網路的核心是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自1863年建立以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最大的地下鐵系統。[1]倫敦地下鐵也包含了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電氣鐵路線「都市與南倫敦鐵路」(City & South London Railway),這條路線從1890年開始服務。[2]每年約有十億名旅客搭乘倫敦的地鐵系統。[3]倫敦地鐵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郊區,而南邊則由延伸的近郊鐵路網服務。
歐洲之星(Eurostar)列車可從倫敦的滑鐵盧車站(Waterloo)連往法國的里爾和巴黎,以及比利時的布魯賽爾。
倫敦堪稱擁有世上最繁忙、歷史最悠久的鐵路網絡,估計每天倫敦地下鐵路的乘客量高達300萬人。近年來倫敦地鐵投資短缺,古老的基建卻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養,所以地鐵老化尤見嚴重。列車擁擠、班次延誤更成為部分線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也有線路獲得大量資金投資,興建延伸支線工程。通勤鐵路和城際鐵路通常不會穿越城市,而是駛入散佈在舊市中心的14個車站。倫敦巴士網負責大部分的當地交通,甚至比地下鐵載運了更多乘客。巴士、黑色的計程車和地下鐵成為倫敦交通運輸的重要代表。
[编辑] 空运
倫敦是重要的國際航空交通站之一。有超過八座機場在名稱中使用了「倫敦機場」,但大多數的交通量都是通過五座主要機場的其中之一。倫敦希思羅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4],處理各種國內、歐洲以及跨州的乘客及航班。而一些廉價且短程的航班也會在蓋威克機場起降。坦斯特德機場和盧頓機場則負責大多數的廉價短程班機。倫敦市內機場是最小且最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專門服務商務旅客,處理完整服務的短程航班以及私人噴射機。[5]
[编辑] 公路
儘管倫敦市中心的公共運輸系統發達,但在倫敦較外圍的地方仍以汽車為主。倫敦內環道路(London Inner Ring Road,圍繞著市中心)、北方(A406道路)和南方(A205道路)環狀道路(位於郊區)以及一條高速公路(M25高速公路,位於市區外圍)環繞著倫敦市區,並且和數條繁忙的道路交會,但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穿越倫敦的市中心。在1960年代,一項稱為「倫敦環狀道路」(London Ringways)的高速公路計畫開始籌備,計畫興建穿越市區的高速公路,但由於居民的反對以及耗資過於龐大,這項計畫在1970年代早期就中止了。由於市內街道普遍狹小,且倫敦地區的汽車數量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將近兩倍,因此倫敦的交通堵塞是全歐洲最惡名昭彰的。在2003年,為了降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開始收取交通擁擠費。車輛必須付出每天8英鎊(約zh-tw: 新台幣500元; zh-hk: 約港幣120元; zh-cn: 約人民幣121元)的費用才能進入倫敦市中心的指定區域,而居住在指定區域的的居民則可以購買每月換新的通行證。
[编辑] 水路
倫敦港是全英國最繁忙的港口,水路交通及碼頭等相關設施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沿岸。但由於泰晤士河過於狹窄,因此較大型的船隻無法進入倫敦市區,而改在泰晤士河下游停靠,儘管如此,倫敦市區的船隻往來仍十分頻繁。
[编辑] 文化
[编辑] 體育
伦敦分别于1908年和1948年两次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2005年7月6日获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办权。1934年,伦敦还曾举办过大英帝国运动会。
在伦敦,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要数足球了,英国国内几支顶尖球队的俱乐部都坐落于此。它们是:
- zh-cn:阿森纳;zh-tw:阿森那兵工廠;zh-hk:阿仙奴足球俱乐部
- 查尔顿足球俱乐部
- zh-cn:切尔西;zh-hk:車路士;足球俱乐部
- zh-cn:富勒姆;zh-hk:富咸;zh-tw:富勒姆足球俱乐部
- zh-cn:托特纳姆;zh-hk:托定咸熱刺;zh-tw:熱刺足球俱乐部
- zh-cn:西汉姆联;zh-hk:韋斯咸足球俱乐部
[编辑] 音樂
伦敦拥有五个专业的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皇家爱乐乐团、英国爱乐乐团以及BBC交响乐团。伦敦还拥有举世闻名的皇家大剧院、英国国家剧院和皇家节日厅。
[编辑] 戏剧
伦敦拥有數十家剧院,主要集中在西区。这其中包括国家剧场、伦敦帕拉斯剧院、阿尔梅迪亚剧院和专门上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环球剧场等。
[编辑] 艺术
伦敦也有许多画廊,如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馆、泰特艺术馆和多维茨画廊。
[编辑] 博物馆
伦敦最著名的博物馆就要屬大英博物馆了,此外还有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
[编辑] 传播媒体
伦敦是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内的多家电视及广播媒体都在伦敦设立总部,另还有ITV、第四频道(Channel 4)和第五频道(Five)等。
[编辑] 时尚
伦敦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时尚城市之一(另有:巴黎、纽约、米兰),世界闻名的哈洛德百貨公司就坐落在城中。
[编辑] 教育
伦敦是英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英国及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拥有125000名学生在读,并由50多个学院组成。其中著名的有:
-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
-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 伦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 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
[编辑] 旅遊
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之一,而伦敦是全球最繁忙的旅游城市之一,2003年,旅游业为伦敦提供了35万个工作机会。 其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市内,主要有:
- zh-cn:大本钟;zh-hk:大笨鐘(Big Ben)
- 英航倫敦眼(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
-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 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
- 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
- 伦敦天文馆(London Aquarium )
- 伦敦动物园(London Zoo)
- 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d.)
