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尔斯鲁厄 Karlsruhe |
|
---|---|
![]() |
![]() |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州 | 巴登-符腾堡 |
人口 | 285,812 (2006年9月30日) |
面積 | 173.46 km² |
人口密度 | 1648 / km² |
海拔 | 118 公尺 |
座標 | 北纬49度1分 东经8度24分 |
郵政區號 | 76131–76229 |
地區號碼 | 0721 |
汽車牌號 | KA |
市長 | 海因茨·芬里希 (基督教民主联盟) |
網站 | www.karlsruhe.de |
卡尔斯鲁厄(Karlsruhe),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卡尔斯鲁厄是继斯图加特和曼海姆的巴登-符腾堡州第三大城市,面积约173平方千米。卡尔斯鲁厄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Bundesgerichtshof)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的所在地。在巴登州与符腾堡州尚未合并为巴登-符腾堡州前,卡尔斯鲁厄曾是巴登州的首府。
目录 |
[编辑] 地理
卡尔斯鲁厄位于上莱茵谷地,莱茵河畔,在莱茵河的支流阿尔伯河(Alb)和普芬茨河(Pfinz)边,东面紧靠黑森林(Schwarzwald)。周边城市有布鲁克萨尔(Bruchsal)、埃特林根(Ettlingen)、施图登湖(Stutensee)、莱茵斯泰腾(Rheinstetten)和波茨海姆(Pforzheim)等。
在莱茵河上游的中部区域,以卡尔斯鲁厄为中心,同周边城市一起构成了一个城市群,卡尔斯鲁厄起到了一个区域中心的作用。
卡尔斯鲁厄市周围乡镇从北面顺时针依次为:艾根施泰因-利奥伯德港(Eggenstein-Leopoldshafen)、施图登湖(Stutensee)、魏因加尔腾(巴登)(Weingarten (Baden))、芬茨塔尔(Pfinztal)、卡尔斯巴特(Karlsbad)、瓦尔特布隆(Waldbronn)、埃特林根(Ettlingen)和莱茵斯泰腾(Rheinstetten)(皆属卡尔斯鲁厄地区),还有哈根巴赫(Hagenbach)和莱茵河上的沃尔特(Wörth am Rhein)(皆属莱茵兰-普法尔茨的格尔莫斯海姆地区)。
[编辑] 气候
卡尔斯鲁厄年平均气温为10.7℃,是德国最温暖的城市之一。在上莱茵运河保护区的影响下,夏天的卡尔斯鲁厄总是处于低气压的控制下。而冬天的卡尔斯鲁厄是温和的,气温偶尔才低于零度,长年平均只有17.1天低于零度。
[编辑] 市区划分
卡尔斯鲁厄市区分为27个行政区域。
[编辑] 历史

根据传说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卡尔三世·威廉在哈尔特森林一次外出打猎时睡着了。他梦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太阳同时出现在他居所的位置,阳光沿着街道向四处辐射。卡尔·威廉派人人草拟了他梦想之城的蓝图。并在1715年6月17日这一天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基石。时至今日,人们仍能从地图上辨认出向四处散射的“太阳光线”:宫殿位于一个圈的中心,从这里出发,街道分别以网格状往南向城内,往北向森林中延伸。卡尔斯鲁厄“网状城市”的绰号由此而来。自1717年起,卡尔斯鲁厄首先成为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的居所,自1806年起又成为巴登大公的居所。
1825年巴登大公路德维希一世建立高等技术学校,这是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前身。
继海德堡之后,1846年德国第一批消防队之一在本市东部的杜尔拉赫地区成立了。
在1849年3月的三月革命期间,巴登大公利奥波德逃至科布伦茨。在普鲁士军队镇压起义军之后,巴登成为了一个共和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周边的城镇相继并入本市。1901年,本市居民总数超过10万人,从而进入大城市行列。尽管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诺伊罗伊特镇还是被强行并入本市。州法院不得不对此作出裁决。有网上资料显示,这些合并是“强制性的”。
在1918年革命之后,卡尔斯鲁厄成为巴登自由州的首府,一直到二战结束。卡尔斯鲁厄还曾经是卡尔斯鲁厄州特派专区的居所 。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与巴登合并,组成上莱茵区域。在瓦格纳-布尔克尔行动中,本市及全区的犹太人被送至古尔斯集中营。整个城市80%的建筑在二战中被摧毁。战后,卡尔斯鲁厄被划给符腾堡-巴登州,1952年后属于巴登-符腾堡州,。
卡尔斯鲁厄成为了联邦德国的法律之城:1950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开始工作。1951年9月28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紧随其后。第一任主席是自由民主党的赫尔曼·霍普克-阿绍夫。1952年至1972年本市是北巴登政区的居所。1873年至今为卡尔斯鲁厄政区的居所。
1967年联邦园艺博览会在本市举办,这也是在巴登-符腾堡州第一次举办。
1977年4月7日,联邦总检察官齐格弗里德·布巴克在上班途中同他的司机和另一司法官员被红军派的恐怖分子谋杀。
