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性別: | 男 |
政黨: | ![]() |
籍貫: | 中國廣西省桂林 |
出生: | 1893年3月18日 中國广西 |
逝世: | 1966年12月1日 台湾台北 |
學歷 | |
|
|
經歷 | |
|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系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國共內戰戰局轉趨有利共軍,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然而國共和談失敗,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璧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國大陸。白崇禧則前往台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身世
白崇禧是回民,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國的阿拉伯人,祖居於南京一帶。1907年,白崇禧考入陸軍小學,後因病退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在廣西省立初級師範讀書的白崇禧,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隨後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6年,白崇禧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第三期。之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營長。
1921年,白崇禧代表當時已是旅長的同學黃紹竑,到廣州見孫中山,要求參加革命。孫中山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二人與李宗仁合作,於1924年分別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和沈鴻英。白崇禧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他的計謀和軍事能力,被稱為「半個小諸葛」。同年,「李白」加入國民黨。李、白、黃三人的合作使廣西納入國民黨控制之下,三人亦成了國民黨內桂系的骨幹。
[编辑] 北伐及抗戰前期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白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1927年4月,白崇禧任淞滬衛戍司令,配合蔣介石在上海清黨。同年1月,3月,8月和10月的多次戰役中,白崇禧戰勝孫傳芳。孫傳芳部下唐生智被迫在1928年初在湖南投降國軍。
1928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抗戰爆發十年期間,桂系多次以軍事和蔣介石對抗。1929年3月,桂系先在蔣桂戰爭中敗於蔣介石,白崇禧被迫逃到越南。同年11月,李、白、黃回到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1930年,李、白又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和閻錫山反對蔣介石。
1931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1932年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五年內,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
1936年5月 ,李、白聯合廣東陳濟棠,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介石收買,陳濟棠被迫下台。至8月,李、白宣佈支持由蔣介石領導抗日,遂與蔣介石和解。
[编辑] 抗戰期間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白崇禧任國軍副参謀總長兼軍訓部長,成為蔣介石的謀士之一。白崇禧提出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揮各場大小戰役,包括:
[编辑] 國共內戰
1946年,國共再次開戰。6月,白崇禧到東北督戰,指揮國軍在四平擊敗林彪的共軍。據白先勇的說法,當時白崇禧曾經向蔣介石提出消滅東北共軍的全盤計劃,但未被採納。同月,白崇禧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調離東北。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白崇禧受命率蔣經國等前來調查安撫,會見台灣省主席陳儀等人,並向台灣居民廣播。其間文電顯示,白崇禧被矇蔽、並未釐清真相,其報告建議處分柯遠芬,嘉獎彭孟緝。同年11月,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指任,負責圍剿大別山的共軍。
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一個月後,白崇禧離國防部長職,改任華中剿總的總司令(華中剿匪軍總司令)。同年年底,國軍在戰場上失利。李、白向蔣介石施壓,蔣介石被迫在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
同年4月,國共和談,白崇禧極力反對接受和談結果。1949年白崇禧策畫在湖南進行防禦計畫,因湖南省主席陳明仁降共而失敗。10月至12月,白崇禧指揮的國軍被渡江後的共軍消滅。解放軍於12月14日占領了中越邊境鎮南關,原來的20萬兵力,只有殘部2萬餘人退入越南,其餘全部在廣西及湖南被殲,白崇禧在12月3日乘飛機去了海南島,蔣介石於12月10日派專使到海南請白去台北歸隊,白崇禧遂於12月30日率軍民十餘萬人退往台灣。
[编辑] 臺灣時期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南島赴台。李宗仁說白崇禧是受蔣介石承諾委以國防部長職務而赴台,先前他曾警告白“桂系到台灣無用武之地”。白崇禧到台後,僅被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以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閒職。據程思遠憶述,周恩來曾經這樣評價白崇禧:「白健生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竟聽信蔣介石的話,給騙到臺灣去了。」李宗仁回到大陸,白崇禧牽制李宗仁的價值消失,白崇禧很痛苦地對身旁的人說:“德鄰投匪,我今後在台灣,更沒有臉見人了。”晚年白崇禧接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存恭訪問,1984年出版《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陳存恭認為:「他對國家貢獻,憑良心講是很大的,卻不能自由行動,不能出台灣的,所以他是蠻鬱悶的。」
1962年12月4日,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病逝,不久其子白先勇赴美念書。白崇禧在1966年12月1日於台北逝世,死因說法甚多。一說白崇禧晚年異常苦悶,在白夫人去世後,為解除煩悶,與護士張小姐熱戀,大量飲用中醫協會理事長賴少魂的強力藥酒補陽,縱慾過度,11月30日張小姐前往白宅夜宿,隔日白崇禧赤身裸體俯臥在床上氣絕身亡。
[编辑] 家族
白崇禧是有子女10人,其中八子為著名的台灣作家白先勇,曾寫有《台北人》短篇小說集,並為其父立傳,著有《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描寫1946年四平會戰的故事。
[编辑] 遺蹟
[编辑] 外部連結
重大事件(1916年─1930年) | 北方陣營 | 南方陣營 | 其它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