- zh-cn:中国城;zh-hk:唐人街;zh-tw:中國城(China Town,又常稱為「華埠」)
- 科芬園(Covent Garden)
- 唐寧街(Downing St.)與唐寧街10號官邸
- 哈洛德百貨公司(Harrods)與騎士橋(Knightsbridge)商店區
- 貝爾法斯特號博物館(HMS Belfast Museum)
- 國會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
- 海德公園(Hyde Park)
- 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
- 倫敦地牢(The London Dungeon)
-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 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 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 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與攝政街(Regent St.)
-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 泰德藝廊(Tate Gallery)
-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 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
-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编辑] 事件
- 主条目:2005年7月倫敦爆炸事件
2005年7月7日,伦敦时间早上8时50分,伦敦金融区的地铁站相继遭受自杀式炸弹袭击,受袭的包括位于利物浦街、穆尔门和艾德门东等车站,区内另有两辆巴士发生爆炸。截止至7月8日,该恐怖事件至少造成90人死亡﹑1000余人受伤。
[编辑] 姊妹城市
倫敦和以下城市之間有姊妹城市(或雙子城市,twin city)的協議:
- 德國柏林(2000年起)
- 美國紐約(2001年起)) [1]
- 法國巴黎(2001年起)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2002年起)
- 俄羅斯莫斯科
- 中國北京(2006年起)[6]
- 日本東京(2006年起)[2]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
- ↑ Robert Schwandl(2001)London Underground UrbanRail.net 2006.9.24 引用
- ↑ How to Best Use the London Underground(如何最有效利用倫敦地鐵)The Travel Insider,2004年7月4日 (最後更新:2006年5月8日)於2006年6月3日引用
- ↑ About Heathrow - BAA Heathrow 2006年9月17日引用
- ↑ London City Airport - Corporate Information 2006年6月17日引用
- ↑ 北京、倫敦結盟為姊妹城市,中國日報2006年4月11日,於2006年6月6日連結該網址並引用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图片与多媒体文件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維基物種上的物种分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英文)Wikitravel的伦敦旅游指南
- (英文)倫敦市政府 - 官方網站(中文簡介)
- (英文)倫敦交通(TfL)- 城市的交通部門
- (英文)倫敦地鐵
- (英文)2012年倫敦奧運
- (英文)官方國家數據:2003年關注倫敦 - 關於倫敦的官方調查數據
英格兰 | |||||||||||||||||||
|
|||||||||||||||||||
備註:*號為都市郡、**號為郡級單一管理市 |
|
|
---|---|
阿姆斯特丹 | 雅典 | 柏林 | 布拉迪斯拉發 | 布魯塞爾 | 布加勒斯特 | 布達佩斯 | 哥本哈根 | 都柏林 | 赫爾辛基 | 里斯本 | 盧布爾雅那 | 倫敦 | 盧森堡城 | 馬德里 | 尼科西亞 | 巴黎 | 布拉格 | 里加 | 羅馬 | 索菲亞 | 斯德哥爾摩 | 塔林 | 瓦萊塔 | 維也納 | 維爾紐斯 | 華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