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Immissions/Updates:
boundless - educate - edutalab - empatico - es-ebooks - es16 - fr16 - fsfiles - hesperian - solidaria - wikipediaforschools
- wikipediaforschoolses - wikipediaforschoolsfr - wikipediaforschoolspt - worldmap -

See also: Liber Liber - Libro Parlato - Liber Musica  - Manuzio -  Liber Liber ISO Files - Alphabetical Order - Multivolume ZIP Complete Archive - PDF Files - OGG Music Files -

PROJECT GUTENBERG HTML: Volume I - Volume II - Volume III - Volume IV - Volume V - Volume VI - Volume VII - Volume VIII - Volume IX

Ascolta ""Volevo solo fare un audiolibro"" su Spreaker.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斯大林格勒战役 - Wikipedia

斯大林格勒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大林格勒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一部份

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聯士兵
日期: 1942年8月21日 - 1943年2月2日
地点: 蘇聯斯大林格勒
結果: 蘇聯勝利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納粹德國
羅馬尼亞
意大利
蘇聯
指揮官
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赫尔曼·霍特
伊塔洛·加里巴尔迪
古斯塔夫·亚尼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内斯库
瓦西里·崔可夫
亚历山大·瓦西列夫斯基
朱可夫
谢苗·季莫申科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
兵力
500,000 (第六集团军) 1,700,000
傷亡
约850,000人 约750,000人
约40,000位平民
東方戰線
巴巴羅薩芬蘭列寧格勒莫斯科 – 熱澤夫 – 第二次卡爾可夫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 –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 – 聶伯河 – 巴格拉基昂 – 利沃夫-桑多梅日 – 柏林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目录

[编辑] 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羅薩作戰”,悍然入侵苏联,并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被反攻。

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编辑] 蓝色行动

蓝色行动:1942年5月7日-11月18日德军前线的演示图
蓝色行动:1942年5月7日-11月18日德军前线的演示图

德国计划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军团。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计划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计划中,希特勒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挥,并按原计划向南推进至高加索。南部集团军B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军团,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以下为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注意其中的3:

4月5日 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
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
指挥参谋部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


第 41号指令
在俄国的冬季会战行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

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而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

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就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

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

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

一、总的企图

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来的基本方针,要点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的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

考虑到冬季会战的后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上述目标只能逐步地达到。

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一俟包围地区形势的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了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和夺取英格曼兰(苏联的旧省名,位于纳尔瓦河以东,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以南)。

二、作战指挥

1、在泥泞季节结束之后,陆、空军的首要任务是为实施主要作战创造条件。

为此,需要稳定和巩固整个东线和陆军后方地区的局势,以便能为主要作战方向调集尽可能多的兵力,而在其他战,则应以最少的兵力来对付敌人的各种进攻。

但是,为此目的,凡根据我的指令必须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的地方,也应大量投入陆、空军所有可以动用的进攻兵器,以取得迅速的、决定性的战果。唯有如此,才能在大规模春季作战开始之前再次增强我方部队必胜的信心,同时使敌人认识到其所处的绝望的劣势地位。

2、 在这方面,当前的任务是,在克里木,肃清刻赤半岛之敌并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为了做好这次行动的准备,空军,不久以后还有海军,其任务是最有效地切断敌人的黑海和刻赤海峡的补给线。

在南部地区,须在顿涅茨河沿线分割并歼灭在伊久姆两侧突入之敌。

在东线的中段和北段,还需要对战线进行调整;这只有在目前的作战行动和泥泞时期结束之后才能最后予以考虑和决定。但是,在这里,一旦情况允许,就必须通过缩短战线来腾出必要的兵力。

3、东线的主要作战行动。

正如上面强调的,东线主要作战行动的目标是,占领高加索,沉重打击并歼灭位于沃罗涅日以南、顿河以西及以北地区的苏军。由于参加此次作战的部队在抵达时间方面的原因,此次作战只能通过一系列逐次进行、但彼此间互有联系或互为补充的进攻来完成。因此,从北到南,在时间上应协调好这一系列进攻,以便在实施每一次进攻时,都能保证将陆军、特别是空军的兵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于关键地区。

