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生於1928年4月6日),美國生物學家,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與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別開生面的科學自傳《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為他贏得了不少讀者,但也惹怒了不少同行。
生於芝加哥,受其父的影響頗大。據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說,得到父親三項真傳:
十二歲,參加一個名為「每事問孩子」(Quiz Kids)的電台問答遊戲,十五歲即以資優生的身分提早入讀芝加哥大學,主修動物學。因為讀到物理學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謂生命?》(What is Life?),興趣由候鳥的遷徙轉到遺傳學。
獲得芝大的學位後,先後申請入讀加州理工、哈佛的研究院,均不果,改進印第安納大學,加入了薩爾瓦多·盧里亞(Salvador Luria)等人的「噬菌體集團」,正式涉足遺傳學的研究。受到這個集團的影響,沃森開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載體。1950年獲博士學位,到哥本哈根作博士後研究,其間在那不勒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從莫里斯·魏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的演講中得知DNA具規則的結構,堅定了他解決DNA結構的決心。1951年,轉到劍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認識克里克,一同利用X光繞射的數據,建構DNA模型。終於,二人在1953年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在同年4月25日將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1956年沃森到哈佛大學當助教,1961年獲升為教授。1962年,與克里克、魏爾金斯因為對DNA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965年出版了劃時代的教科書《基因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1968年出版《雙螺旋》,同年開始兼任位於紐約長島的冷泉港實險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總管,並將研究方向轉移到癌症。1976年辭去哈佛的職位,專注於冷泉港的職務。1988年,獲美國國家衛生局委任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助理主管,一年後成為人體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的首任主管,擔當此職直至1992年。1994年,成為冷泉港首任總裁。
[编辑] 注釋
- ^ James D. Watson, A Passion for DNA: Genes, Genomes, and Society, p.3, "Values from a Chicago Upbringing",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
DNA研究先驅者 | |
---|---|
威廉·阿斯特伯里 - 奧斯瓦爾德·埃弗里 - 佛朗西斯·克里克 - 歐文·查加夫 - 馬克斯·戴爾布魯克 傑瑞·唐納修 - 羅莎琳·富蘭克林 - 雷蒙·葛斯林 - 佛布斯·列文 - 萊納斯·鮑林 - 約翰·藍道爾 歐文·薛丁格 - 艾力克·史托克斯 - 詹姆斯·沃森 - 莫里斯·威爾金斯 - 賀伯特·威爾森 |
页面分类: 分子生物學家 | 1928年出生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美国科学家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