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註1)同性戀性取向的成員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性欲或愛慕。同性戀性取向者對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會中與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產生感情。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謂同性戀者。同性戀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性行爲,即同性成員間發生的性行爲,而不管參與者的性取向如何。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同性戀作爲一種現代概念,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係與現代的“同性戀”可能有區別。
(*註1)以"具有"而不是"是",因為有人主要是以異性相戀為主,但是與同性發生感情也願意、接受並且持續下去;所以以"具有"來表示概括有與同性發生過感情,而不是只單針對確定以及完全只愛或只和同性發生過感情的人。所以加上註解避免因為太過狹隘指定。
目录 |
[编辑] 字源學
“同性戀”一詞是現代概念。据目前所知,這個單詞最早出現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頒佈新憲法,規定從事男性同性性行爲的行爲者判處一年到四年的監禁。Karl Maria Kertbeny撰文抨擊並抵制該法令,並首次創出單詞“homosexuality”,已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雞姦者(pederast)”一詞。Kertbeny认为许多同性恋比普通的男人更有男子气概,并且他们比那些由于性欲过剩而犯下诸如强奸、伤害罪行的异性恋更优秀。Kertbeny希望他的新词和对这个词的解释能对废除德意志帝國新宪法第175条有所帮助。但该法条仍于1871年通过并施行,60年后,成为纳粹政府屠杀同性恋的法源。
不过,德国精神病学家,《性精神病态》(Psychopathia Sexualis)一书的作者,理乍得·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其他的医生接受了这个词,将它作为使用在病理学诊断方法中。
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來源於希臘語前綴“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詞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戀的詞彙,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現在已經基本不再使用。
隨著心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homosexual開始成爲對医学临床研究中被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疾病的稱呼。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4年将homosexual从精神疾病列表里删除之前,homosexual一词一直被同性戀者认为是一个带有污蔑性质的词汇。因此,西方同性恋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间的性行为。
所謂的恐同症(Homophobia)也就是對同性戀抱持偏見,厭惡同性戀的的一種心理。1972年George Weinberg於《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書中定義恐同症為「畏懼跟同性戀沾上關係」。恐同症並不是僅發生於異性戀身上,也會出現在同性戀者,如美國的政治人物麥卡錫及胡佛,為掩飾自己的性傾向,反而對同性戀進行大規模肅清。1990年5月17日,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法國學者Louis-Georges Tin遂發起每年5月17日為國際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
後來,gay這個隱諱語開始流行起來,並受到同性戀者的認同,成爲稱呼同性戀的一個更得体的一个称呼。英文單字gay,本意指“感觉快乐的”,“使人高兴的”。19世纪,妓女开始被戏称为gay women, 与此同时人们把那些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称为gay。20世纪初,美国的部分同性恋开始使用gay这个词作为自己自身的标签,以区别于在病理和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homosexual。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个媒体在报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为回应,gay这个词汇开始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直到1989年,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才最终接受gay这个词用以指称同性恋。
現在,通常使用gay來指稱男性的同性戀者,而使用lesbian來稱呼女性的同性戀者。後者來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莱斯博斯岛)。這個小島位于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奥利亚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博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在这些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但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从那时起,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其他一些稱呼同性戀的詞語,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貶損意義的稱呼同性戀者的代稱。現在所興起的稱呼性少數社區的單詞queer本來也是具有貶損意味的詞語,但是隨著性少數社區内部的使用,這個單詞開始受到性少數社區的認同,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稱呼。
