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大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舊名介壽路。此外為便利外籍人士,本路與仁愛路之道路編號為3rd Blvd.(第三大道)。本大道位於台灣臺北市中正區之台灣總統府與台北府城東門之間,總長約400公尺,雙向共有10線車道,沒有分隔島。前身為台北府城東門街。
目录 |
[编辑] 歷史
「凱達格蘭」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名稱;而「介壽」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前總統蔣介石的壽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於介壽路上的原台灣總督府亦更名為介壽館。1949年台灣政府雖立法明定總統府為中華民國正副元首辦公場所,但名稱並無正式更動。直到2006年3月25日,介壽館才正式更名為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外來者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此後凱達格蘭大道就一直被賦予另一層政治意義,更成為反對黨抗議的聖地。但一旁之派出所仍沿用舊名。
早期台灣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民衆曾經必須低頭而過。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也廢除了規定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一段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相關交通標誌,是陳「空間解嚴」的主張。[1],並將總統府前廣場定名為凱達格蘭廣場,還曾經舉辦府前「飆舞」舞會。
[编辑] 地標
凱達格蘭大道僅400公尺長,除3棟建築物及2座公園外,無其他樓房。
- 臺北賓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1號
- 台灣外交部,位於凱達格蘭大道2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園內的二二八紀念館的門牌是3號。另有介壽路派出所、博物館等建築物。
- 介壽公園,位於凱達格蘭大道3號對面,臺北市貴陽街、襄陽路、公園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之間,園內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銅像。
[编辑] 重要集會
-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後,對選舉結果不滿的泛藍聯盟支持者曾佔據凱達格蘭大道,歷時長達一週。
- 2005年3月26日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 2005年9月25日手护台湾大游行。
- 2006年9月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參見
|
|
---|---|
南北向 | 環河南路 - 環河北路 - 中華路 - 塔城街 - 延平南路 - 延平北路 - 重慶南路 - 重慶北路 - 館前路 - 承德路 - 羅斯福路 - 中山南路 - 中山北路 - 林森南路 - 林森北路 - 金山南路 - 金山北路 - 新生北路 - 新生南路 - 松江路 - 建國南路 - 建國北路 - 復興南路 - 復興北路 - 敦化南路 - 敦化北路 - 光復南路 - 光復北路 - 基隆路 |
東西向 | 和平東路 - 和平西路 - 信義路 - 仁愛路 - 凱達格蘭大道 - 忠孝東路 - 忠孝西路 - 市民大道 - 鄭州路 - 八德路四段 - 八德路三段 - 長安東路 - 長安西路 - 南京東路 - 南京西路 - 民生東路 - 民生西路 - 民權東路 - 民權西路 - 民族東路 - 民族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