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
|
![]() |
|
車站編號 | ![]() ![]() ![]() ![]() |
營運系統 | ![]() ![]() ![]() |
所屬路線 | ![]() ![]() |
位置 | 臺北市中正區 |
站體型式 | 地下交會車站 |
設站日期 | ![]() ![]() ![]() |
台灣鐵路管理局車站資訊 | |
---|---|
車站等級 | 特等 |
國音電碼 | ㄊㄞ |
營業里程 基隆起 |
28.4(公里) |
台北車站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台灣高速鐵路、台北捷運藍線(南港線)與紅線(淡水線)的鐵路車站。過去曾為台灣鐵路管理局淡水線(現已廢止;捷運淡水線前身)的端點站。桃園機場捷運(興建中)未來亦將以本站為端點站,連接市區與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目录 |
[编辑] 車站構造
車站主體為地上六層、地下四層建築;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地下一樓為穿堂層,北側與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連通;南側與誠品捷運商場、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台鐵月台層位於地下二樓,共有四個島式月台,九線軌道;其中的二個月台,四線軌道已轉移給高鐵使用(過去曾評估於第五股道的通過線加建月台,但該方案最終未被採納)。
捷運藍線、紅線的二個島式月台分別位於地下第三層與第四層(兩月台層間並無重疊);地下第二層則為進、出站與兩路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第一層與誠品捷運商場連通,並有8個出入口。出口6原本與壽德大樓地下商場連通,但商場改為健身中心後即不再連通,現在另外與台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
機場捷運車站預定興建於車站西側停車場以西空地,月台將位於地下第三層(計畫中,初步決定設置二個島式月台),並預定設置電動步道,連通車站主體建築地下第一層(穿堂層)。未來計畫與興建中的捷運綠線(松山線)北門站間,也計畫可以經由地下街相互連通(但步行距離略長)。
- 臺鐵、高鐵
1 2 |
1A 1B |
![]() |
■台灣高速鐵路(下行) | 往 桃園、台中、左營 方向 |
3 4 |
2A 2B |
![]() |
■台灣高速鐵路(上行) | 往 南港 方向 |
5 | (通過) | ![]() |
■通過線 | |
6 7 |
3A 3B |
![]() |
■西部幹線(下行) | 往 新竹、台中、嘉義、高雄、屏東 方向 |
![]() |
■東部幹線(直通上行) | 往 樹林 方向 | ||
8 9 |
4A 4B |
![]() |
■西部幹線(上行) | 往 松山、汐止、七堵、基隆 方向 |
![]() |
■東部幹線(直通/跨線下行) | 往 宜蘭、花蓮、臺東、高雄(經南迴) 方向 |
- 捷運
1 | ![]() |
■紅線(上行) ■綠線(直通上行) |
往 淡水 方向 | |
![]() |
■橘線(直通上行) | 往 北投 方向 | ||
2 | ![]() |
■紅線(下行) | 往 中正紀念堂、象山 方向 | |
![]() |
■綠線(直通下行) | 往 新店 方向 | ||
![]() |
■橘線(直通下行) | 往 南勢角 方向 | ||
3 | ![]() |
■藍線(上行) | 往 昆陽、南港、南港展覽館 方向 | |
4 | ![]() |
■藍線(下行) | 往 亞東醫院、永寧、頂埔 方向 |
[编辑] 車站樓層
[编辑] 臺鐵、高鐵車站樓層
3F~6F 地上三~六樓 |
辦公區 | 臺灣鐵路管理局、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 |
2F 地上二樓 |
商店區 | 微風台北車站(重新裝潢中) |
1F 地上一樓 |
大廳層 | 出入口、台鐵.高鐵售票處/自動售票機 詢問處、旅遊服務中心、值班站長室、鐵路警察局台北分駐所 台鐵行包中心(結構體獨立於車站結構之外) |
B1 地下一樓 |
穿堂層 | 高鐵售票處、台鐵.高鐵自動售票機、洗手間(※) 台鐵剪票口/驗票閘門、高鐵驗票閘門、台鐵.高鐵等候區 服務台、地下停車場、國軍運輸軍官辦公室 (與捷運車站地下一樓連通) |
B2 地下二樓 |
高鐵月台層 | 第1月台:往左營方向 第2月台:往左營方向 |
