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儒家 |
---|
儒家思想 |
纲 常 伦 理 |
儒家人物 |
孔子 孟子 荀子 |
儒家经典 |
《四书》《五经》《十三经》 |
历史发展 |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
相关事项 |
诸子百家 孔庙 孔子弟子 |
主题:中國文化 |
朱熹(1130年─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沧州病叟、云谷老人,中國南宋理学家,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實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在中国,许多人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一生清白,貧困時多,雖餐食常有不繼,然非分一文不取。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学》、《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儒家的思想經其整理註釋才普遍為人所瞭解。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目录 |
[编辑] 生平
朱熹系茶院府君九世孙。原籍中國江西婺源县,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诞生于福建尤溪郑氏草堂。十八岁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王佑榜进士,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以后四十八年中,先后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讲官四十天,官至直宝文阁待制,封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兼秘阁修撰等职。庆元六年庚申(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寿七十一岁。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明朝通称先儒朱子,崇祯十五年因诏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汉唐诸儒之前,特称大贤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生三子:塾、野、在;女五人。
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使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朱熹把《大學》重新整理,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將《論語》跟《孟子》,以及《禮記》一書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後來《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傳統儒家的《五經》。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
不過,即使朱熹在學術上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野史裡他也有一些令人非議的事蹟。例如洪迈《夷堅志》中描述,他在任提舉浙東刑獄的時候,與當時的台州知州,也是著名學者唐仲友起了糾紛,雙方並且上奏朝廷互控。朱熹後來得知唐仲友相當欣賞當時江南一帶著名的營妓嚴蕊後,就把嚴蕊抓起來,試圖屈打成招,羅織對唐仲友不利的口供,不料嚴蕊寧死不屈,朱熹莫可奈何。這件事因為鬧得很大,使得後來朱熹和唐仲友雙雙去職。更有野史《二刻拍案驚奇》認為朱熹是為了爭奪嚴蕊不成才扯出這些風波的,這是反理學的表現。而根据今天学者束景南教授則認為唐仲友确乎有贪污罪行,《夷堅志》中的情节很多是虚构的,但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嚴蕊之事純屬虛構。
朱熹所撰的史學著作不多,朱熹及其門人趙師淵編著《資治通鑑綱目》,共59卷。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但是他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
[编辑] 朱学的影响
他为官仅有10余年,从事教学约40年。一生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侂胄排斥,以為“朱熹迂闊,不識時務,不宜再用”,其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胡道静先生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相当肯定的。他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并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李约瑟文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近思錄》,是他與呂祖謙共同整理的宋明理學家著作之摘要,作為一本儒學入門書,歷代學子必讀。
[编辑] 主要著作
朱熹是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体系,朱熹著述共有七八十种之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中最著名有:
- 《近思錄》
- 《四書章句集註》
- 《诗集注》
- 《通鉴纲目》
- 《朱子语类》
- 《宋名臣言行录》
- 《楚辞集注》
后人集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编辑] 朱熹后人
朱熹后人广布全国。
- 九世孙 朱梴,字孟龄,世居福建建安县之紫霞洲。子孙世袭,以奉朱子祀事。
- 十世孙 朱燉,字孔晖
- 十一世孙 朱茔,字元厚、朱墅(在婺源)
- 十二世孙 朱鎏、朱镐(在婺源)
- 十二世孙 朱红,于明景泰二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瓦子街来至粤北韶郡浈江上游,为始兴总铺朱氏立基之祖。
- 十三世孙 朱法,字兆祖、朱德洪(在婺源)
- 十三世孙 朱法德,于明景泰二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瓦子街来至粤北韶郡浈江上游,为曲江(现仁化)陵岗朱氏立基之祖。
- 十四世孙 朱楗,字士启、朱邦相(在婺源)
- 十五世孙 朱莹,字惟玉、朱煜(在婺源)
- 十六世孙 朱之俊,字乔之、朱坤(在婺源)
- 廿六世孫 朱高正
- 廿七世孫 朱耀松(在香港大埔鳳園)
- 廿八世孫 朱偉棠(在溫哥華)、朱偉文(在香港大埔鳳園)、朱偉明(在香港大埔鳳園)
- 廿九世孫 朱庫德(在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