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张伯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Right Hon. Neville Chamberlain 内维尔·张伯伦閣下 |
|
![]() |
|
|
|
---|---|
任期 1937年5月28日 – 1940年5月10日 |
|
前任者 | 鮑德溫 |
繼任者 | 邱吉爾 |
英國保守黨黨魁
|
|
任期 1937年 – 1940年 |
|
前任者 | 鮑德溫 |
繼任者 | 邱吉爾 |
財政大臣
|
|
任期 1923年8月27日 – 1924年1月22日 1931年11月5日 - 1937年5月28日 |
|
前任者 | 鮑德溫 菲利浦·斯諾登 |
繼任者 | 菲利浦·斯諾登 約翰·西蒙爵士 |
|
|
出生 | 1869年3月18日 伯明罕埃格卑斯頓(Edgbaston) |
逝世 | 1940年11月9日 漢普郡赫菲爾夏菲爾園 |
政黨 | 英國保守黨 |
配偶 | 安妮·維爾·柯爾 (Anne Vere Cole) |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保守黨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之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目录 |
[编辑] 早年生涯
张伯伦在1869年3月18日生於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職,至於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郵政總局局長、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
张伯伦父亲的前妻只生下奥斯汀后即去世,而张伯伦亲生母亲也在他6岁时去世,所以张伯伦从小非常内向。張伯倫早年入讀拉格比公學,由於性格內向的關係而不愿意参加学校的辯論學會,直至後來因為愛爾蘭自治的議題而加入。此外,在學期間,他开始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在日後成為業餘鳥類學家,並加入皇家園藝學會。他也热爱音乐和文学,以后在关键时刻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钓鱼。
大学時期,他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除開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首相以外,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三位不是從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毕业的首相之一(另外兩位是1846年至1852年担任首相的約翰·羅素勳爵,他在爱丁堡大学畢業;以及自1762年至1763年任相的約翰·斯圖爾特,第三代比特伯爵,他在萊頓大學畢業)。
张伯伦学习的是冶金学,但毕业后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他们家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兄长奥斯汀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没有成功,1896年种植园倒闭,他回到英国。
回国后他的事业到很顺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几家工厂担任经理,经营金属制造业,逐渐有了名气,成为一位成功的经理。
[编辑] 政治生涯
1911年,他被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并担任市政计划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與安妮·維爾·柯爾(1883年—1967年)结婚。1915年他成为伯明翰市市长,在他的努力下,促使成立了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全英國唯一一間市立银行,1916年他被再次选举为市长。
1916年12月,身在倫敦的張伯倫獲新首相劳合·乔治邀请担任新政府的国家服務总监,为军工企业招募劳力,但他的成绩不佳,劳合·乔治非常不满意。1917年,张伯伦辞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们俩人始终互相排斥。
由於出任国民兵役总监時遭遇挫折,遂激發张伯伦决定参加國會竞选,並成功在1918年大選成为下議院议员,当时他已經49岁。雖然他的兄長已在內閣供職,政府又提供一個衛生部的初級職位給張伯倫,但他因為不願在劳合·乔治的政府供職而加以拒絕,而且又拒絕封為「爵士」。儘管其兄長在1921年出任下議院保守黨黨魁,但張伯倫在國會的最初四年都只是甚少發言的後坐議員。
1922年,伯納爾·勞任新首相,张伯伦亦終於出任郵政總局局長。並在1923年以卫生部長的身份加入內閣。4个月后,鲍德温担任首相,他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由於政府在1924年1月倒台,因此張伯倫不及發表財政預算案。
192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但張伯倫在自己選區僅以77票之差擊敗工黨候選人,差一點議席不保。在新政府中,张伯伦又担任卫生部長,在任期4年半期间,他成功在國會通过了21项法案。
張伯倫雖然在1929年大選保住議席,但保守黨總體上卻在大選大敗,改由工黨執政。保守黨內部其時衝突和分歧叢生,而張伯倫則在1930年出任新設的保守黨主席一職,而且又創立了保守黨研究部,因此他一時間被視為下任黨魁的熱門人選。然而鲍德温很快捲土重來,繼續出任黨魁達7年。但自丘吉尔因印度自治問題而辞去保守黨黨內商業委員會的职務后,张伯伦又被視為鲍德温的当然继承人。
面對嚴峻的經濟問題,工黨首相麦克唐纳在1931年解散政府,重新改组组成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张伯伦又被任命为卫生部長。同年很快进行了议会选举,议会选举后张伯伦第二次担任财政大臣,任內就實施保護性關稅的問題引起了軒然大波外,又大副削減政府開支,並在任內促成英國在1932年免除償還一次大戰之債務。
