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苏区的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和红四方面军,主要是指红一方面军和党中央从中央苏区向陕甘撤退和转移的历史事件,因为路程有两万五千里,又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大陆称之为长征;中国国民党與臺灣早期历史教科书称之为流窜,但近年的課本已使用二萬五千里“長征”。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人攻打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博古(原名秦邦憲)决定采纳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餘人。标誌着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
[编辑] 红一方面军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南下,将中央红军的主力及党中央机构进行战略转移,仅留下项英、陈毅等人率领部分红军和民兵展开游击战争。
在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转移目标,在出发后部分红军将士甚至不知军队将前往何处,仅仅是盲目的逃跑。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并沿粤赣、湘粤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并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后,仅剩下3万餘人。不久,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拟将部队开赴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和当地武装力量汇合。但这个计划被蒋介石所洞悉,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
同年12月28日,当时尚未恢复权力的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力主放弃原有的汇合计划,提议向四川、贵州边界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苏区。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遵义,进行了10餘天的休整。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旨在研判今后的军事、政治方针。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会上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议,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会议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总负责政治和党务,军事上则由周恩来为主、毛泽东为辅进行总指挥。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总负责军事。
遵义会议后红军西进,渡过赤水河前往川西,并在翻越了大雪山之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10月,单独北上的中央红军胜利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编辑] 路线
红军(中央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长征开始。
- 1934年10月21日,在江西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 1934年11月15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以极其惨烈的代价渡过湘江。
- 1934年12月上旬,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
- 1934年12月14日,占领贵州黎平县,打开通向贵州的门户。
- 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强渡乌江。
- 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遵义市。
- 1935年1月15日-1935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遵义如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由此确立了毛泽东四十余年的领袖地位。
-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贵州土城与川军郭勋祺等部队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一渡赤水。
- 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义城。
- 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滩 、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四渡赤水)。
- 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乌江。
- 1935年4月25日,进入云南,分三路西进。
- 1935年5月9日,在云南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强行渡过大渡河。
- 1935年5月29日,占领四川泸定县泸定桥。
-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
- 1935年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梦笔山。
- 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亚克夏雪山。
- 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
- 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 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编辑] 红二方面军
紅二方面軍是長征後期組成的,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湘中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编辑] 红四方面军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原駐蹕在川陝根據地,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決定發起嘉陵江戰役。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5月,八萬餘人展開長征。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向西轉移。1935年6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期間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敬雅邛大戰役等戰役,共殲敵5萬餘人,成果最輝煌。
[编辑] 其他部队
[编辑] 红二十五军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王平章,下轄第七十三師:師長劉英、政治委員吳煥先;獨立一師:師長曾中生、政治委員熊富興,1932年秋,主力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
[编辑] 缺編紅三方面軍
延安大學中共黨史研究院院長高尚斌教授指出,“當初紅軍缺編紅三方面軍。”原因是紅一、四方面軍的成立是自行成立,非中心統一籌劃。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遵照中央指示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此時已幾乎整合所有的紅軍實力,第三方面軍暫時缺編。1937年8月,對日抗戰爆發,這三支主力紅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至於紅三方面軍沒有必要再編了。
[编辑] 中共官方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都经历了长征,十大元帅中有九位(除了陈毅)经历了长征。
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红军转战十四个省,行程达两万五千里,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克服了大河、雪山、草地等天然险阻,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内部可能分裂的危险(主要指毛泽东等同博古的斗争,和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的斗争),最终胜利完成,并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一代中共领导核心。
毛澤東說:“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并为之赋诗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80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邓小平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而当鄧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竟是三个字——“跟着走”!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编辑] 其它评价
与历任中共领导人不同,史學家唐德剛則认为长征绝非中共的创举,他指出:中国歷史上的第一次長征的是黃巢,“從山東征到廣州,再由廣州征回洛陽。這位大齊皇帝的長征,不管在時間上、在空間上,都比朱、毛紅軍要長得多”;“再看闯王李自成、大西皇帝张献忠,其长征成绩均不在‘红军’之下”;还有太平天国,“朱、毛红军长征纪录更远落于‘长毛’之后。一部‘太平天国史’从某些角度来看,也可说是一部长毛长征史,把捻军的长征也算在一起,前后连续长征了19年之久。”
唐德剛对中共长征取得的胜利也有不同看法,他說:“其实长征的功用,只是蒋介石的一条狼犬。长征之初,蒋叫它咬何键、咬陈济棠、咬李宗仁、白崇禧。咬得何陈李白棍棒交加,落荒而走。……想起長征來,乖乖,一身冷汗,教訓太大了。毛澤東再也不敢搞第二次了。以後同蔣介石再打仗,就不打長征打推磨了。推磨者,建它七八十來個當年「蘇區」式的「根據地」。軍事各自為戰,化整為零;政治統一領導,化零為整。蔣介石如再來「圍剿」,他吃掉一個,我就轉入二個。吃掉二個,我就轉入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他吃掉三個四個,我再從五個六個,轉回一個二個……”。
对于唐德剛的观点,很多人认为长征并非毛泽东的本来战略,而是在被王明等夺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既定事实下的不得已举措,所以与蒋“再打仗”时,已经能自始至终主导中共作战方针的毛泽东自然不会再用“长征”方式而是改用“推磨”方式了,这并不能否认长征本身的胜利。对于唐认为的蒋介石利用中共长征借机“削藩裁军”,这基本已是共识,但中共又何尝不是利用了蒋介石中央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和勾心斗角,而在长征中得以保全的呢?
[编辑] 參考
- 唐德剛,《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之毛泽东简传要义评述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页面分类: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 | 中国共产党 | 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