[编辑] 中文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同性戀”這個稱呼,而是使用更爲隱諱的表達,如下:
其他尚有「男風」(亦可寫做「南風」)、“走旱路”等詞婉指同性恋现象。
另因李安之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後,「斷背」一詞亦成為同性戀之別稱。
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但是在正式場合下,這個詞語的原意不變)。此外還有粵語吸收的英文單詞gay後的稱謂「基」,用來指代同性戀。但是這個詞語通常具有貶損意味。這種帶有貶損意義的單詞還有例如「玻璃」等。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把男同性戀者稱做「飄飄」。
隨著網路和同性戀酒吧的出現,更多的中文詞彙在同性戀社區内部出現。這些詞彙通常是非同性戀社區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灣,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於BBS這種網路系統上。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質傾向於陽剛,或外貌喜歡作男性化/中性化裝扮者(「T」來自英文的Tomboy);「婆」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志(又稱為P)。台灣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當於西方的Butch/Femme。「婆」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T而來,指「T的老婆」。但近年來,婆的主體性已經逐漸浮現,用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Uncle指年長的T;這個詞起源於60年代,是女同志用來對長輩的尊稱。在中文裡則稱「哥」,例如「張哥」、「金哥」。至於「拉子」、「拉拉」或「蕾絲邊」指女同性戀者(由Lesbian諧音而來),最早出現在台灣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說《鱷魚手記》裡,於1990年代開始流行於台灣。
男同志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詞與用語,例如台灣同志文化術語裡較普遍的用語是「C貨」,係由英語「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來,指氣質陰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剛芭比)指外貌非常陽剛,身型健壯,但隱約有陰柔特質或動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於女同性戀者的「T」與「P」,台灣男同戀者一般也分為「哥」(普通亦可稱『葛格』)、「弟」(亦可稱『底迪』)兩種角色。但兩者主要的差別並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護及依賴兩種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區分是不明顯且無確實定義的,主要是排陰柔氣質的男性,最主要是台灣還是保守的社會,故男同志依舊受到父權主義的影響。哥跟弟的名詞充滿陽具閹割情節,安慰大於實際,主要是對異性戀的哥們或拜把兄弟情節氛圍的一種膜拜與憧憬。
[编辑] 同性戀者有多少?
目前並沒有實際的同性戀人口統計,只有研究報告或抽樣的調查供作參考。同性戀所占的人口比例根據不同的估計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且,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依德的說法, 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有同性愛的傾向, 所以, 同性戀所占的真正人口比例, 到目前為止並無真正答案, 有些鼓吹異性戀的份子認為該比例約是從1%到40%, 但這明顯低估了同性戀的真正人口比例。除此之外, 在不同的調查中,由於“同性戀”的定義不同,所得的結果也會差別很大。但是很多調查都同意下面的看法:
- 具有多次同性戀經歷的人少於只有一次同性戀經驗的人;
- 把自己完全定義為同性戀的人少於經歷過多次同性戀行為的人;
根據弗洛依德的心理學研究顯示, 社會上每一個人均有雙性戀的傾向, 所以擁有同性愛傾向的人所占的真正人口比例, 應是社會人口的全部, 即100%。
但是, 另一位性愛專家金賽則在金賽報告指出, 美國有37%的男性曾經在與另一個男性的接觸中達到不同程度的快感;而在另一個研究中,美國國家意見調查中心報告說只有大約0.7%的美國男性認為他們是絕對的同性戀者(參看注腳1)。很多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隨機調查趨向於認為在過去有過同性性行為經驗的人的人數占8%左右,而只有同性性行為經驗的人只占2%左右。
金賽以後,大量大規模的跨文化調查始終顯示人群中的同性戀比例少於金賽所宣稱的,這些調查涵蓋了隨機抽取的上萬個對象。
但是,注意不同的報告都會因為測試者的隱瞞而產生偏差。[1]
不同的差異廣大的資料通常被人引用,例如:
- 斯密斯1991年對國家民意調查中心報告[1]進行分析後表示到18歲,有5.9%的活躍男性有過男性的伴侶,但是“18歲以後,只有1%的是同性戀,4+%的是雙性戀”。
- 由Christopher Bagley和Pierre Tremblay於1998年做的研究表示13.5%的男性“報告說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包括“自己聲稱的重複計算的同性戀(5.9%)和/或雙性戀(6.1%)” [2]
- NHSLS報告表示18歲以後的人群中同性戀占4.9%。[3]
通常來說,反同性戀者引用的資料通常顯示同性戀的比例是1%,而由同性戀活躍分子引用的資料則將近10%。
[编辑] 同性恋与连续性谱
請參看:同性戀人口
通常在异性恋的人群中,有一些会对同性产生某种程度或者临时性的好感。相反的,很多把自己认同为同性恋的人,或倾向于同性性行为和维持同性性关系的人,也同时维持着与异性的性行为或维持长期的异性恋关系。这些维持着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实践者通常被认为是“躲在橱柜”裡的人群的一部分,或是那些隐藏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人,这个群体的数量会随着社会对同性恋者宽容程度的提高而减少。
