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日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親日派,(日语:親日派, しんにちは,韩语:친일파, 親日派,英语:Japanophile)是指对日本有着强烈好感並有支持行為的一群人,尤其是指對日本的民族、政治與文化有強烈好感並支持者,當中特指支持日本右翼份子或軍國主義的。某些對日本的藝術、歷史、人物以及各種產品有興趣者也會被戲稱為親日派,但這些人並非嚴格意義的親日派,通常被稱為哈日族。
目录 |
[编辑] 不同的理解
- 東方人的理解:在南韓、北韓、中國大陆、香港、澳門、台灣,由於曾受日本侵略,造成大量军民傷亡及嚴重的經濟損失,或曾受日本殖民統治,所以對親日派往往有負面印象,有些人會把親日派等同於叛國,漢奸,台灣有些人會把親日派稱為皇民,參看皇民化運動。
- 在台灣親日派並不一定代表貶義。
- 西方人的理解:亲日派是指任何人在一方面或多方面对日本或日本文化有强烈的兴趣,或着一个非日本人十分地喜爱日本。这个词偶尔也含贬义,表示一个人对日本的着迷。
- 亲日派有时候也被用來描述以下群体:
[编辑] 各地亲日派
[编辑] 韩国亲日派
南韓的亲日派(又称作韩奸)是指在朝鲜半岛被日本控制的时期,与日本统治当局进行合作的韩国人。2005年8月29日,韩国民族问题研究所和亲日派姓名词典编辑委员会发表了3095名亲日派的名单。
- 部分韓國知名派人物:
[编辑] 台灣親日派
在台灣日治時期,被視為「親日派」的就有商人辜顯榮、林熊祥等人;他們為了商業利益,在政治倾向上都偏向日本政府。而今天較常指為“親日派”者則有李登輝(前中華民國總统)、金美齡等。台灣也有親日的政黨,例如台灣團結聯盟的主席蘇進強就曾經率團到日本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引發了“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但是除了某些因歷史及政治因素(例如於日本侵略中國時居於中國,之後才移民到台灣的,或於台灣日治時期受到逼害的人)對日本未有好感、甚至敵視外,一般民眾的反日情緒非常輕微,甚至對日本有好感(這在華人社會甚至亞洲社會中較為特別,原因可參考台灣日治時期、耕者有其田、白色恐怖及228事件條目)。
在兩岸關係的影響下,目前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在戰略上要聯美日以抗中共武力犯台。這種觀念是較為反日的泛藍也不敢輕忽的。2006年7月馬英九訪日、會晤日本外相麻生太郎;而後親泛藍的中國時報做出錯誤報導,表示「馬英九獲得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以及外相麻生太郎有力的支持」(詳見台灣媒體爭議#《中國時報》「沒支持變成有支持」事件)。這被部分人士解讀為「馬英九欲淡化反日形象以爭取選票」。可見仇日派在台灣是不受歡迎的。
部分台灣人對日本文化抱有好感,被稱為哈日族。
在台灣,在公共場所播放日本歌、日劇、日本卡通等都視為正常行為;學習日文的人數也僅次於英文,經歷過台灣日治時期的老人家不以說日文為恥;抵制日貨的聲音非常微弱。
[编辑] 中華民國大陆時期的亲日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指为“汉奸”的中華民國政府官员有汪精衛、陳公博、李士群、周佛海等人。
[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親日時期
1960-1980年間,中蘇交惡,中國大陸親日本,強調中日世代友好、一衣帶水。並以此教育青年們。
1961年毛澤東曾對日本社會黨顧問黑田壽南說:「過去日本軍佔領中國過半土地,壓制了國民黨軍隊,我們才能夠建立許多根據地,這是後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如有必要,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1964年毛澤東會見日本社會黨佐佐木更三、黑田壽南說:「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使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我們為甚麼要感謝日本皇軍呢?二萬五千軍隊,打了八年,我們發展到120萬軍隊,有一億人口的根據地。你們說要不要感謝呀?」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北京,周恩來也說:「(戰爭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但有一點也許應該感謝日本,如果沒有八年抗日戰爭,也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的今天。」
1977年鄧小平訪問日本時表示:「如果不是日本入侵中國,中共也沒有今天。」
80年代後中蘇逐漸和解,中日之間則因周邊主權爭議(如釣魚台)與歷史問題(如慰安婦)等敏感問題逐漸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