臺鐵月台層 | 第3月台:往高雄方向 第4月台:往基隆/花蓮方向 |
|
B3 地下三樓 |
穿堂層 | 售票處 (與捷運車站地下三樓紅線穿堂層連通) |
※:地下一樓共有十一個洗手間,其中三個由一樓出入,四個在付費區內;付費區內其中兩個洗手間位於高鐵範圍內,另外兩個位於臺鐵範圍內(目前正在改建中)。
[编辑] 臺鐵、高鐵車站出口
臺鐵、高鐵車站主體建築每面各有三個出入口,其中東二門與西二門作為進出辦公區用,不對外開放。以下為相對位置圖:
(西A區) | 北三門 | 北二門 | 北一門 | (東A區) |
西一門 | 車站大廳 | 東一門 | ||
西二門 | 東二門 | |||
西三門 | 東三門 | |||
(西B區) | 南三門 | 南二門 | 南一門 | (東B區) |
[编辑] 捷運車站樓層
1F 地上一樓 |
出入口 | 出入口 |
B1 地下一樓 |
地下街 | 地下街、洗手間 (與臺鐵、高鐵車站地下一樓連通) |
B2 地下二樓 |
大廳層 | 詢問處、洗手間(付費區內) |
B3 地下三樓 |
藍線月台層 | 3號月台:往昆陽方向 4號月台:往永寧、亞東醫院方向 |
紅線穿堂層 | 失物招領處、詢問處、藝廊、洗手間(付費區內、外均有) 台鐵.高鐵轉乘區(與台鐵、高鐵車站地下三樓連通) |
|
B4 地下四樓 |
紅線月台層 | 1號月台:往淡水、北投方向 2號月台:往新店/南勢角方向 |
B5 地下五樓 |
辦公區 | 高運量行控中心(結構體獨立於車站結構之外) |
[编辑] 捷運車站出口
- 出口1:台鐵北一門
- 出口2:市民大道
- 出口3:天成飯店
- 出口4:台鐵台北站
- 出口5:站前廣場
- 出口6:台北凱撒大飯店
- 出口7:中山北路
- 出口8:公園路
註:過去站前地下街部分啟用時,曾將站前地下街出口5編號為本站出口9。
[编辑] 利用狀況
車站地址為北平西路3號,主體建築位於北平西路(車站段已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週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車站南側的廣場,俗稱「站前廣場」。由於廣場用地的官方編號為「交七」,因此又稱為「交七廣場」。
台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翻牌式)設於車站主體建築一樓中央挑高大廳;二樓原為百貨商場,因承租商積欠租金而強制結束營業,目前已重新與經營微風廣場的三僑實業簽約,預定於2007年6月重新開幕;三樓以上則由臺鐵總局與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高鐵月台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臺鐵所使用的四個月台中,南側的第一、第二月台已依政府與台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移轉給高鐵使用。第三、第四月台仍由臺鐵使用,前者為縱貫線下行(南向)月台,後者為上行(北向)月台;臺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
捷運車站代碼為R13/BL7,地址為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49號。紅線與藍線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由於紅、藍線月台層間並未重疊,因此必須經由地下第二層的穿堂層前往轉乘另一路線;紅線車站北端,地下第三層的穿堂層亦設有台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方便相互轉乘;未來機場捷運(車站代碼為A1)與捷運紅、藍線間的轉乘,則預定以站外轉乘方式處理。高運量捷運路線行車控制中心位於地下第五層,車站主體建築隔著市民大道的東北側。
由於南港線(藍線;與板橋線合稱「板南線」,目前唯一東西向捷運路線)、淡水線(紅線,目前可與中和線╱新店線直通)交會,轉乘的乘客眾多,加上其他轉乘臺鐵、國道客運或市區公車者、聚集於附近眾多補習班的學生,以及站前商圈假日的人潮,使得捷運車站在平日尖峰時段與例假日部分時段感覺較為擁擠,因此已裝設半高式月台門,以確保乘客安全。本站不但是目前台北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旅運量最大的捷運車站。
車站周圍的道路有多達三、四十條市區聯營公車路線行經並設站,可以搭乘前往臺北縣、市大部分地區。多間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原本也都在車站西側區域及北側的承德路上,設立路線端點站,目前已經集體遷至市民大道、重慶北路與延平北路間的國道客運總站(國光客運臺北東站、西站除外);未來則計畫於車站主體建築西北側,承德路與市民大道間的「交九」用地興建大型客運轉運站。
