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民大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 / 臺灣 |
![]() 本條目所屬系列: |
|
各國政治 • Portal:政治 |
中華民國的國民大會是依據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代表全國國民於中央行使「政權」的機構,為中華民國五權憲政體制中的最高政權機關。2005年6月7日,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修憲案決議,將此中央機構廢除,改變了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
目录 |
[编辑] 背景
在中華民國憲法的設計中,孫中山認為,「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亦即管理眾人之事。因此,依照這個分類法,他將政府的功能分為政權與治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政權。而治權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行使,提供人民必要的協助。其中,關於監督政府、領土主權及修改憲法等中央政權則是交由國民大會行使,並將國民大會的憲法層級置於五院之上。如此一來,人民透過選舉國民大會的代表於中央機關行使政權,進而控制政府施政作為的治權,使得政權與治權之間達到平衡,政府無法侵害人民權益,人民也得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功能。
[编辑] 历史
原定于1936年召开首次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但是被推迟,政府于1936年5月5日先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法)。1937年7月公布了《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并在部分地区开始国大代表选举。1946年11月15日召开大会,与会者是1936年国大代表,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也被称为“制宪国大”。1947年11月21日,全国举行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正式召开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国民政府的总统和副总统,被称为“行宪国大”。
[编辑] 廢除前的職權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南京),國民大會之職權如下:
- 一、選舉總統副總統。
- 二、罷免總統副總統。
- 三、修改憲法。
- 四、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 關於創制複決兩權,除前項第三第四兩款規定外,俟全國有半數之縣市曾經行使創制複決兩項政權時,由國民大會制定辦法並行使之。
隨後國民大會之職權作了多次修正已有不同。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二項規定:
- 一、依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四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 二、依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五項之規定,複決立法院所提之領土變更案。
- 三、依增修條文第二條第十項之規定,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
國民大會自2005年廢除之後,上述職權已分別轉至立法院、憲法法庭(司法院)或是交由公民投票複決。
[编辑] 國大集會
國民大會之集會原依憲法規定於每屆總統任滿前九十日集會,另依第三十條有關規定,得召集臨時會。然而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來自大陸的第一屆國大代表因為無法重新選舉而無限期延任,曾被譏為「萬年國代」。
歷次集會
- 第一屆國民大會(1948—1991)計舉行會議八次,另舉行臨時會二次。
- 第二屆國民大會(1992—1995)計舉行會議五次,其中四次是臨時會;
- 第三屆國民大會(1996—2000)共舉行會議五次;
- 「任務型」國民大會(2005)共舉行會議二次。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八十九年五月十九日止。依第六次修憲後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0年4月25日公布)規定,國民大會組織曾經變更如下:國民大會代表為三百人,在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或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時,於三個月內採比例代表制選出,國民大會於選舉結果確認後十日內集會,集會以一個月為限,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與集會期間相同,即俗稱任務型國民大會。其職權為複決立法院所提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
[编辑] 歷次修憲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經由修憲程序,在1948年4月18日議決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由國民政府公佈施行,並且優於憲法而適用,使得南京憲法於公布後不久即無法真正落實。國民政府遷台後,憲法的適用性以及國民大會的職權逐漸受到質疑。於是在1991年確立了第一屆國大代表的退職,並開始遴選新任國代以及調整憲法,其後歷屆國大於1991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年與2000年共完成六次憲法增修。對於國家中央的行政體制以及憲法內容作了多次修正:
- 國民大會首次於民國八十年(1991年)四月,在不修改憲法本文、不變更五權憲法架構原則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十條(今為11條)。
- 1991年確認兩岸分裂分治之事實,區隔台澎金馬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1992年監察委員改由總統提名產生。
- 1994年通過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
- 1994年為「原住民」正名。
- 1997年通過精簡台灣省政府的組織層級,稱為凍省。
- 1997年取消立法院之閣揆同意權,總統任命行政院院長不必經立法院同意。
- 1997年賦予立法院倒閣權與總統被動解散國會權。
- 1999年國代通過延任案,立法委員連任數月,而國代則延任兩年,引來輿論嘩然。後司法院宣布無效。
- 2000年更改立法院組織,以及未來將國民大會廢除,朝向單一國會。
[编辑] 任務型國代
隨著台灣政治發展,選舉總統的權限由國民大會下放至全體人民,國大亦不再常設,因需選舉,任務完成隨即解散。2004年8月,憲政史上首次立法院修憲院會,以198位出席立委全數贊成,三讀通過「國會改革、公投入憲」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提案。依此次立法院通過的修憲提案,將廢除國民大會,未來立法院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將交由公民投票複決。此修憲案須經過選出的國大代表複決通過,才正式生效。因此2005年5月選舉的國大代表,將會是最後一屆,被稱為「任務型國大代表」。
2005年6月,任務型國大以249票贊成,48票反對,跨過修憲門檻的225票,複決通過了憲法增修條文修憲案共六個條文,包括國會改革案、公民複決、廢除國民大會等三大議題。
- 第一條規定公投複決入憲、廢除國民大會;
- 第十二條訂定公民複決門檻;
- 第二條、第五條及第八條是配合廢除國大後的職權移轉;
- 第四條則是國會(立法院)改革條款。
[编辑] 國民大會廢除後的憲法
國民大會廢除之後,與國大職權相關的憲法則修正如下:
- 憲法修改權利原本由國民大會議決,廢國大後將交由公民投票表決。
- 總統彈劾案原本由立法院向國民大會提出,廢國大後改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之。增訂大法官審理彈劾案職權,並凍結監察院彈劾正、副總統規定。
- 立法委員席次自第七屆起由225席減為113席,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選舉方式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婦女保障名額不低於二分之一。
- 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原本由國民大會議決,廢國大後將交由公民投票表決。領土變更案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始得變更。
- 憲法修正程序改為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提議,四分之三出席,以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通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