有一些研究,特别是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在他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实验。金赛的试验要求受访者在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评估自己的性取向,然后对受访者的自我评估结果以及受访者的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同时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更偏好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而且,如果将双性恋定义为对一种性别的偏好并不比对另一种性别的偏好更强烈,则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后来的研究暗示出金赛的研究夸大了人群中双性恋的发生几率,但是他那关于连续性谱的概念却被广泛的接受。
与同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同性性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必然的被认为是同性恋倾向,而仅是同性性行为。并不是所有受同性吸引或维持同性性关系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是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一些经常发生同性性行为的人仍然认为他们是异性恋者。因此,区分同性性行为、同性性吸引和同性恋自我认同是很重要的,它们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在监狱中,或其它性别隔离的环境中,可能会引起异性恋者参与到境遇性性行为,虽然他们在外面的环境中是异性恋者。有些人从事同性性行为并不是基于其性取向或者性渴望,比如男妓。他们通常是年轻的异性恋男性,但是他们却通过与男人性交赚钱。可能有一些男妓本身是同性恋者,但绝大多数不是这样。
[编辑] 动物中的同性性行为
請參看:动物中的同性恋
同性性行为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很普遍,比如猿。有人认为这种性行为与雄性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支配理论有关。监狱同性性行为、僧侣同性性行为、军营同性性行为,通常被认为是非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表现出了类似的“支配”特征。
在实行母氏社会模式的倭黑猩猩群体里也能发现同性性行为;澳洲雄性黑天鹅常会两两结成配偶对子,或与雌性天鹅组成三人家庭以繁殖后代。雄性绵羊间有与人类相似的同性恋现象,2004年3月的一个针对雄性绵羊的研究显示,雄性绵羊中的同性恋行为与它们大脑中一个叫做“绵羊双性核子”的部分有关系。这项研究和其它的研究一起,显示了动物在进行性伴侣的选择时是根据其脑部存在的差异,而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动物性别差异。
[编辑] 同性恋及其行为的理论研究
有一些研究,例如阿爾弗烈德·查理斯·金塞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變化的連續的性取向譜中為自己評估,然後綜合對他們行為的分析研究後,他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後來的研究暗示出金賽的研究誇大了人群中雙性戀的發生幾率,但是他那關於連續性譜的觀念卻受到了廣泛的認同。
有些研究酷兒理論(Queer theory)的學者,最著名的是法國的哲學家米歇尔·福柯(雖然有人認為他的關於這方面的見解被後來的學者曲解了)對现代諸如“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的性別定義進行反駁,認為他們不是任何存在客體,而是社會結構,即所谓的社会建构主义。這個觀點被稱為酷兒理論。一個經常爭論的焦點是在現代社會以前的同性戀和現代社會的同性戀是不同的(现代社会中的同性恋更多由平等观念所建构,而之前的同性恋则由时代、性别以及社会阶层所建构)。批評家爭論說,雖然不同時代的同性戀者有不同的特徵,但是潛藏的現象一直存在,它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同时,尽管同性恋的表现方式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但它的特质却总是稳定的,持久的。
当人们开始关注,特别是在消极意义上关注性欲望或性行为的时候,性取向的成因这个问题就自然得被提出。性取向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都认为性取向可能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目前多认为后天培养、环境或两者的结合是决定人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而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则认为同性恋倾向及其行为是有基因决定的。一种观点认为大部分有同性恋基因的人因为社会压力而过着“异性恋”的生活,与异性结婚并繁衍后代。按照这种观点,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认为同性恋下流低劣的人数会减少,因为人们会解决到更多的同性恋并逐渐接受这种现象和群体。进而,那些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也就不会按照异性恋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生育的现象在同性恋群体中将会减少。
西蒙·列维(Simon LeVay)关于同性恋男尸(均死于艾滋病并发症)下丘脑的研究和Marc Breedloves关于生者的出生顺序以及手指长度比例的研究,都显示出出生前荷尔蒙对性取向决定问题上所产生的影响。前者指出男性同性恋者的女性化趋势,后者则指出同性恋者,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男性化的趋势。
作为主要文化传播模式的“模仿”也可以用来解决与同性恋有关的一些行为。当同性恋现象通过电视或其他大众媒体展示在大众面前,随着大众对同性爱人间爱情的宽容度提高,将会促进对同性恋的深入研究或出现模仿同性恋行为的可能趋势。这些在过去一直被禁止的,在将来都是可行的。
[编辑] 同性戀爲什麽存在?