1980年1月12日至1980年1月13日世界上成立最早的绿党组织德国绿党在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成立。
1984年8月2日德国第一封E-Mail从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计算中心发出。当时德国的计算机先驱Werner Zorn回复了来自美国计算机网络公司CSNet官方欢迎信件。
1989年7月20日至7月30日,卡尔斯鲁厄举办了第三届以非奥运运动项目为主的世界运动会
1995年7月13日,卡尔斯鲁厄-巴登巴登机场在改造原来加拿大空军基地的基础上建成,巴登机场有限公司成立,卡尔斯鲁厄从此加入了国际航空交通网。
2003年,卡尔斯鲁厄展览中心建成,可以接纳14000参观者。
[编辑] 人口发展
1901年卡尔斯鲁厄的人口数超过了10万,成为了一个相对的大城市。直至1950年城市人口数增加到了20万。1971年,城市人口达到其历史最高点,288000人。受到德国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卡尔斯鲁厄的人口总数在八十年代有一定下降。2005年9月,卡尔斯鲁厄拥有人口284686,接近了历史最高点。卡尔斯鲁厄的外籍居民中,土耳其人和意大利人占据了前两位。
卡尔斯鲁厄自建城起的人口变化:
年代 | 人口数 |
---|---|
1790年 | 4500 |
1820年 | 16200 |
1850年 | 25400 |
1880年 | 49300 |
1900年 | 97400 |
1925年 | 145700 |
2003年 | 282595 |
[编辑] 宗教
早在卡尔斯鲁厄建立前的1556年,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家族引入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信奉新教。建立之初的卡尔斯鲁厄属于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的辖地,因此它在1715年建立时就是一个信奉新教的城市。
卡尔斯鲁厄的建造者、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卡尔三世·威廉为了吸引人民迁入这座新建的城市而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除了经济政策外,新迁入的居民也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从此卡尔斯鲁厄开始有了天主教的信徒。
1771年,信奉天主教的巴登-巴登边区伯爵家族绝嗣,并入巴登-杜拉赫家族,卡尔·弗里德里希(Karl Friedrich,1728年—1811年)及他的继承者都沿袭了卡尔三世·威廉对宗教信仰的宽容。1814年,卡尔斯鲁厄建造了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圣·施特凡教堂(St. Stephan)。
现今,卡尔斯鲁厄的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比例基本相同,除此之外也有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其他教派的教徒。
[编辑] 政治
[编辑] 市长
随着1715年皇宫的奠基,卡尔斯鲁厄逐渐形成城市,1718年开始设立市长,1812年起改称“大市长”(Oberbürgermeister)。
现任市长是1998年就任的海因茨·芬里希(Heinz Fenrich),2006年7月2日他再次当选连任8年。
[编辑] 市徽和市旗
卡尔斯鲁厄的市徽是红底白边黄斜条和“FIDELITAS”(忠诚)字样,市旗也是红黄红相间。这同原巴登州州徽和州旗正好相反,它们则是黄底白边红斜条和黄红黄相间的。这个市徽是卡尔斯鲁厄的建造者、巴登边区伯爵卡尔·威廉建议的,他同样采用了“Fidelitas”(忠诚)作为城市的座右铭,也被使用在城市的印章上。
[编辑] 姐妹城市
[编辑] 教育和科研
- 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ät Karlsruhe (TH)):建立于1825年,是德国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大学。
- 卡尔斯鲁厄在德国因特网的发展中,直至今天都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卡尔斯鲁厄大学在1984年的时候接收了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在1994-1998年中是德国域名的官方管理者。一个在卡尔斯鲁厄的公司经营着欧洲最大的计算机中心,大概德国40%的网站是在卡尔斯鲁厄管理的。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周围大概有2500多家从事因特网和电讯通信的公司,所以在2003年的时候卡尔斯鲁厄被选为“德国的因特网首都”。卡尔斯鲁厄也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维基(Stadtwiki Karlsruhe)。
[编辑] 交通
卡尔斯鲁厄拥有一个非常健全的交通网络,整个交通网络覆盖了卡尔斯鲁厄的周边城市,有轨电车甚至通到了法国最东北的城市威桑堡(Wissembourg)。这个庞大的交通网得益于“电车/火车轨道共享”(Tram-Train/Track-Sharing)模式,这个模式的好处是周边小城的居民只需乘坐电车便能到达卡尔斯鲁厄市中心,方便了小城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贸易机会。卡尔斯鲁厄是全世界第一个把这个模式付之于实施的城市,因此这个模式也被称为“卡尔斯鲁厄模式”,现在不少欧洲城市都用来借鉴。
