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 罗马化拼写: Vladivostok, 意为“东方统治者”)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领土,史称海参崴(崴在这里读作“wǎi”),这个名字至今仍为中国人所熟知,尤其在臺灣,鮮少稱符拉迪沃斯托克。[1]海參崴名字的由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於當地曾經是盛產海參的地區,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和居民成分的更替,“海參崴”一词的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
目录 |
[编辑] 歷史
历史上海參崴曾自唐朝﹑遼﹑金朝起,這裡已漸見人民活動。元朝時稱為永明城。清朝時該地被劃為吉林將軍的領地內。
自17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不凍港口。沙俄和滿清曾有著多次領土上的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滿清,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在1856年滿清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4年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滿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參崴。而在1862年沙俄便將海參崴的地名更改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突顯沙俄威信的名字。
隨後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由於距離俄國本部太遠,所以該地的發展緩慢。在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開通至符拉迪沃斯托克,亦開始有海運路線由符拉迪沃斯托克往返日本神戶﹑長崎及中國上海等地。
1904年至1905年間日俄戰爭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曾被日本海軍派遣的分遣艦隊突襲。幸有俄軍巡洋艦隊坚守,使日本海軍轉移目標攻擊遼東半島和大連。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亂情況,反共產黨的勢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俄國遠東地區滲入。當中包括一些外來勢力如英國﹑美國和日本,日英聯軍在1918年4月藉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符拉迪沃斯托克,1920年遠東濱海地區建立「遠東共和國」,持續至1922年由蘇聯收復。
1930年代開始,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為蘇聯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先後囚禁在這裡的包括蘇聯和日本的戰俘。
1954年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到臨符拉迪沃斯托克,並表示符拉迪沃斯托克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亦奠定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蘇聯遠東地區最重點的發展城市。
在中國民間不斷有聲音抗議當年俄國強佔海參崴,不過,在2001年7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代表中国正式透过官方文件,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及邻近远东地区不再为中国的领土。
[编辑] 地理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南端的佐托伊角湾(即金角湾)的北坡,呈斗圆型。面積為約600平方公里,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仅次于新西伯利亚的第二大城市。
[编辑] 人口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符拉迪沃斯托克约有591,800人。
斯大林统治期间,城内的几十万满族、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
1958年至1991年间,蘇聯当局规定只有蘇聯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在苏联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完全对外封锁前,该地有不少中国人及朝鲜人居住。
[编辑] 旅遊
- 涅維爾斯基將軍紀念碑——建於1897年,為設於該市的第一座紀念碑。
- 尤·伯连纳博物館——是尤·伯连纳兒童時期的故居。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其他
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已故瑞士演员尤·伯连纳的出生地,他的童年故居得到保留,并改为博物馆。此外,台湾唱作歌手周杰伦也曾在此拍摄歌曲「藉口」(与当地乐队合作)、「止战之殇」的音乐录影带。
该市的电话区号为+7 4232,如果从滨海边疆区拨出则为8 22。
[编辑] 參考資料
- ↑ 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學術名詞資訊網僅將Vladivostok對應海参崴,不稱符拉迪沃斯托克。
[编辑]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