张伯伦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37年,而1935年鲍德温担任首相后,张伯伦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间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1934年,他更宣稱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但因为从1935年英国重新开始加强战备,财政状况的增长又变缓。
不過,张伯伦在當時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首先是温斯顿·丘吉尔批评他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但是工党则称他为战争贩子。這最終促使他在1935年大選後提出徵收國家防衛貢獻稅,以稅收補助軍工,結果引來各方猛烈抨擊。
雖然備受抨擊,但張伯倫的其他經濟政策倒是有效的,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理性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编辑] 首相
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为非要和美国寡妇结婚而被迫退位,乔治六世继位,鲍德温决定退休,由张伯伦接替,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着个词,而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他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甚至不信仰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他是自格拉夫頓公爵以來首位不信奉国教的英国首相。
张伯伦虽然领导一个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但在内阁组成中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任用大臣,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
[编辑] 对内政策
张伯伦在国内政策中主张改革,1937年通过《工厂法案》,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年通过《住房法案》,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年通过《体育训练法案》,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年通过《煤炭法案》允许不同工业联合;1938年通过《带薪假日法案》,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
当时由于大量国外廉价食品进口,英国国内许多土地荒芜,农民协会要求对进口食品采取保护性关税,张伯伦拒绝,引起许多农民不满。
张伯伦还建议成立奶制品垄断区,让奶制品企业控制价格,政府逐渐取消对牛奶、黄油、奶酪的补贴,但没有被通过。他的政府还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包括废除鞭刑;改革审判体系;将义务教育体系延长到15岁;建立医疗保险和家庭补贴等,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政府变更而没有落實。
[编辑] 对外政策
张伯伦在位时,爱尔兰希望完全独立因為共和國,制订了一部新宪法,只承认英皇为最高元首,並且自管對外事務,其他則完全独立。英国政府承认这种改变,只是公开宣称爱尔兰英联邦成员的地位没有改变。张伯伦考虑到当时欧洲的局势,希望一旦发生战争,爱尔兰不会加入到和英国敌对的一方,因此作出许多让步。爱尔兰希望在北爱尔兰问题上,英国保持中立,但北爱尔兰选举出自己的议会,强烈反对加入爱尔兰,因此爱尔兰没有能够统一。但是爱尔兰和英国在二战中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张伯伦和爱尔兰第一任总统德瓦勒拉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当时兩人达成的协议中,爱尔兰收回了英国控制的三个港口,但赔付英国一千万英镑。这个协议招致了英国国内的一些反对,尤其是来自丘吉尔,但保守党多数没有支持丘吉尔,后来的评论认为这个协议为在战时爱尔兰支持英国铺平了道路。
张伯伦政府最受争议的政策是1939年发布的关于巴勒斯坦殖民地的白皮书,由于英国政府1917年的宣佈的《貝爾福宣言》,允许犹太人以购买巴勒斯坦土地方式回归,但白皮书宣称已经有450,000犹太人定居到巴勒斯坦,今后要控制这种趋势,以限制购买土地的方式控制今后五年内只允许75,000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这个白皮书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议员甚至内阁成员反对这项政策。战争发生后这项政策没有能够通过执行。
[编辑] 绥靖政策
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派兵進駐奧地利,並將之吞并,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9年,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地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協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1939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整个捷克,张伯伦感到被欺骗,断然放弃绥靖政策。宣称如果纳粹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武装支援。
对于无视纳粹德国的崛起,鲍德温政府应该承担许多责任,但历史上张伯伦是最受谴责的,实际上当时他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一廂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