现在已经很清楚,苏军已不怎么惧怕战役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就像在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双重会战中那样,使各个突破口能对敌人形成严密的包围态势。

应避免:

由于包围部队改变方向太迟而使敌人获得逃避被歼的机会。

不允许发生下述情况:

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由于推进太快太远而与后续步兵部队失去联系,或者装甲与摩托化兵团没有可能通过它们自己在被围苏军的后方施加直接影响,来支援在前面艰难作战的陆军步兵部队。

也就是说,除了要达到大的作战目标以外,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调动和指挥己方部队丢歼灭已受到攻击的敌人。

从奥廖尔以南地区向沃罗涅日方向实施的全面进攻或突破,将拉开整个作战行动的序幕。在两支用于实施包围的装甲与摩托化兵团中,北方的要比南方的强大一些。此次突击的目标是占领沃罗涅日市。一部分步兵师的任务是,在从奥廖尔向沃罗涅日方向的进攻出发地域之间立即建立一道强大的防线;而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的任务则是,以其左翼从沃罗涅日地区出发,沿顿河向南继续实施进攻,以支援大概从哈尔科夫整个地区向东实施的第二次突击。即使在这里,首要目标也并不是突入苏军防线,而是在向顿河下游推进的摩托化兵团的协同下歼灭苏军兵力。

此次作战的第三次突击应这样实施:向顿河下游突击的部队,应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另一支从塔甘罗格一阿尔捷尔诺夫斯克地区出发、在顿河下游与伏罗希格夫格勒之间渡过顿涅茨河向东推进的部队汇合。接着,这些部队应与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占领了完好无损的桥梁之后,出现了在顿河东段或南段建立桥头堡的可能性,那就应加以利用。无论如何必须力争到达斯大林格勒市,或者至少将它置于我重武器的杀伤范围之内,使之成为被摧毁的又一个军备和交通中心。

如果能完好无损地夺取罗斯托夫的桥梁,或者能在顿河南段建立可靠的桥头堡,那么对下一步继续实施预计的作战行动,是特别有利的。

为了阻止顿河以北苏军主力渡过顿河向南逃窜。重要的是,应前调装甲部队和快速部队(如有必要,这些部队可由临 时组建的部队组成),以加强从塔甘罗格地区向东推进的兵力集团的右翼。

为了与这些突击行动的推进速度相适应,不仅要考虑对进攻作战的东北翼侧实施强有力的掩护,而且要立即着手沿顿河构筑阵地。在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立最强有力的对坦克防御。在开始选定阵地时,就要考虑到它们在冬天也能使用,并要以各种手段为此做好准备。

为了占领在这次作战中延伸得越来越长的顿河战线,应主要调用盟国的部队;而德国部队则作为强大支援力量部署在奥廖尔和顿河之间地区以及斯大林格勒地峡,另外在顿河战线的后方再留置一些德国师作为预备队使用。

在我方地段上,盟国部队大体上应这样配置:最北面是匈牙利部队,接下去是意大利部队,最东南面是罗马尼亚部队。

4、考虑到季节条件,为了达到作战目标,必须保障部队渡过顿河向南继续快速机动。

三、空军

空军的任务是,除直接支援陆军之外,应加大防空密度,掩护“南方”集团军群地域内的部队开进。特别是应加强第聂伯河铁路桥的对空防御。

如果发现敌人在开进,就应持续切断其主要交通线路和通向作战地区的后方铁路线,并且首先应对顿河上的铁路桥实施破坏性攻击。

作战开始时,应集中力量攻击和摧毁进攻地区内的敌空军及其地面设施。

必须保障够字学部胜能迅速转移到中部和北部作战地区。为此所必需的地面设施应保留在尽可能远的地方。

四、海军

在黑海,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只要我方战斗部队和警戒部队所拥有的运输手段以及船只的运载能力允许,就应通过海上运输来减轻陆军和空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负担。

