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信航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華信航空 | ||
---|---|---|
IATA AE |
ICAO MDA |
呼号 Mandarin |
成立于 | 1991年6月1日 | |
枢纽 | 臺北松山機場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高雄國際機場 |
|
重点城市 / 第二枢纽 |
{{{focus_cities}}} | |
飞行常客计划/ 里程奖励计划 |
華夏哩程; 海東青會員 | |
会员贵宾室 | ||
联盟 | ||
机队数量 | ||
通航城市 | ||
母公司 | {{{parent}}} | |
总部 | 台北市 | |
重要人物 | 樂大信(董事長) 王華宇(總經理) |
|
网站 [1] |
華信航空(Mandarin Airlines)是中華民國(台灣)的一家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內航線以及短程國際航線,為中華航空的子公司。直至2006年中華航空仍握有90%的華信股權。
目录 |
[编辑] 歷史
華信航空公司的成立,多多少少是跟臺灣在國際社會的空間扯上關係的。在1990年由於當時屬中華民國政府國有企業中華航空公司在拓展加拿大航線時不甚順利,因為飛機塗裝仍包含中華民國國旗而遭中共阻撓。至1991年6月1日由中華航空與和信集團合資組成華信航空公司,「華信」之名稱便是由兩間公司的名字命名。成立後華信航空公司即經營多條國際長程航線:包括台北往來加拿大溫哥華﹑澳洲雪梨及布里斯本。
其後在1992年10月31日和信集團自華信航空撤資,從此華信航空成為中華航空全額投資的「子公司」。1999年,華航重組本身擁有的子公司,在8月8日將華信航空和轄下經營離島航線的國華航空合併,華信航空與國華航空合併後統稱為華信航空。
有關國華航空公司(Formosa Airlines),原名為永興航空公司,成立於1966年,創立初期以飛航離島航線及經營農噴業務為主;直至1990年加入經營本島主要航線;1994年10月與誠洲電子集團結盟,正式更名為國華航空公司,當時擁有國內12條航線,往來台灣地區與離島地區共10個城市,每日起降架次約120班左右,主要以SAAB SE-340、FK50、FK100及Donier-228從事飛航服務;1996年7月1日,中華航空與國華航空開始策略聯盟關係,首創國內與國際航線全程訂位、一票到底、行李直掛之服務,同時並與誠洲電子集團各自擁有42%的股權,且具有經營管理權。於1999年7月起,國華與華信研究合併的可行性及資源、訂位系統的整合,而於同年8月起正式合併,存續公司為華信航空公司。使華信航空公司轉型為主要經營地區性短程國際航班和臺灣與離島內航線的航空公司。
華信航空公司自1990年代己拓展其飛航服務至東南亞﹑關島等地區。2002年6月29日,華信航空在台港航權談判中,奪得台灣方面經營高雄往來香港的航班[2],成為繼華航後,第二家經營台港黃金線的台灣航空公司。
自2003年兩岸直航春節包機成行後,華信航空公司皆有執行每次的春節包機行動,為兩岸直航作出貢獻。
因受到台灣高鐵衝擊, 華信航空公司在多次申請要求下, 民航局終於同意於五月起, 同意華信航空公司停飛台北-台中航段.
[编辑] 航線
以日本地區為主
- 國內線
[编辑] 代碼
[编辑] 機隊
華信於2006年7月11日向奇異金融航空服務公司(GECAS)簽約租用8架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E190/E195系列飛機,以取代老化的福克機群。新機將於2007年交運。[3]
[编辑] 事故
- 2006年12月26日:華信航空AE1261班機,福克100機型(註冊編號B-12297),由台北飛往金門。降落在金門尚義機場時,發現前起落架一個機輪掉落,後來該機輪在松山機場的跑道旁被發現,所幸無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