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定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於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目录 |
[编辑]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编辑]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编辑]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 T=行星公转周期
- K=常数
后来,牛顿利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証明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当中的物理意义。事实上,开普勒定律只适用於二体问题,但是太阳系主要的质量集中於太阳,来自太阳的引力比行星之间的引力要大得多,因此行星轨道问题近似於二体问题。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