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荔枝 | ||||||||||||||||
---|---|---|---|---|---|---|---|---|---|---|---|---|---|---|---|---|
![]() 荔枝剝皮前後,和中間果實的樣子 |
||||||||||||||||
分类 | ||||||||||||||||
|
||||||||||||||||
学名 | ||||||||||||||||
Litchi chinensis |
荔枝(學名 Litchi chinensis)是中國南部出產的一種亞熱帶果樹。荔枝是華南的重要水果農作物,每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噸。
目录 |
[编辑] 植物学特征
树可高达16米,树叶互生,复叶,12到15厘米长。小叶细长,上表面绿色有光泽,顶端成尖角突出。圆锥花序,长有细毛。花小呈绿色。果子是像葡萄一樣一串一串掛在樹上,一般是一寸左右的圓球形狀,外邊是薄薄的紅色硬殼,裡面包著白嫩透明的果肉,中心是深棕色的核。
[编辑] 歷史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録》有 "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又《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民物誌》,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种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
在今日的中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雲南及台灣都有種植荔枝,大約是從北緯18度至北緯28度都有。中國以外很多國家亦有種植,近者東南亞大部份國家如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產,引入荔枝栽种的国家有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加利福尼亞、澳洲的昆士蘭、印度、南非、马达加斯加、以色列和墨西哥等。
[编辑] 保存
未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荔枝的保鮮相對較為困難。傳聞唐代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從嶺南(亦有說是四川)把荔枝送到長安,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以快騎驛送。現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選易於保存的品種,以低温高濕(攝氏二至四度,濕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氣調,降低氧氣比例以減慢氧化;或配合藥物來殺菌防腐。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月開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當造的時節。產地附近的城市經常可以買到剛剛摘下來的新鲜荔枝。至於離產地較遠的地方,便只可以買到冰凍過的。荔枝罐頭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殼去核,泡在淡糖水裡。味道和新鮮度差的很遠,經常用來作冷飲或甜點。
[编辑] 種類
荔枝有多個品種,當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種,亦是鲜食之選;掛綠更是珍貴難求的品種。“羅崗桂味”,“筆村糯米糍”及“增城挂綠”有“荔枝三傑”之稱。
- 掛綠:因外殼四分微綠六分紅,每個都有一圈綠線而名。據《廣東新語》说,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當中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据闻乾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只存一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城街挂绿园,称「西园挂绿」。西园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1年便有一颗西园挂绿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最贵水果」的世界纪录。
- 桂味:特點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淺紅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發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種叫「鴨頭綠」,有墨綠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種。
- 糯米糍:特點是肉厚,多汁,濃甜如蜜。果皮鮮紅,皮薄,皮上裂片無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無核的。
其他常見的主要荔枝品種還有:
- 三月紅:是最早熟的品種,每年5月左右就會上市。
- 妃子笑:較早熟的品種,皮淡紅。傳說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 懷枝:傳聞古時有尚書路過嶺南,把鄉親送的荔枝入懷中,故名。
- 黑葉:中熟品種,果實大、果核大、果皮暗紅心形。
- 白糖罂
- 白臘
- 玉荷包:結果碩大,肉厚核小。
[编辑] 營養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達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可達70毫克,此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等成分。
不過荔枝火氣很大,有些人吃多了會爛嘴巴或流鼻血。廣東人有一句話,「一把荔枝三把火」。本身火氣大的人吃了十來個就會有反應。民間流行的解決方法是喝適量的淡鹽水或蜜糖水。
[编辑] 文學上的荔枝
荔枝常見於文學作品之中。
- 晚唐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三絕》詩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是唐明皇為搏楊貴妃紅顏一笑,不惜勞師動眾,千里送荔枝的事。
-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 蘇東坡在宋哲宗紹聖年間被貶嶺南,在紹聖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以後多次在他詩詞內提到荔枝,當中以「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為著名,亦足見他對荔枝的喜愛。
- 宋·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 明·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 明·文征明《新荔篇》: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编辑] 參看
- 增城政府信息網
- 荔枝網
-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