此外,目前臺北市政府亦有「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計畫將臺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週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併進行整體規劃。
[编辑] 車站週邊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中央健康保險局(台北分局)
- 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
- 新光三越百貨(台北站前店)
- 國父史蹟紀念館
- 南陽街補習班集中區
- 臺北捷運綠線(松山線)北門站(計畫中)
- 國道客運臺北總站
- 國光客運臺北西站、東站
[编辑] 地下商場
[编辑] 公車站牌
車站附近公車路線繁雜,大部分公車站牌以臺北車站為名。以下是臺北車站週邊的公車路線列表:
- 臺北車站(忠孝)
- 臺北車站(忠孝)一
- 臺北車站(忠孝)二
- 臺北車站(公園)
- (南向)5
(北向)37
- (南向)5
- 臺北車站(東三門/東側門)
- (南向)2、40、287、615
- 臺北車站(承德)
- 臺北車站(青島)
- (東向)信義幹線、2、5、37、222、295、604、648、藍1、烏來—台北車站(新店客運)、坪林—台北車站(新店客運)
- (西向)5
- 臺北車站(重慶)
- (南向)重慶幹線、3、252、513、605、670
- 臺北車站(開封)
- (西向)18、251、236
- 臺北車站(鄭州)
- (東向)2、14、39、218、218直達車、220、260、260區間車、274、299區間車、310、615、641、669
(西向)669
- (東向)2、14、39、218、218直達車、220、260、260區間車、274、299區間車、310、615、641、669
- 後車站
- 行政院
- (中山北路;南向)中山幹線、2、5、14、39、218、218直達車、220、221、227、227區間車、247、260、260區間車、261、274、299區間車、307、310、539、604、615、652、659
- (中山北路;北向)中山幹線、5、202、202區間車、227、227區間車、247、261、287、297、605快速公車、652
- (鎮江街;南向)49、246、307、527、604
- 台北郵局
- 延平鄭州路口
- 臺北地下街(北門)
- (南向)9、12、250、302、304重慶線、304承德線、304區間車、622、622區間車、660、667
- (北向)12、42、218、250、255、260、302、304重慶線、304承德線、304區間車、615、622、622區間車、639、641、660、667、704
- 國道客運臺北總站(北平西路)
- (西向)42、255、601、639
[编辑] 歷史
[编辑] 臺鐵台北車站
[编辑] 第一代車站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位於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紅磚色新大樓的位置,當時稱為「臺北火車碼頭」或是「臺北火車站」,「臺北火車票房」則是指售票處),於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亞洲只有印度鐵路及泰國Hua Lampong車站為類似建築;至於一般所指稱的磚造洋樓建築,其實是車站附近的德商「公泰洋行」)。日本統治台灣後,第一代車站持續使用至1901年8月25日[1],同年10月房舍租給「汽車會社」作為工廠使用;1908年拆除,但保存屋頂的鋼製屋架。鋼製屋架的24組鋼梁鉚接組中,有11組於1909年成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工場油漆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另外13組也成為客車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1939年,台北工場遷至松山後,油漆工場與客車工場皆改作為辦公室;戰後,原油漆工場於1950年拆除,原客車工場則改作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禮堂(闢建市民大道時拆除4組鋼梁鉚接組),禮堂剩餘部分已被列為古蹟[2],正在進行修復工作[3]。