不过没有人能指出,如果英国当时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会有什麽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其孤立主义,英国在当时主要列强中实际上没有同盟者。张伯伦利用这段时间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邱吉尔领导的英国保卫战起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近年来有人认为张伯伦当时的总体政策思路仍然是逻辑清醒的。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但张伯伦政府并没有立即宣战,因为法国只有防御没有进攻的意图,张伯伦只是宣称如果德国在两天内撤出波兰,英国将协助他们举行谈判,他受到议会的极大压力,保守党议员领袖警告他如果再不宣战,政府将会垮台,在取得法国同意和英国步调一致的允诺后,直到9月3日,英国才正式宣战。
宣战后张伯伦重新改组政府,邀请丘吉尔進入戰時內阁,担任第一海军大臣。
战争开始的头八个月被称为“假战”,因为没有任何交战行动,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进入战争。这期间主要冲突发生在海上,丘吉尔的作用开始显露出。苏联入侵波兰和芬兰,引起要求对苏联宣战的呼声,但张伯伦认为只有对德国的战争结束才有可能,所以英国始终没有对苏联作出任何表示。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联军前往帮助挪威,但失败了,不得不撤回。
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议员在议会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第二天國會舉行對張伯倫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投票,當时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虽然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后能组成一个保守党政府,但议会强烈要求仍然组成联合政府。当时有两个可能的人选: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勳爵,但哈利法克斯勳爵认为自己作为上議院议员领导政府不合适。张伯伦想要求工党组成联合政府,询问工党是否同意,问题是:工党是否同意参加由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参加由其他人领导的政府?工党领导層答应第二天给予答复。
5月9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張伯倫原本有意繼續留任至新一輪的危機完結。不過工党答复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张伯伦领导。最終在1940年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皇递交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國首相。
[编辑] 晚年
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後,仍然是保守党黨魁。虽然工党和自由党怂恿邱吉爾从政府中开除张伯伦,但由於張伯倫仍然得到大部份保守黨議員的支持,所以邱吉爾仍然請他留在戰時內閣。邱吉爾最初想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強烈反对,最后任命他为樞密院議長,並掌管重要的樞密院議長委員會。
张伯伦继续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工作,並为政府提供许多有益的咨询。到了1940年,德国提出和英国议和的条件,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張伯倫最初支持接受條款,但丘吉尔成功地说服张伯伦和他站在一起,反对议和。
张伯伦仍然受到大部份保守党议员的拥护,而丘吉尔卻只受到工党和自由党议员的拥护,张伯伦擔心这种现象会削弱政府,於是在各种场合鼓励保守党议员支持丘吉尔。
但這時開始,社會輿論開始不希望张伯伦继续在政府任职,並攻击张伯伦,张伯伦則希望丘吉尔能压制媒体的攻击,因為他一直只視丘吉尔為战时临时政府,战后他可以重新回来掌权。但7月份的時候,張伯倫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並因胃癌而作了手術,雖然其間似有起色。但9月份的時候,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继续工作,於是在9月30日他辞去黨魁和樞密院議長的職務,回汉普郡养病,但经过国皇和丘吉尔的特批,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到11月9日,他在汉普郡赫菲爾(Heckfield)附近的夏菲爾園(Highfield Park)病逝,享年71岁。
1941年4月15日张伯伦的房产以84,013英镑的价格买掉。
[编辑] 影响

张伯伦是英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之一,現今有大量文献叙述了他在任首相時期的欧洲政策,是二战初期的重要人物。
大量著作批评他的《慕尼黑协定》是鼓励纳粹和希特勒的一个“罪人”,而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亦认为只有自己是保守党的主战派,张伯伦违背了保守党的一贯政策。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政策是合理的,张伯伦的政策是保守党歷屆政府政策的合理延续,而英國有足夠的軍備應付二次大戰,也實是張伯倫的功勞。
张伯伦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成功的国内政策,社会历史学家认为他在衛生部長任內推行的政策,使英国在戰後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
有關张伯伦的文件和政府檔案,現正存放於伯明罕大學作特別館藏。
[编辑] 雜記
[编辑] 參考書目
- Feiling, Keith. The Life of Neville Chamberlain. Macmillan & Co. Ltd, 1946.
