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西周从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目录 |
[编辑] 概况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周武王(发)即位。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 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纣兵于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紂雖死,殷人勢力對周仍是一大威脅。武王死后,其子(诵)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決定稱王[1][2]以守父兄之業。在這期間,周公弭平了管叔、蔡叔聯合武庚率領的殷民所發起的叛亂,並征討東夷。东都成周建成,周公將王位奉還於诵,是為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請參見西周歷史年表
[编辑] 政权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编辑] 礼制與刑罚
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罚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编辑] 商业和交通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编辑]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编辑] 战争与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编辑] 西周君主列表
[编辑] 「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的周年表
- 周武王 姬发(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 4年
- 周成王 姬诵(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 22年
- 周康王 姬钊(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 25年
-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95年至公元前977年) 19年
- 周穆王 姬满(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 55年
-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23年
-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92年) 8年
-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91年至公元前886年) 6年
-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85年至公元前878年) 8年
- 周厉王 姬胡(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37年
-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攝政14年
- 周宣王 姬静(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 周幽王 姬宫涅(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编辑] 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推算的周年表
- 周文王 姬昌(約公元前1099年至約公元前1050年) 約50年
- 周武王 姬发(約公元前1049年至約公元前1043年) 約7年
- 周公旦 姬旦(約公元前1042年至約公元前1036年) 約攝政7年
- 周成王 姬诵(約公元前1035年至約公元前1006年) 約30年
- 周康王 姬钊(約公元前1005年至約公元前980年) 約26年
- 周昭王 姬瑕(約公元前979年至約公元前961年) 約19年
- 周穆王 姬满(約公元前960年至約公元前923年) 約38年
- 周共王 姬繄扈(約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約23年
-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約公元前875年) 約25年
- 周孝王 姬辟方(約公元前874年至約公元前870年) 約5年
- 周夷王 姬燮(約公元前869年至約公元前858年) 約12年
- 周厉王 姬胡(約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2年) 約16年
-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攝政14年
- 周宣王 姬静(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 周幽王 姬宫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编辑] 其他各家說法
各家說 | 武王 | 周公攝政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恭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 厲王 | 受命至穆王 | 武王至共和 | 克殷年 |
---|---|---|---|---|---|---|---|---|---|---|---|---|---|---|
古本竹書紀年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100(穆元) | ─ | 前1111年 |
史記 | 3 | ─ | ─ | ─ | ─ | 55 | ─ | ─ | ─ | ─ | 37 | ─ | ─ | ─ |
御覽引史記 | ─ | ─ | ─ | ─ | ─ | 55 | ─ | 25 | 15 | ─ | 37 | ─ | ─ | ─ |
帝王世紀 | 7 | 7 | 30 | 26 | 51 | 55 | 20 | 20 | ─ | 16 | ─ | 133(穆元) | 281 | 前1122年 |
通鑑外紀 | 7 | 7 | 30 | 26 | 51 | 55 | 10 | 25 | 15 | 15 | 40 | 133 | 281 | 前1122年 |
通志 | 7 | 7 | 30 | 26 | 51 | 55 | 12 | 25 | 15 | 15 | 40 | 133 | 281 | 前1122年 |
皇極經世 | 7 | 7 | 30 | 26 | 51 | 55 | 12 | 25 | 15 | 16 | 37 | 133 | 281 | 前1122年 |
通考 | 7 | 7 | 30 | 26 | 51 | 55 | 12 | 25 | 15 | 12 | 37 | 133 | 281 | 前1122年 |
通鑑前編 | 7 | 7 | 30 | 26 | 51 | 55 | 12 | 25 | 15 | 12 | 37 | 133 | 281 | 前1122年 |
今本竹書紀年 | 6 | 7 | 30 | 26 | 19 | 55 | 12 | 25 | 9 | 8 | 12 | 100(+11) | 209 | 前1050年 |
新城新藏 | 3 | 7 | 30 | 26 | 24 | 55 | 12 | 25 | 15 | 12 | 16 | 100(+10) | 225 | 前1066年 |
吳其昌 | 7 | 7 | 30 | 26 | 51 | 55 | 20 | 17 | 15 | 16 | 37 | 121 | 281 | 前1122年 |
丁山 | 3 | 7 | 12 | 26 | 19 | 37 | 18 | 20 | 7 | 3 | 37 | 104(101) | 189 | 前1030年 |
陳夢家 | 3 | ─ | 20 | 20 | 19 | 38 | 20 | 10 | 10 | 30 | 16 | 100(穆末) | 186 | 前1027年 |
董作賓 | 7 | 7 | 30 | 26 | 18 | 41 | 16 | 12 | 30 | 46 | 37 | 100(穆末) | 270 | 前1111年 |
章鴻釗 | 3 | ─ | 37 | 26 | 23 | 55 | 16 | 17 | 15 | 7 | 15 | 89(穆末) | 214 | 前1055年 |
Yetts | 3 | ─ | 30 | 25 | 19 | 55 | 15 | 3 | 7 | 32 | 20 | 132(穆末) | 209 | 前1050年 |
周法高 | 2 | ─ | 24 | 25 | 19 | 23 | 15 | 2 | 15 | 34 | 18 | 100(穆末) | 177 | 前1018年 |
白川靜 | ─ | ─ | 25 | 35 | 26 | 31 | 17 | 14 | 19 | 39 | 37 | ─ | ─ | 前1087年 |
勞榦 | 3 | 7 | ─ | ─ | ─ | 50 | 15 | 7 | ─ | ─ | 12 | ─ | 185 | 前1025年 |
雷海宗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前1027年 |
Karlgren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前102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