第一代車站於1908年拆除後,大稻埕停車場於同年遷至此地。該站原先於1902年2月1日在此地西南方的淡水河邊設站,專營貨運;同年6月1日兼辦客運;1903年成為淡水線鐵路發車站。1908年遷至第一代車站舊址,並且原地新建日式木造車站;1916年8月17日改為貨運站,客運由同日啟用的北門驛接辦;1937年12月1日樺山貨物驛落成後,大稻埕停車場廢止。
[编辑] 第二代車站
為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與考量日本人需求,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今 忠孝西路一段)附近,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隨後並於1908年,在第二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現址為新光摩天大樓)。
原本臺北車站也兼辦貨運,但在樺山貨物驛(戰後改名為華山貨運站,已廢止)於1937年12月1日落成後,貨運又隨之停辦。1923年3月6日,另外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台灣人進出車站。
[编辑] 第三代車站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原地改建為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三代車站,1941年落成,當時改稱「台北驛」),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兩座月台。由於位處市中心,過去公路局長途客運(現在的國光客運)的臺北總站即位於前站兩側(台北西站經過整修與增建後,目前仍由國光客運使用中;台北東站現已不存,原址位於現在的站前廣場一帶),加上行經車站附近道路並設站的市區公車、短程客運路線越來越多,大臺北地區最大交通轉運站的地位因此逐漸確立;車站建築也成為臺北市的交通地標,以及許多北上旅遊、工作或求學的中南部民眾對於臺北的重要印象。
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3月1日開始拆除。
[编辑] 第四代車站
鐵路地下化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已先行拆除,因此台鐵曾於第四代車站啟用前,在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使用(現已拆除)。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台鐵辦公室與各地CTC總機室(合併後改名行控中心)也先後搬入。
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同樣具有特別建築外貌的臺北後車站,則於1989年9月23日突然被火燒燬。後車站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現在設有後車站紀念廣場(2001年9月落成)。該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以及台鐵提供的淡水線單節柴油客車。
[编辑] 台北捷運台北車站
第四代臺北車站興建時,即已預先建造捷運淡水線車站的穿堂與月台。最初只通車至中山站的淡水線於1997年12月25日延伸營運至台北車站;南港線的車站則於1999年12月24日隨著南港線「市政府-西門」段以及板橋線「西門-龍山寺」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侵襲,為大臺北地區帶來超大雨量。由於防洪設施出現缺口,導致包括台北車站在內的數個南港線車站嚴重淹水;台北車站的淡水線月台部分與高運量行車控制中心也受到波及,導致接下來的數個月,高運量系統各路線地下段必須手動並分段恢復營運(南港線列車自同年10月27日起恢復停靠台北車站,但淡水線列車仍維持過站不停,直到同年11月29日才恢復停靠)。
[编辑] 台灣高鐵台北站
過去鐵路地下化「萬板專案」中,作為臨時線路興建的臺北-萬華段南隧道,早已預定未來將移交高鐵使用。不過由於現在的地下化臺北車站原本規劃為專供臺鐵使用,相關單位一度認為有必要在原有的臺鐵車站之外,單獨新建高鐵車站,因此並未針對臺北車站及週邊的規劃進行修正。但重新評估設站計畫後,卻發現難以另行興建車站(南隧道直接連結地下化臺北車站股道;附近又欠缺足夠的地下空間)。造成日後臺鐵必須交付臺北車站四個月台當中,南側的兩個月台,以及相應的四線股道給高鐵使用;松山-臺北段南隧道也必須連帶交付(關於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詳情,請參見臺鐵立體化條目)。
