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秦 |
|||
---|---|---|---|
首都 | 咸阳 | ![]() |
|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
共3位 秦始皇 子婴 |
||
成立 | (秦滅六國) (前221年) |
||
灭亡 | (劉邦攻入咸陽) (前206年) |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統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目录 |
[编辑] 历史
[编辑] 扫灭六国
-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韓國,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编辑] 加强统治权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
[编辑]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職而领导农民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鉅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编辑] 秦朝的版图疆域和政区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部分郡大体位置如下圖:
[编辑]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编辑] 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编辑] 社会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编辑] 文化与科学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更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爲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对當時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 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 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各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這項政策對文化上的傷害僅次於漢朝的“獨尊儒術”。
“焚书坑儒”對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相對並不大。2.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诗》、《书》其實並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過几十年,影響不會太大。 “焚书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坑儒〞及後世的“獨尊儒術”。
[编辑] 外交
[编辑] 重要人物
[编辑] 统治者
世数 | 姓名 | 统治时间 | 說明 |
---|---|---|---|
始皇帝 | 赢政 | 前221年—前209年 | 公元前209年7月死于沙丘 (河北广宗县境), 终年50岁。 |
二世帝 | 胡亥 | 前209年—前207年 | 被赵高所杀, 终年24岁 |
三世帝 | 子婴 | 前207年—前206年 | 在位46天, 公元前206年10月投降刘邦, 12月被项羽所杀。 |
注意: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图片与多媒体文件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維基物種上的物种分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前朝: 周朝:东周:战国时期 |
中国朝代 | 后朝: 汉朝:西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