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巨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赫羅圖上,紅巨星是巨大的非主序星,光譜屬於K或M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金牛座的畢宿五和牧夫座的大角都是紅巨星。
質量在太陽的0.4至10倍之間的恆星,在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之後,燃燒將會移至核心外圍的氫氣層。因為惰性的氦核本身沒有能源,便因為重力而收縮並被加熱,在上面的氫也會跟著一起收縮,因此融合的速度會增加,產生更多的能量,導致恆星變得更為明亮(比原來亮1,000~10,000倍)並且使体積膨漲。體績膨漲的程度超過發光能力的增加,因此表面的有效溫度下降。當恆星的質量足以點燃氦聚變,類似的反應又再發生,核心的氦會被耗盡,轉而消耗外層的氦。同樣的,氫也會在較淺的位置上以較複雜的方式繼續聚變成氦。這時的恆星已經到達赫羅圖上的漸近巨星分支。[1], [2], [3]表面溫度的下降使得恆星的顏色傾向紅色,因此稱為紅巨星。理論上,恆星光譜從A至K的主序星會演化成為紅巨星,O與B型的恆星會成為超巨星。質量很低的恆星只有對流層[4],這些恆星不能讓累積在核心的氦產生核聚變,因而即使用盡了氫也不能成為紅巨星。 [5]
如果恆星的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2.57倍,累積在核心的氦在外層氫的燃燒下會產生氦閃的現象:在核心的氦迅速爆發,會有一個短週期的增光,然後再進入另一個紅巨星分支。質量超過太陽質量2.5倍的恆星,氦核的聚變反應會比較平順與持續的進行,這類恆星將進入水平分支,是缺乏金屬的恆星,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這些恆星在赫羅圖上的位置是水平的分布。富含金屬的恆星在這個階段則群聚成赫羅圖上的紅群聚。
目录 |
[编辑] 地球的太陽
掌握地球命運的太陽,預期在50億年後會成為紅巨星,他將膨脹到足以吞噬掉太陽系內包括地球在內的內行星。但是因為質量的減少,太陽的引力也會減弱,因此地球有可能會逃逸至較遠的軌道上,而免遭太陽吞噬,但即使如此亦難逃被燒炙,而導致地球上生物滅絕的命運。预计金星和水星在太陽成為紅巨星的過程中,就已經先被吞噬掉了。[1]
[编辑] 小說中的紅巨星
[编辑] 參考
[编辑] 參考資料
- ↑ Our Sun. III. Present and Future,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 lecture18,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 Lecture 16: Low-Mass Stellar Evolution,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 The Astrophysics Spectator: Main Sequence Star,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 Late stages of evolution for low-mass stars,2006年11月18日更新。
- Norbert Langer: Leben und Sterben der Sterne.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ünchen 1995. ISBN 3-406-39720-4. (德文)
|
---|
分子雲|原恆星|主序星|紅矮星|白矮星|黑矮星|紅巨星|超紅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