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筷子,古語及方言稱箸,起源中国,並在中國古代商朝流传至鄰近東亞国家,今日成为東亞各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製,亦有金属、象牙與塑料等,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送往口裡。
目录 |
[编辑] 各国筷子的特色
- 中国:筷子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 日本:筷子头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 朝鲜半岛: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製成,称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젓」(jeot)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
[编辑] 使用方法
[编辑] 使用的礼节
[编辑] 演变
[來源請求]
-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历史,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
- 起源:古时候,北京人用大锅煮食物,往往煮熟后很久,锅上还热腾腾的冒气,饿极的人常常急着吃而烫到手,于是改用两根树枝将食物从锅里捞出并送到嘴里。
- 普及:孔子反对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联想到厨房及屠宰场,有违“君子远庖厨”。所以中国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烂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 改进:树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场合太长,于是逐渐将树枝削成合适的长短。后来又进一步发现,筷子太细不适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编辑] 公筷
现时家庭、餐馆多备有公筷,其實这是因為提倡饮食卫生、避免疾病。
- 香港衞生署2006年的一個調查顯示,利用公筷、公匙進食的人數比例已由2003年時莎士疫症的百份之46升至百份之65。[1]
[编辑] 一次性筷子
[编辑] 筷子与指关节炎
有研究称,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关节炎。
[编辑] 中国筷子文化
- 筷子谜:《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形象逼真,诙谐有趣,极富人情味。
- 筷子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饮。
-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满。据《天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怀,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 筷子卜: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著”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
- 筷子习俗:烧亡灵时供酒饭,筷子要竖在饭碗头上,以示恭敬,因为“筷”与“快”同音。苏北农村闹新房时,将整红筷子穿进窗户,还要唱几曲“穿筷歌”,以示庆贺和祝愿。
[编辑] 参考
编辑
中国食文化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