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QB1天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海王星天體及類似天體 |
---|
在天文學中,類QB1天體(Cubewano)是指運行軌道在海王星之外,且不與大行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古柏帶天體。這類天體的半長軸在40-50天文單位之間,且不會切入海王星的軌道,有時也稱為傳統的古柏帶天體。軌道接近圓形(離心率在0.15以下)
這個奇特的名稱來自被發現的第一顆海王星外天體(除了冥王星與查龍),(15760) 1992 QB1,此後發現的類似天體均稱作類QB1天體(原文為「QB1-o's」或直接發音為「Cubewanos」)。
歸屬於類QB1天體者如下:
- (15760) 1992 QB1、(19521) 混沌、(53311) Deucalion
- (136472) 2005 FY9,最大的類QB1天體,也是海王星外天體中最大的之一。
- (136108) 2003 EL61,細長的形狀值得特別注意,有兩顆快速公轉的衛星(3.9小時)
- (50000) 夸歐爾和(20000) 伐樓拿,在發現時都曾被認為是最大的海王星外天體。
- 2002 TX300、2002 AW197、2002 UX25
[编辑] 軌道
絕大多數的類QB1天體在與海王星2:3與1:2的共振軌道之間被發現。例如,夸奧瓦的軌道接近圓形並接近黃道平面;另一方面,類冥天體有較大的離心率,使得一些成員的軌道會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
類QB1天體的主要成員(被稱為'冷群體')軌道接近圓形並有低軌道傾角,少數的成員('熱群體')的特性則有較大的離心率和高軌道傾角。[1].
最近的黃道深度巡天提出了這兩個族群的分布報告,一群的軌道傾角以4.6°為中心(稱為核),另一群的軌道傾角則擴展至30° (稱為冕)。[2]
[编辑] 分布狀態

為數龐大的古柏帶天體(超過三分之二)軌道傾角都在5°度之內,離心率則小於0.1,它們的半長軸顯示偏好集中在主帶的中間。但可議的是,越小的天體越接近共振軌道的邊緣地帶,似乎不是被捕捉進共振範圍內,就是軌道曾被海王星修正過。
在'熱'和'冷'的分布上是明顯的有所差異:超過30%類QB1天體都是低傾角、接近圓形的軌道;類冥天體的軌道參數宰分布上更加均勻,在區域性的最大離心率集中在0.15-0.2的範圍內,軌道傾角則在5-10°。 也可以參考黃道離散天體
當比較類QB1天體和類冥天體的離心率時,可以明顯的看出類QB1天體在海王星軌道外面形成帶狀,類冥天體則鄰近海王星軌道,甚至進入軌道內側。當比較軌道傾角時,'熱'類QB1天體明顯的分布在傾角較大的區域,類冥天體則一貫的在小於20°的區間內。
[编辑] 尋求正式的定義
太陽系 |
---|
![]() |
太陽 ·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穀神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冥王星 · 厄里斯 |
行星 · 矮行星 · 衛星:月亮 · 類火行星 · 小行星衛星 · 木星的衛星 · 土星的衛星 · 天王星的衛星 · 海王星的卫星 · 冥王星的衛星 · 迪絲諾美亞 |
小太陽系:流星體 · 小行星(小行星帶) · 半人马小行星 · 外海王星天體(柯伊伯带 / 黃道離散天體) · 彗星(奥尔特云) |
參見天体、太陽系的天體列表,以及天文學主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