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又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轄下負責台灣官營鐵路興建與營運的部門,也是現在中華民國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
目录 |
[编辑] 台灣鐵路管理局前身
鐵道部成立於日治時代的1899年11月8日。在日本治台將近50年的期間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1908年,縱貫線全線貫通,形成台灣第一次「空間革命」。此外鐵道部還修築了淡水線、宜蘭線…等鐵路路線;亦曾進行北迴線、南迴線與中央山脈橫貫線的路線探查與規劃。
儘管殖民統治者的心態依舊難以難脫,不過鐵道部對於台灣的交通與經濟發展仍有一定貢獻。尤其歷任部長如後藤新平、長谷川謹介以及當時的鐵道部官員,皆為相當稱職的技術官僚。
[编辑] 戰後改制
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將鐵道部改制為台灣鐵路管理局,雖然在改制過程中,受到國府東北鐵路概念分工影響,部分組織工作分配與原本的鐵道部不同,但總體來說,總督府鐵道部仍然堪稱台鐵的前身﹔至今仍有許多老一輩台鐵員工甚至民眾,稱台鐵為「鐵道部」。
[编辑] 三級古蹟
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舊廳舍,日治時期即為鐵道部辦公場所。
興建完工於1915年3月的這棟仿都鐸式半木構造建築,自落成以來一直都是台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第五代台北車站完工之後,台鐵局本部的辦公廳舍才從這棟建築搬遷到台北車站五樓現址。
這座因為年久失修,略嫌破舊的鐵道部舊廳舍,除了本身擁有的日治時期鐵道記憶外,內部如大禮堂,玄關等建物尚有清代「台北火車票房」(第一代台北車站)與「機器局」留存下來的珍貴遺構。不但形成相當難得的二維歷史空間標定,知名鐵道迷吳小虹也將舊廳舍形容為「清骨日皮」的建築。
[编辑] 古蹟簡介與現況
- 該建築採寫實式的都鐸式建築:磚砌外牆,入口為弧狀圓拱門洞,衛牆配置洗石子圓柱天窗,另外,二樓屋頂與內部裝潢建構皆以檜木為主,也有中央露臺與玄關走廊。
- 鐵道部舊廳舍所在區域,清治時期稱為河溝頭,台北城尚未拆除時,城外還有一條引自淡水河的狹窄護城河。
- 1990年代初的著名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要場景即在此拍攝。
- 目前舊廳舍仍有台鐵台北工務段駐守辦公。
- 依照中正機場捷運及台北捷運松山線的興建規劃,舊廳舍區塊西北角的部分遺跡,將會進行移地重建。
- 2005年6月台北市文化局將其附近的「台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亦自2006年起開始進行整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