請參看:同性戀的起因
在關於什麽因素決定一個人的性取向問題上存有很多爭議(特別是關於環境和基因方面的爭議):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是不可變的還是可選擇的。一些人認爲同性戀是一個學習行爲。但也有人認爲,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學習行爲的話,應該可以通過讓同性戀者學習異性戀者的性覺醒、性刺激和性行爲來改變同性戀取向,但是這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他們聲稱一定有一種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們對異性產生性欲。這些因素也在同性戀者身上體現,只是同性戀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一些科學研究顯示,通過對同性戀者的大腦解剖,發現同性戀男性的大腦與異性戀女性的大腦有相似的地方,而與異性戀男性的大腦有區別。其他的發現包括同性戀男性的手指印與異性戀女性的相類似。如果一個胎兒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這表示同性戀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是同性戀者,則另一個是同性戀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學對同性戀的研究還很初步,而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改變著科學觀察同性戀的方式。
一些宗教組織相信同性戀是一種選擇,並為同性戀者提供轉化療法(conversion therapies)來改變他們的性取向,但是這些療法受到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因爲它們帶來的壓抑感有時會導致治療者自殺,或自卑感。美國精神學學會已經于1997年通過決議,表示從事這種療法的醫生將被認爲是缺乏職業道德的。
[编辑] 社會學觀點
不同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根據時間和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從要求所有男性必須參加同性戀關係,到完全禁止,從接受同性戀到視同性戀為一種罪惡,並處以死刑。
[编辑] 法律
請參看:世界同性戀法律和同性婚姻
直到19世紀,很多接受了拿破侖法典的地區,並沒有明確禁止同性性行爲。但是很多採納了英國的習慣法系統的國家,則保留了反雞姦條例並處死同性戀者。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19世紀末。
到了20世紀,隨著同性戀權利的興起,作爲泛公民權利的一部分,以及學術機構對性行爲的研究而產生的酷兒研究的出現,使得媒體上出現了同性戀形象,並改變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認同程度。
英国的沃芬敦报告(Wolfenden report)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恋合法化的转折点。很多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已经对同性恋或同性恋行为进行了合法化。一系列的欧洲国家,例如荷兰、德国等已经改变法律或者允许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认可长期的同性恋关系。一系列的国家允许同性恋伴侣收养子女。而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双性恋或过去曾经进行过同性性行为的政治家的人数也在上升。这包括了前英国国防秘书附属梅杰(John Major)、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公开的同性恋政治家大维·诺里斯是爱尔兰参议院议员,而现任以及前任爱尔兰总统玛丽·麦阿里斯(Mary McAleese)和玛丽·罗宾逊是爱尔兰同性恋法律改革运动(Campaign for Homoexual Law Reform)的创始人,这个组织曾在爱尔兰共和国对同性恋合法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對同性性行爲和立法和合法化,以及同性婚姻和無性別詳述的公民結合是同性戀權力活動家的主要目標,以保護同性戀伴侶和家庭。
最近幾年,一些地區放鬆了或取消了歧視同性戀的法律,包括雞姦法和禁止同性戀參軍的條例。
1951年,保加利亞合法化了成年人之間的同性性行爲,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則于1961年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1967年把21嵗以上成年人自願的同性性行爲合法化,蘇格蘭在1980年跟進,北愛爾蘭則于1982年跟進。承諾年齡在1994年從21嵗下降到18嵗,並于2000年在大不列顛大陸調低到16嵗和北愛爾蘭的17嵗。這是的同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與異性性行爲的承諾年齡一致。
在美國,這個趨勢在2003年6月26日達到頂峰,當時美国的最高法院在劳伦斯对决德克萨斯州的判决中认为,美国州宪法中把两个成人间私人的、非商业化的性活动(包括同性性活动)判为犯罪是违反宪法的(请参看鸡奸法)。並廢除了全國的雞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各版中均没有明确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条文,但在1996年以前曾出现过依照刑法中“流氓罪”条文将同性性为者判刑的案例。1996年被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新刑法对流氓罪的内容给予了更为明确的解释,其中并不包括同性性行为,据此可以认为同性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被非罪化。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对同性性行为仍然持反感态度,且并无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社会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待同性恋态度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宽容的。
