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表記 | |
---|---|
日語原文 | 大日本帝国 |
假名 | だい にっぽん ていこく |
羅馬字 | Dai Nippon Teikoku |
舊漢字體 | 大日本帝國 |
庆应3年(1867年)10月,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歸還政治,称为大政奉还。同年12月,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掌握政治實權。1899年,日本將国号改为大日本帝国。
后来,“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都曾经使用過,直到昭和11年(1936年),国号统一为大日本帝国, 国家元首为天皇,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昭和21年(1946年),战败后的日本新的国家体系形成,国号改为日本国。
目录 |
[编辑] 國土範圍
[编辑] 首都
- 明治天皇在1869年將皇室駐地由京都遷至江戶,並以「在東方的京都」之名將江戶改稱為東京。明治天皇以江戶時代的江戶城為新住所,這個新皇宮曾使用過東京城、宮城等名稱,二戰後更名為皇居至今。按照日本憲法的規定,皇室的駐地即為首都所在,但名義上正式代表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御座」仍設置於京都舊皇宮(今日的京都御苑),至今尚未遷移。
[编辑] 內地
與現在日本的領土範圍相同,即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琉球群島,以及其他附屬島嶼。
[编辑] 外地
有別於內地的稱呼,性質類似於清朝的藩部。雖然外地在性質上屬於殖民地,但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適用於外地。在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被迫放棄所有外地的統治權。
[编辑] 租借地
[编辑] 委任統治區域
[编辑] 間接統治區域
[编辑] 参见
[编辑] 同名电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