[编辑] 文化
[编辑] 方言
卡尔斯鲁厄的方言属于南莱茵法兰克方言,也被称为“巴登方言”(Badisch)。它是在过去300年间产生的周边地区3种方言的混合体,分别受到南面的阿勒曼尼语、北面和西面的西日耳曼语支法兰克语、东面的施瓦本方言的影响。
[编辑] 交响乐团和和合唱团
巴登国立交响乐团,巴登国家剧院的管弦乐团。
13乐队-1973年成立的室内乐团,曾对诺诺的作品进行过首演。
尖声男子合唱团-卡尔斯鲁厄市的男同性恋合唱团。成立于1988年,以争取男同性恋解放为宗旨。
[编辑] 体育
- 卡尔斯鲁厄足球俱乐部是1909年的德国足球冠军,曾在1955年和1956年两度夺得德国足协杯,现在是德国乙级足球联赛的参赛队。德国门将奥利弗·卡恩(Oliver Kahn)、中场梅赫梅特·绍尔(Mehmet Scholl)和后卫延斯·诺沃提尼(Jens Nowotny)等球员出自卡尔斯鲁厄。
- 卡尔斯鲁厄篮球俱乐部2003/2004赛季起是德国甲级篮球联赛的参赛队。
- 2005年环法自行车赛第7站的终点设在卡尔斯鲁厄。
[编辑] 城市景观和名胜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荣誉市民
卡尔斯鲁厄自从1821年起相继授予以下个人荣誉市民称号(括号内为称号授予的年份):
- 海因里希·克勒(Heinrich Köhler,1878年9月29日—1949年2月6日),政治家(1947)
- 亚当·雷梅勒(Adam Remmele),政治家(1948)
- 阿尔贝特·克斯勒(Albert Kessler),政治家(1963)
- 卡尔·海因里希·吕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1894年10月14日—1972年4月6日),政治家,1959年—1969年任德国联邦总统(1964)
- 赫尔曼·法伊特(Hermann Veit,1897年4月13日—1973年3月15日,政治家(1965)
- 尤利乌斯·本德尔(Julius Bender),神学家,巴登符腾堡州新教主教(1965)
- 库尼贡德·菲舍尔(Kunigunde Fischer),女政治家(1965)
- 西格弗里德·屈恩(Siegfried Kühn),法学家,政治家(1965)
- 皮尔·韦贝尔(Pierre Wéber),友好城市法国南希市长(1966)
- 威廉·鲍尔(Wilhelm Baur),政治家(1969)
- 古斯塔夫·黑勒(Gustav Heller,1900年3月18日—1977年7月8日),政治家(1969)
- 京特·克洛兹(Günther Klotz,1911年3月21日—1972年4月7日),1952年—1970年任卡尔斯鲁厄市长(1970)
- 弗兰茨·古尔克(Franz Gurk,1898年2月9日—1984年7月12日),政治家(1981)
- 亚历山大·默勒(Alexander Möller,1903年4月26日—1985年10月2日),1969年—1971年任德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1981)
- 奥托·杜仑科普夫(Otto Dullenkopf),1970—1986年任卡尔斯鲁厄市长(1986)
- 汉内·兰德格拉夫(Hanne Landgraf,1914年10月14日—2005年1月19日),女政治家(1993)
- 托尼·门琴格(Toni Menzinger,1905年3月17日—),女政治家(1993)
- 安德烈·罗斯因诺特(André Rossinot),友好城市法国南希市长(1995)
- 格哈德·赛勒尔(Gerhard Seiler,1930年10月21日—),1986年—1998年任卡尔斯鲁厄市长(1998)
- 迪特尔·路德维希(1939年7月15日—),卡尔斯鲁厄地区交通公司(KVV)首席执行官
[编辑] 出生在卡尔斯鲁厄的名人
以下是出生在卡尔斯鲁厄的名人:
[编辑] 参考文献
- Hubert Doerrschuck, Herbert Meininger: Karlsruhe. Stadtgeschichte und Bilddokumentation. G. Braun, Karlsruhe 1984, ISBN 3-76508041-1
- Stadt Karlsruhe Stadtarchiv (Hrsg.): Karlsruhe. Die Stadtgeschichte. Badenia, Karlsruhe 1998, ISBN 3-7617-0353-8
- Erich Keyser: Badisches Städtebuch. Kohlhammer, Stuttgart 1959 (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 Band IV 2)
- Claudia Pohl: Kunst im Stadtraum. Skulpturenführer für Karlsruhe. Info Verlag, Karlsruhe 2006, ISBN 3-88190-399-2.
- Landesarchivdirektion Baden-Württemberg (Hrsg.): Regierungsbezirk Karlsruhe. Kohlhammer, Stuttgart 1976 (Das Land Baden-Württemberg. Amtliche Beschreibung nach Kreisen und Gemeinden., Band V), ISBN 3-17-002542-2
- Jens M. Möller: Mythos einer Sonnenstadt Gmelin, 1995 ISBN 3926253916
- Stadt Karlsruhe Amt für Stadtentwicklung: Daten und Fakten. 31. Ausgabe, Juli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