- Gilbert, Martin. The Roots of Appeasement.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6.
- James, Robert Rhodes. The British Revolution, 1880-1939. Knopf, 1977.
- Wheeler-Bennett, John Munich : Prologue to Tragedy, New York : Duell, Sloan and Pearce, 1948.
-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编辑] 請參見
前任 — |
國家服務總監 1916年–1917年 |
繼任 奧克蘭·格迪斯爵士 |
前任 弗雷德里克·凱拉韋 |
郵政總局局長 1922年–1923年 |
繼任 威廉·喬因森-希克斯爵士,Bt |
前任 懸缺 |
財政部主計長 1923年 |
|
前任 亞瑟·格里菲思-博斯科恩爵士 |
衛生部長 1923年 |
繼任 威廉·喬因森-希克斯爵士,Bt |
前任 鮑德溫 |
財政大臣 1923年–1924年 |
繼任 菲利浦·斯諾登 |
前任 約翰·惠特利 |
衛生部長 1924年–1929年 |
繼任 亞瑟·格林伍德 |
前任 — |
保守黨主席 1930年–1931年 |
繼任 奧利弗·浦耳 |
前任 亞瑟·格林伍德 |
衛生部長 1931年 |
繼任 愛德華·希爾頓·楊 |
前任 菲利浦·斯諾登 |
財政大臣 1931年–1937年 |
繼任 約翰·奧爾斯布魯克·西蒙爵士 |
前任 鮑德溫 |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37年–1940年 |
繼任 邱吉爾 |
英國首相 1937年–1940年 |
||
前任 鮑德溫 |
下議院領袖 1937年–1940年 |
繼任 邱吉爾 |
前任 斯坦厄普伯爵 |
樞密院議長 1916年–1917年 |
繼任 約翰·安德生爵士 |
英國首相 | ![]() |
---|---|
沃波尔 - 威尔明顿 - 佩勒姆 - 纽卡斯尔 - 德文郡 - 纽卡斯尔 - 比特 - G·格伦维尔 - 罗金汉 - 查塔姆 - 格拉夫顿 - 诺斯 - 罗金汉 - 谢尔本 - 波特兰 - 小皮特 - 阿丁顿 - 小皮特 - W·格伦维尔 - 波特兰 - 珀西瓦爾 - 利物浦 - 坎宁 - 戈德里奇 - 威灵顿 - 格雷 - 墨尔本 - 皮尔 - 墨尔本 - 皮尔 - 罗素 - 德比 - 阿伯丁 - 帕尔姆斯顿 - 德比 - 帕尔姆斯顿 - 罗素 - 德比 - 迪斯雷利 - 格莱斯顿 - 迪斯雷利 - 格莱斯顿 - 索爾斯伯利 - 格莱斯顿 - 索爾斯伯利 - 格莱斯顿 - 罗斯贝利 - 索爾斯伯利 - 贝尔福 - 坎贝尔-班纳文 - 阿斯奎斯 - 勞萊·喬治 - 伯纳尔·劳 - 鲍德温 - 麦克唐纳 - 鲍德温 - 麦克唐纳 - 鲍德温 - 张伯伦 - 丘吉尔 - 艾德礼 - 丘吉尔 - 艾登 - 麥美倫 - 道格拉斯-霍姆 - 威爾遜 - 希思 - 威爾遜 - 卡拉汉 - zh:戴卓爾夫人; zh-cn:玛格利特·撒切尔; zh-tw:瑪格麗特·柴契爾; zh-hk:戴卓爾夫人 - zh:馬卓安; zh-cn:约翰·梅杰; zh-tw:約翰·梅傑; zh-hk:馬卓安 - zh:貝理雅; zh-cn:布莱尔; zh-tw:布萊爾; zh-hk:貝理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