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中国外交政策目标
虽然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中国的外交政策自清朝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一定的连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大与统一的中国,并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力。中国外交专家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不能采取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政策,所以当中国被周边国家看作是一个新的威胁时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
与苏联与美国不同,中国未试图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诸如共产主义或自由的意识形态。中国也认为国家的行为是为国家利益所驱动,而不是美国所宣称的那样,是为自由民主之类更高的理想所驱动。因此在外交上,中国往往将国家利益放在意识形态之上。虽然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自私的,有人却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国的外交政策十分灵活、有弹性,并防止中国介入一些意识形态的冲突之中,并且能形成连贯性,政府换届不会使外交政策有大的改变。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基于一种受害者的心态以及决心洗刷国耻的决心。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成长,中国似乎已经抛弃了这种心态,而朝向世界大国的目标前进,负责任地行使其在国际间的影响力。
[编辑] 中国外交政策的制订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执行的。但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事务领导小组。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制订是由一些获政府赞助与监督,但在政府体制之外的智库专家们来执行的。例如在中美关系中,外交政策的交流一般在研究机构之间进行。由于讨论是非官方的,他们比正式的政府官员之间的讨论更自由、更少限制。
此外中国还有中国的战略思考,其有关外交的理论与西方国家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编辑] 中国外交的历史
1949年以前的历史,参看中国外交史。
从建国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一直努力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领土范围涵盖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在1970年代之前,在台北的民国政府一直被国际社会以及联合国广泛认可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代台北当局成为联合国中中国的代表后,北京当局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国家中断了与台北的外交关系,转而与北京政府建立联系。日本与中国在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也与中国在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目前全球有163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承认中华民国的只有25个(参见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都以建交国不得承认对方政府为建交的前提条件。但是近年来台湾为拓展自己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再以此为主要的建交条件了,不过一个国家在与中华民国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般都会断绝与其的外交关系。
在建国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保持与苏联以及其他共产国家之间的团结。1950年,北京政府派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支援北朝鲜进行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又试图通过与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来淡化自己与苏联过度亲密的关系。此期间中国还大力支援东南亚等地的共产党势力,试图将共产主义扩张到东南亚地区,但这也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
1960年代,北京开始与苏联在共产主义世界中争夺政治影响力。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后,中苏两国的关系已经恶化,中国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战略地位。
1978年末,中国也开始关注越南试图扩张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对于有苏联支持的越南侵略柬埔寨,中国在1979年2到3月发动了小规模的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之后中苏又在苏联侵略阿富汗问题上发生冲突。中苏之间关系有着三个障碍: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以及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的驻兵。
在与苏联交恶后,中国开始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交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逐步正常化。19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这种关系来帮助自己的经济建设,同时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此时苏联已经被中国视为是最大的威胁。
中国始终表态反对“霸权主义”,针对的主要就是苏联以及苏联的卫星国,如越南和古巴,但是同时中国也注重自己的外交政策是独立于美国与苏联之间。在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同时,中国继续推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不结盟运动。
1989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令中国的外交陷入困境,很多国家都减少了与中国的外交接触。之后中国继续努力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到1990年代末,中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恢复正常。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中国也与前苏联加盟国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
[编辑] 外交政策的逐渐演变(编辑中)
新中国诞生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
- “另起炉灶”,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对外关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 “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编辑] 当前的外交政策
最近几年,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中国也开始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多边组织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中国也力图减缓亚洲区域内的紧张,其为朝鲜半岛的稳定作出贡献,也加强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等活动。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获得改善。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7月所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势力的制衡。2001年6月,在中国的倡导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又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主要的意图就是阻止美国在中亚地区势力的扩张。
中国与多个国家有领土以及领海争端,包括了与越南在北部湾的争端,与多个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海与领土争端,以及多片土地与印度以及日本有领土争端。北京当局已经解决了多个领土争端议题,其中包括1997年11月与俄罗斯签订的领土争端一揽子解决方案,于2004年10月14日签订《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据官方说法,该协议彻底解决了中俄4300公里边界问题。在2000年与越南签订的解决部分领土争端的条约。但是对于南中国海部分岛屿的国际争端依然有待解决。
19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轴似乎是加强与俄罗斯以及欧洲的外交关系,以制约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但是在911事件与伊拉克战争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似乎有所改变。虽然美国对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攻击可能造成美国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继续增长以及对中国进行更紧密的包围,但是随着美国的外交重心移到中东,美国希望借助中国维持东亚地区的稳定。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做出巨大的外交努力,2003年中国也继续加强与东盟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新的外交政策显示,中国已经越来越摆脱受害者的心态,而朝着大国的目标前进。
[编辑] 领土争端
- 宣称对台湾的主权,同时中华民国也同时宣称对中国大陆行使主权;
- 中俄在2004年签订边界协议,划分了黑瞎子岛与另一块岛屿的归属问题。两国政府声称至此解决了中俄4300公里边界的一切问题。
- 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参见阿克赛钦与阿鲁纳恰尔邦);
- 虽然1997年中俄签订了边界条约,两国在至少两片区域依然有主权纠纷;
-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部分边界未划定;
- 中国与朝鲜在白头山33公里长的边界线未划定;
-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越南以及文莱都宣称对南沙群岛部分或全部区域享有主权;
- 中国与越南有北部湾领海争端;
- 西沙群岛为中国所管辖,但越南与台湾都宣称对其享有主权;
- 宣称对钓鱼岛(日本占领)的主权,台湾也宣称对该岛有主权;
- 1999年12月,中国与越南签署边界条约,但是文本内容未公开
[编辑] 难民和境内流徙人士
[编辑] 有关主题
- 中国与联合国
- 中国战略思考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機構
|
|||
|
亚洲外交 |
---|
阿富汗 - zh-cn:阿拉伯联合酋长国;zh-hk:阿聯酋;zh-tw: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澳门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zh-cn:朝鲜;zh-hk:北韓;zh-tw:北韓 - 菲律宾 - zh-cn:格鲁吉亚;zh-hk:喬治亞;zh-tw:喬治亞 - 哈萨克斯坦 - zh-cn:韩国;zh-hk:南韓;zh-tw:南韓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zh-cn:卡塔尔;zh-hk:卡塔爾;zh-tw:卡達 - 科威特 - zh-cn:老挝;zh-tw:寮國;zh-hk寮國;zh-sg:寮国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蒙古 - 缅甸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 日本 - zh-cn:沙特阿拉伯;zh-hk:沙地阿拉伯;zh-tw: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台湾(中华民国)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zh-cn:乌兹别克斯坦;zh-hk:烏茲別克;zh-tw:烏茲別克 - zh-cn:文莱;zh-tw:汶萊;zh-hk:汶萊 - 香港 - 新加坡 - 叙利亚 - zh-cn:也门;zh-tw:葉門;zh-hk:也門 - 亚美尼亚 - zh-cn:阿塞拜疆;zh-tw:亞塞拜然;zh-hk:亞塞拜然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华人民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