不过,上述国家的趋势并不是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一样的,在一些国家,鸡奸仍然被认为是犯罪行为(请参见鸡奸法)。最极端的例子是,同性恋在阿富汗、毛里塔尼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也门仍然会被判以死刑。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国、不丹、圭亚那、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新加坡、乌干达。
[编辑] 政治
[编辑] 軍隊

通常由於軍隊實行比社會更嚴格的性別隔離制度,所以自從古代以來,就有很多記載軍隊同性戀的文獻,並且表明軍隊裏面的同性戀現象比社會上更爲普遍。官方對待這種性行爲的態度根據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他們的文化對待同性戀的觀點。古希臘以及前現代化日本的軍隊,傳統上支持這種形式的男性間的親密關係。現代的國家中,例如英國等,歡迎同性戀者在軍隊中服役,但是也有例如美國,把同性戀者看成是對軍隊的一個威脅。而效仿軍隊的童子軍,通常也反映了軍隊對待同性戀的立場。例如英國對其持歡迎態度,而美國則拒絕同性戀者加入童子軍。
[编辑] 宗教
請參看:宗教和同性戀
宗教在形成某种文化對待同性戀態度的問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歷史上對同性戀持負面態度的僅限於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非亞伯拉罕宗教的族群通常認爲同性戀是神聖的或中立的。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開始蔓延的年代,很多非亞伯拉罕宗教的宗教開始接受了這種對同性戀持敵對態度的觀念。
宗教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多種多樣。現在,比較保守的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教義把同性戀視爲一種罪惡,而佛教、神道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則把所有形式的性行爲都看作是對精神生活的干擾,但是則沒有強調性取向的對象。受原教旨主義影響的國家通常認爲同性關係是一種性變態,並加以刑罰。在一些地區,同性間發行「踰矩行爲」可能遭到死刑威脅。
[编辑] 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世俗論者
在以反對同性戀宗教為大多數的社會中,同性戀權力活動家和非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結成政治聯盟。但是,作爲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世俗主義論者並不表示他們就一定支持同性戀權利。很多非宗教信仰者由於各種文化、私人和非宗教的原因而反對同性戀者。例如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很多時候也可能對同性戀採取敵視的態度。
在很多文化和意識形態中,對同性戀的迫害是很普遍的。雖然通常是由宗教主導的,但是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則是近代基於非宗教因素的極端迫害同性戀的一個頂峰。納粹把同性戀視爲優生學的道德缺陷,而不是罪惡。同性恋者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人群之一,虽然并没有政策说要像屠杀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那样消除所有的同性恋者(保持政党路线的同性恋者可以免受逮捕),但是,纳粹通过很多把同性恋关系定义为犯罪的法律,而从事同性恋行为的人一旦被当场抓获通常就会在集中营中被判死刑。在集中营里,同性恋者的地位在监狱中的地位几乎是最低的,仅仅高于犹太人。 在集中营中的同性恋者通常会受到警卫或其它囚犯单独的虐待、折磨、拷打和谋杀。在集中营中,同性恋者被迫穿着粉红三角形标志。这个标志后来被用作同性恋自豪日的标志和特征。更多的资料,请参看:纳粹德国的同性恋者。
在前工業時代,同性性行爲在低層階級和上流階級中受到普遍接受,但是在資產階級中則沒有這麽普遍。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核心家庭的出現,同性性行爲變得不那麽被人接受了。
有些宗教运动人士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补偿疗法”(reparative therapy)医治或治愈同性性取向。但是,这被大部分美国健康和精神健康专业组织以其为无效的、不必要的和潜在的伤害而拒绝接受。在1973年,美国已经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了。但是,在世界的其它一些地区,虽然还没有对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和其是否为天生的达成一致的意见,却仍然坚持同性恋是一种疾病或精神疾病。由于来自同性恋组织的压力,美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再提供支持,但是科学界对此的看法和世界上人们对此的想法并没有达成一致。很多反对同性恋运动的人认为这是西方要把他们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强加到他们的文明中的企图,因此他们把反对同性恋作为反对世界新秩序压迫的手段,而不是支持受到压迫的权利。
[编辑] 歷史
請參看:同性戀歷史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係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這樣的關係並沒有取代男女間的婚姻,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成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成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係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
