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简体-繁體)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性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
目录 |
[编辑] “中国”一词的演变
“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居於“天下”(古人对世界的称谓)中心的中原地帶;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國”一詞始成爲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编辑] “国”
“国”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所居住的筑城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更远统治的地方称“野”;“国”对天子可指京畿,如:“国人暴动”。当然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国”。如:(卫)懿公好养鹤,鹤有禄位,狄人入侵,“国人不出战”,招致灭国。[來源請求])因此,就是要加“中”来修饰“国”才能明确地表示“京畿”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不断扩大,至春秋“国野”已逐渐不分,原先称“野”的地方也能称“国”了,“国”指代的范围就这样逐渐扩大。随着兼并更加剧烈,进而秦统一各国,“国”的概念开始趋向于“地方”、“地带”,如“北国”、“南国”、“水乡泽国”、“雪国”。
“国”也被用来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国(有利于国)不必法古。”(《商君书》),这种用法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国家”一词。
[编辑] “中国”
“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丨”部,上下相通的意思,很顯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標準點,任何人都是以自己為立足點,然後分出上下與四方;古代中国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见,“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當中國強大時,中國因無挑戰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國一詞,作為地域概念,並不明顯,反而隱晦。
然而,當中國衰弱時,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戰侵擾之時,因為涉及到內外之分,中外之別,中國一詞,反而凸顯出來,疆界也隨著顯露出來,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現出來。
自戰國時期以来约两千年间,“中國”(等于“中土”、“中原”)在地理上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于“中國”(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术的水準远较“四夷”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儀之邦;戰國策(趙二)將“中國”的實際內容說得極為詳盡:「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孔子明春秋大義,「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 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不断融合,“中國”一詞逐渐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以來,在國際上的主流認知中,“中國”逐渐等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尽管中華民國政府继续存在并有效管轄台湾岛、澎湖和福建的金門、連江等地區,其中連江县又称为马祖地区。
[编辑] 中国的其它称呼
中华、华夏、神州、赤县、(诸)华、(诸)夏、中夏、區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來源請求]
[编辑] 外语中的“中国”
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語或者德語)、Chine(法語)、Kina(瑞典语)、Cina(讀作chi'na,馬來语)、Sina(現代拉丁语)或其變體。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秦”、“契丹”、“丝”、“赤那”等,以往也被称为“茶”和“昌南”,但这两种说法已经被否定。[來源請求]
有历史学家考证后认为,China、Chine、Kina、Sina等词汇来自“秦”的音译。这里的秦不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东周时期的秦国。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秦人通过当时的玉石之路来与西方人进行贸易往来。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这是源于“契丹”一名;由于辽朝和西辽自9世纪至13世纪长期是中亚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辽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仍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itai”;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Khatay”。
另有看法认为China等名称是来源于“契丹”这个名字,因为宋朝时的欧洲与中国的贸易都是通过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转手,欧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经营的货物的来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词的出现远早于宋朝,拉丁语词汇“Cathay”则来自奥斯曼土耳其语的“Kathay”一词。
据说,中国在古印度语梵文是cina、chinas,在希腊语是Sinai、Serica,在古拉丁语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臘羅馬人的“cina”等词究竟何指,目前没有定论。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学者认为“cina”是指西周的秦国,(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而不是特指中国。
古代中国在中亚另有一别名“桃花石”Tabgach,据研究,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的鲜卑拓拔部的名字。
还有觀點認為英文中的“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但事实是,China首先指代的是一个东方国家,用china来指代瓷器则是晚近的用法。
“China”一詞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泛指中国地区,不一定特指中国大陆、台灣、香港或澳門,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还不包括西藏。國際廠商和品牌一般使用在列表前标示“国家和地区”等方法来彈性解決这个问题。
在日语中,原来很少称中国为“中国”而直呼各朝代名。從10世紀開始,日本本州西部山阳、山阴地区也叫做“中国地方”,當時日本分為“近國”、“中國”和“遠國”。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借用佛教经典中的称呼“支那(Sina)”来指称中国。这种称呼逐渐带有贬义。二战结束后,日本外务省自颁布通知书禁止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支那海」等在现在的日本已经演变称日文名词,改用片假名拼写。不過因為同樣使用漢字,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中國”或“中華”這些稱呼是在刻意讚美。
此外,自古有些文化優秀的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在印度,Madhya-deśa音譯是末睇提捨,意译即中国,原本是指位於恆河中游的地帶,古稱為拘羅國土,此地即是婆羅門文明之中心地,婆羅門教於此地區建立其堅固之基礎,又稱為婆羅門國、雅利安邦。及至佛陀時代,中國則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薩羅為中心的區域,佛陀即以此一地區為行化重心,當時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為了有別於婆羅門教之“舊中國”,故也稱其為“新中國”。另據賢愚經卷七記載,“中國”又指羅悅祇、舍衛、王舍城等地,其數眾多,不能具說。故在佛教與佛典中的“中國”,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國家與區域。於是而有中國難生,如來難遇等等的說法。
[编辑] 名稱意義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即通常所指的天下)是天圆地方的,中华民族则是位于该世界中心地区的民族群体,其所在地称为中原;中原以外的地区是“化外之地”,居住在化外之地的周边民族是“蛮族”,并有“东夷”(泛指日本、朝鲜、琉球)、“南蛮”(泛指山越、百越族人所在地,包括现代中国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地区和越南、缅甸等)、“西戎”(泛指现代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四川羌族聚居地)、“北狄”(泛指位于蒙古大漠、内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的犬戎、中山、东胡、乌丸、夫余、靺鞨、匈奴、回纥、契丹、突厥、蒙古、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之称谓;这种本民族中心主义被称为中华思想。古代中国认为天子位于世界(天下)的中心,外为诸侯、庶民,然后便是“朝贡国”,即“蛮族”或“化外人”,必须向天子朝贡;并对外族有贬低之称谓(例如倭指日本、韃虏和鞑子指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满族等)。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君王统治制度,促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并对20世纪新的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编辑] 世界观
中国人自唐朝以来,便一直认为这个宇宙是天圆而地方的,整个地是平坦的,空中物体围绕大地,中国位于正中,因而得名;而化外之地则是蛮夷的居住地,必须朝贡于天子诸侯[來源請求]。当然,因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实证,这种中国式世界观念自然就被打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