鉴于俄国黑海舰队的战斗力尚未受到削弱,因此,被调到黑海的轻型海军部队在那里尽早作好战斗准备,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保卫波罗的海,手段是将俄国舰队封锁在芬兰湾中心水域。

五、我下达的关于保密问题的原则性命令,应重新成为所有参与准备工作的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至于对盟国应采取什么态度,将根据本指令作出专门的规定。

六、应将国防军各军种的准备工作计划以及时间安排,通过国防军统帅部报告我。

(签字)阿道夫•希特勒

[编辑]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罗马尼亚部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

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希特勒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团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由于进展缓慢,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并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到7月底,德国军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于是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军队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但进展缓慢。他们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援。

于是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计划。红军在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之前仍然向东移动。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编辑] 城中巷战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下达了禁止城中居民撤离该城的命令。妇女和儿童们被召集起来修建防御工事。8月23日,德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造成了一场火焰风暴,数以千计的市民死于不断蔓延扩大的火区中,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城中进行最后抵抗的守卫任务落到了第1077 AA部队的肩上。这支部队中有许多没有受过训练的年轻妇女志愿兵。尽管城中的部队无法得到友军的支援,但是这支部队中的射击手仍然顽强地坚守在岗位上,并且对德军的先锋部队进行了有效的阻击。第16装甲师团不得不与1077部队短兵相接,直至红军的全部37个炮兵中队都被消灭或击溃[1]。到了8月底,B军群终于到达了斯大林格勒北侧的伏尔加河岸,而且开始准备渡河南下。在苏联防御的最后阶段,苏军只能依靠城中非军事工厂的工人组成的“工人民兵”来进行抵抗。坦克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是只能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

到了1942年9月1日,苏军只能冒险渡过伏尔加河来供给己方的部队。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方面军正在顽强抵抗,他们利用每一座民房和工厂进行艰苦的巷战。

城中的战斗异常残酷艰难。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迅速击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攻入城中的德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援。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的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柴瑟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流成河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红色十月工厂、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他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

[编辑] 红军反攻

苏军形成的“铁钳攻势”
苏军形成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显得尤为虚弱,因为那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和雇佣兵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被包围的只是德军第六军团的一部分: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取得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所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些火箭弹的落点之间只相差1米左右,因此极少有目标可以逃脱这种武器的攻击范围。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军团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军团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军团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军队编成单位,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军团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军团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两个军团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军团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了积极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部队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德军建立了一种流动性防御体系,使得少数单位的部队就可以防御住各个城镇。苏军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曼施坦因将A集团军群滞留在高加索地区,并且与斯大林格勒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军团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透露给城中的士兵。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编辑] 苏联获胜

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
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加强包围圈的巩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不过这次被逼到绝路的是德国人。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他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币,2000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币,2000年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包括:40万德国军队,20万罗马尼亚军队,13万意大利军队,12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75万人(也有人估计达120万)。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巨大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马马耶夫高地上的“俄罗斯母亲”塑像,高达52米
马马耶夫高地上的“俄罗斯母亲”塑像,高达52米

[编辑] 相关的影视作品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8-1949)苏联影片,导演彼得洛夫。
  • 决战时刻: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 斯大林格勒:狗,你可想永生? (Hunde, wollt ihr ewig leben?), 1958年 西德影片,导演Frank Wisbar
  • 斯大林格勒1993年 德国影片,导演Joseph Vilsmaier
  • 兵临城下2001年 美国影片,描写了传奇狙击手Vasily Zaitsev 的故事。导演Jean-Jacques Annaud,主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瑞秋.怀兹

[编辑] 参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编辑] 参考文献

  • Antony Beevor (1998), Stalingrad: The Fateful Siege 1942-1943, Viking, 1998, hardcover, ISBN 0670870951; paperback, 1999, ISBN 0140284583
  • William Craig (1973), Enemy at the Gates: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 New York, Penguin Books. ISBN 0142000000
  • Joachim Wieder et al, Stalingrad - Memories and Reassessments, Weidenfeld & Nicholson, 1998. ISBN 1854094602

[编辑] 外部链接

Static Wikipedia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Static Wikipedia February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