- 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西方的同性戀者擁有相同的文化,部分原因是他們受到共同的壓迫。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同性戀者都會參與其中,很多的男女同性戀者甚至明確拒絕這樣做(請參看:同性戀自豪日)。
[编辑] 相關书目
[编辑] 中文
- 《金西(金賽)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中国大陆,作者:阿尔弗莱德·金赛 翻译:潘绥铭
- 《同性爱》中国大陆,作者:张北川,1994年出版
- 《同性恋在中国》中国大陆,作者:方刚,1995年4月出版
- 《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大陆,作者:李银河,1998年,今日中国出版社,
-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中国大陆,作者:李银河,1992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合著)
- 《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中国大陆,作者:李银河,2000年,时事出版社 (译文集)
- 《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中国大陆,作者:李银河
- 《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国大陆,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 《同性恋健康干预》中国大陆,高燕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1
- 《东宫·西宫:调查报告与未竟稿精品集》中国大陆,作者:王小波、李银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
- 《酷儿理论》中国大陆,作者:(美)葛尔·罗宾等,李银河 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
-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台湾,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12
- 《同志論》台湾,作者:周華山,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01.01
- 《同性戀美學》台湾,作者:矛鋒,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0701
- 《男同性戀電影》台灣,作者:李幼新,志文出版社
- 《解釋同性戀-反常現象報告》香港,作者:潘國森,2000年,次文化堂出版社
- 《透視同性戀-異常行為研究》香港,作者:潘國森,2001年,次文化堂出版社
- 《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灣,作者:王雅各,1999年,開心陽光出版社
- 《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灣,作者:鄭美里,1997年,女書文化公司
- 《孽子》臺灣,類別:小說,作者:白先勇,1983年
[编辑] 外文
- Bernstein, Mary. 1997. Celebration and Suppression: The Strategic Uses of Identity by the Lesbian and Gay Mov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3, no. 3: 531-65.
- Bernstein, Mary. 2002. The Contradictions of Gay Ethnicity: Forging Identity in Vermont. In Social Movements: Identity, Culture,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David S. Meyer, Nancy Whittier, and Belinda Robnett, 85-10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hao, Yengning. 1996. Embodying the Invisible Body Politics in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esbian Identities. Ph.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Cohn, Steven F., and James E. Gallagher. 1984. Gay Movements and Legal Change: Some Aspects of the Dynamics of a Soci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s 32, no. 1: 72-86.
- de Monteflores, Carmen, and Stephen J. Schultz. 1978. Coming 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or Lesbians and Gay 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4, no. 3: 59-72.
- D'Emilio, John. 1983. Sexual Politics, Sexual Communities: The Making of a Homosexual Min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Fausto-Sterling, Sexing the Body: Basic Books, 2000
- Gamson, Joshua. 1989. Silence, Death, and Invisible Enemy: AIDS Activism and Social Movement Newness. Social Problems 36: 351-67.
