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评书是中國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形成于清代初期。早期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目录 |
[编辑] 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迷欢迎。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实际上,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编辑] 说话与评说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是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编辑] 文化
说书虽然以讲史为主,但多数为引人入胜,并没有尊重历史的原貌。比如:商朝有大炮;汉代有银票;三国有武狀元。但由于说书面向的是百姓,客观上起到普及文化和历史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不认识字的人都能吟两句打油诗、了解历史,唯一的途径就是评书和京剧的传播。
说书的段子来源分四类:史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神怪书(《封神演义》、《济公传》)公案书(施公案、包公案)、武侠书(《三侠五义》、《童林传》)。但几乎只要是小说,经过略微加工,就可以成书评说。
[编辑] 技巧
每一段的评书称“回”,小于100回的书称小段。如果只是一回或几回称“片子活”。如果大于100回那么称为,“长篇活”。
说一部开篇先赋一首诗,称为“开场诗”,常说一首诗或小令诗。比较常见的是《西江月》或《临江仙》。回与回之间一般以“且听下回分解”和“上回书,我们说到......”连接。这和章回体小说是一样的。
评书以语言除了“开场诗”外,还有多种技巧:
- 开脸儿:介绍新人物的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
- 摆砌末:讲述故事的场景
- 赋赞: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韵文,称作“赋赞”,富有语言的美感;
- 垛句: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编辑] 传承
评书从柳敬亭、王鸿兴开始,经十代传承之今。以前三代谱系:
- 第一代:王鸿兴
- 第二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 第三代:张海凤、张沛然、柯光玉
[编辑] 艺人
著名的说书艺人:
老一辈的有: 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单田芳、刘兰芳
新一辈的有: 孙一、张少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