台鐵認為自身運量極大,兩個月台不足以應付需求,所以只願意交付一個月台與兩線股道。但許多專家評估後認為:高鐵需要兩個月台才能正常營運。確定政府必須遵守其與台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後,為了降低交付月台與股道可能造成的衝擊,臺鐵先行縮減月台使用,改為現今的運用模式;此外也減少列車班次。後來受到台鐵員工抗爭影響,又暫時恢復為使用四個月台:南下列車由第二月台到發,北上列車由第三月台到發,第一、四月台則作為臨時月台。2004年4月5日,台鐵正式將兩個月台與四線股道永久轉交給高鐵使用。
由於高鐵台北站-板橋站段是由交通部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今 鐵路改建工程局)負責施作,高鐵仍需就原有設施進行改建,但大規模改建可能會影響到同區間臺鐵隧道的正常營運,高鐵車站因此延後啟用(不過已先行提供售票服務)。2007年2月1日,交通部核發高鐵台北站-板橋站段營運許可。北上列車自2月14日起延伸行駛至台北站,供乘客下車,但不開放乘車;3月2日之後才開放乘客於台北站上車。
[编辑] 機場捷運台北車站
政府於2003年決定將機場捷運收回自建,端點站預定設置地點也從原本的西門站變更為台北車站。主導機場捷運相關事務的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原本計畫以高架方式興建台北車站—三重站段,並於台鐵車站主體建築北側與市民大道之間的空間,興建地上四層,直接與主體建築連通的高架車站;但台北市政府認為高架軌道可能破壞景觀,且有安全上的顧慮,因而提出異議。
雙方經多次協調後,最終達成協議:台北車站—三重站段改以地下方式興建(台北市政府自行負擔改採地下化所增加的工程經費),並由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該段的設計、施工與台北市轄段土地開發。機場捷運台北車站的預定興建位置,也變更為承德路、北平西路、延平北路與市民大道(鄭州路)所包圍區域內的C1和D1用地(D1曾為國道客運台北總站的臨時機車停車場)。未來除了地下的機場捷運車站外,地上亦將興建超高層雙塔大樓—台北雙子星,兩棟主體建築分別位於D1與C1,高度約為地上七十六層與五十六層,地下皆為四層,中間以空中平台相互連通。建築外觀由日本建築師槙文彥設計,最快將於2011年完工。[4]
[编辑] 鄰近車站
上行車站 | 台灣高速鐵路 | 下行車站 | ||
---|---|---|---|---|
(南港車站) | 台灣高速鐵路 |
|
板橋車站 | |
台灣鐵路管理局 | ||||
松山車站 | 縱貫線 |
|
萬華車站 | |
臺北捷運 | ||||
中山車站 | 紅線 (淡水線) |
|
台大醫院車站 | |
善導寺車站 | 藍線 (南港線) |
|
西門車站 | |
桃園機場捷運 | ||||
終點站 | 台北捷運紫線 (興建中) |
|
(三重車站) |
[编辑] 注釋
- ↑ 不過,由行政院文建會所出版的《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台北站」章節內的變遷簡史中,則將1895年-1899年間原地改建後的第一代車站,視為第二代車站(P.71)。同一章節內的台北驛大事紀:「1895年-1899年(明治32年),第二代台北車站由第一代建築整建(木造柿板山皮…343坪)」(P.96)。
- ↑ 鐵道部台北工場通過審查 北市新增三古蹟(台灣鐵道網)
- ↑ 松山線北門站臺北工場古蹟挪移工程(台北市捷運工程局)
- ↑ 新聞區(準建築人手札 Forgemind.Net)
[编辑] 參考資料
- 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台灣寫真帖》,台灣總督府,1908
- 壽俊仁,《台灣鐵路百週年紀念》,台灣鐵路管理局,1987
- 劉舜仁,《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 台鐵運務處,《各站沿革》,台灣鐵路管理局,1998
- 洪致文,《台灣鐵道印象》,南天出版社,1998
- 吳小虹,《重回清代台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博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