- Jenness, Valerie. 1995. Social Movement Growth, Domain Expansion, and Framing Processes: The Gay/Lesbian Movement and Violence Against Gays and Lesbians as a Soci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s 42: 145-70.
- Money, John. Gay, Straight, and In-Between: The Sexology of Erotic Orient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Peabody, Carolyn Grace. 1998. All Things Not Being Equal: The Development of Lesbian Political Identity. Ph.D. dis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 Rybicki, Walter Neal. 1994. The Gay Identity in the Age of AID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
- Taylor, Verta, and Nicole C. Raeburn. 1995. Identity Politics as High-risk Activism: Career Consequences for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Sociologists. Social Problems 42: 252-73.
- Weinberg, George 1972 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
[编辑] 注释
- ↑ 調查的回答通常受到表達意見的意願或提供那些回應者懷疑社會或提問者會有不會同意的資訊。揭示一個人的性取向可能也會產生這種現象,這都會影響一些對同性戀研究或估計的準確度。相同的現象在宗教、個人對諸如墮胎以及對政治政黨的支持程度等具有爭議性的觀點上也會影響研究資料(經典的例子是在20世紀90年代於調查中不承認支持英國保守黨或具爭議的政黨,例如民主聯合黨以及北愛爾蘭的新芬黨等,這些政黨在秘密的投票箱中的支持率要高於研究的報告)。
[编辑] 相關主題
- 同性戀相關主題列表
- 人類性取向:
- 歷史法律、宗教和道德,當代人的態度:
- 金賽報告
- 著名同性戀和雙性戀人士列表
- 同性恋学术著作列表
- 運動會
[编辑] 外部鏈結和參考
[编辑] 中文站点
- Gay Radio Hong Kong
- 純愛社區
- Club1069 台灣最主要男同志入口網站
- 愛情白皮書 (著名中文同志網站)
- 中國彩虹在綫
- 朋友通信 官网(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 臺灣同志遊行信息網
- |在线视频| 央视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中国男同性恋调查
- |在线视频| 央视新闻会客厅:他们的世界——李银河教授谈同性恋 下载地址:mms://winmedia.cctv.com.cn/xinwenhuiketing/2006/05/xinwenhuiketing_300_20060509_1.wmv
- |在线视频| 凤凰卫视专访张北川教授:爱人同志(低清晰度、大陆须代理)
- |在线视频| 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亲密爱人
- |在线视频| 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我的兒子是同志
- 同志权益活动家张北川的Blog
- 同志权益活动家李银河的Blog
[编辑] 外文站点
- 國際同性戀者聯合會
- The Androphile Project - The World History of Male Love
- Encyclopedia of gay,lesbian, bisexual, transgender & queer culture
- Exodus International
- [4] Halsall's Gay History Page
- GLSEN: Gay, Lesbian,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
- Human Rights Campaign
- Lambda Legal Defense Fund
-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
- Lester G. Brown, Two Spirit People, 1997, Harrington Park Press, ISBN 1-56023-089-4
- Kenneth J. Dover, Greek Homosexuality, 1979,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ISBN 0674362616 (o.p. hardcover), ISBN 0674362705 (pbk.).
- Bret Hinsch,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ISBN 0-520-06720-7.
- Alfred C. Kinsey,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1948, ISBN 0721654452 (o.p.), ISBN 0253334128 (reprint).
- Alfred C. Kinsey,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1953, ISBN 0721654509 (o.p.), ISBN 0671786156 (o.p. pbk.), ISBN 025333411X (reprint).
- Christopher Bagley and Pierre Tremblay, (1998), "On the Prevalence of Homosexuality and Bisexuality, in a Random Community Survey of 750 Men Aged 18 to 27",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Volume 36, Number 2, pages 1-18.
- Smith, T.W. (1991). Adult sexual behavior in 1989: Number of partners, frequency of intercourse and risk of AIDS.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3(3),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