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薛定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 |
|
![薛定谔的肖像曾经印在奥地利1000先令的钞票上。](../../../upload/shared/b/bd/Erwin_Schrodinger.jpg)
欧文·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又译水丁格,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原名埃尔文·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薛定谔),生于维也纳埃德伯格(Wien Erdberg),卒于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谔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她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高等技术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目录 |
[编辑] 生平
薛定谔1887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1898年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当时的同事包括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Franz Serafin Exner),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Friedrich Hasenöhrl)和柯劳什(Kohlrausch)。在大学期间薛定谔还同园艺家弗朗茨·弗利摩尔(Franz Frimmel)保持了很深密的友谊。
薛定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在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ät Stuttgart),布雷斯劳大学(Universität Breslau)和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 )教书。特别是在苏黎世大学他所担任的理论物理学的教授以前曾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马克思·冯·劳恩(麥斯 von Laune)担任过。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创立了波动力学学说用以来描述量子力学。
1920年4月6日他同安娜玛丽·贝特尔(Annemarie Bertel)结婚。
1927年薛定谔迁往柏林,接替马克思·普兰克(麥斯 Planck)在洪堡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了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气氛。当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他的同事维克托·维斯科普夫。在纳粹党1933年夺取政权后,薛定谔决定离开德国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他返回奥地利并在格拉茨的卡尔·弗朗岑斯大学任教。1938年薛定谔由于种种原因又一次离开祖国迁往都柏林,在那里他于1940年建立了理论物理学院并一直担任主任。
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包赫村(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但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薛定谔因患肺结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编辑] 成果与荣誉
1926年他提出离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程的提出只是稍晚于海森伯格的矩阵力学学说,此方程至今仍被认为是绝对的标准,它使用了物理学上所通用的语言即微分方程。这使薛定谔一举成名,他还在同年证明了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伯格和玻恩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1937年被授予马克思·普兰克奖章。
1944年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幺》,此书中提出了Negentropie的概念。他自己发展了分子生物学,想通过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他还发表了许多的科普论文,它们至今仍然是进入到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的世界的最好向导。
最著名的思想试验是薛定谔的猫,在这个试验中他把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并想以此来表达他对想要用一般的统计学说来解释量子物理的拒绝。
此外薛定谔还发表了50余本著作涉及到不同的题目,还进行了统一的语义场论的努力。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DNA研究先驅者 | |
---|---|
威廉·阿斯特伯里 - 奧斯瓦爾德·埃弗里 - 佛朗西斯·克里克 - 歐文·查加夫 - 馬克斯·戴爾布魯克 傑瑞·唐納修 - 羅莎琳·富蘭克林 - 雷蒙·葛斯林 - 佛布斯·列文 - 萊納斯·鮑林 - 約翰·藍道爾 歐文·薛丁格 - 艾力克·史托克斯 - 詹姆斯·沃森 - 莫里斯·威爾金斯 - 賀伯特·威爾森 |
页面分类: 1887年出生 | 1961年逝世 | 奥地利物理学家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