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家 | 加拿大 ![]() |
省份 | 魁北克 ![]() |
始创日期 建成日期 |
1642年 1832年 |
面积 - 城市 - 城市群 |
500.05平方公里 4,047平方公里 |
人口 - 总人口(2006年) - 人口密度(2001年) - 城区 - 城市群 |
1 637 563 3625.1/平方公里 3,015,665 3,635,700 |
时区 - 夏时制 |
UTC -5 UTC -4 |
经度、纬度 | |
邮政编码首字母 | H |
电话区号 | 514 |
现任市长 | Gérald Tremblay |
蒙特利尔(Montréal, 发音: 英语 /ˌmʌntɹiˈɒːl/、 法语
/mɔ̃ʀeal/),又譯滿地可,位于魁北克省南部,人口约372万[7],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主要使用法语,是法语世界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也有“小巴黎”的美称。蒙特利尔也是世界最大的双语城市。
目录 |
[编辑] 简史
[编辑] 原住民
此地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各民族(统称为原住民),这些民族在至少一万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研究者认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编辑] 法国治下
最早来此地的欧洲探险家是雅克·卡蒂亚(Jacques Cartier),他于1535年航行到圣劳伦斯海湾并顺河而下,发现了蒙特利尔,并命名了皇家山(Mont Royal),蒙特利尔后来便以此得名。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和Jeanne Mance于1642年建立了法国殖民地Ville Marie,以后发展成蒙特利尔。Ville Marie在十八世纪一直是新法兰西的皮毛交易中心。在这里法国人用马匹,帽子,布料和印第安大量换取毛皮。直到1760年,蒙特利尔一直为法属。
[编辑] 英国治下
1763年巴黎条约结束了七年战争,新法兰西成为大不列颠王国的殖民地。从此以后,美国13殖民地的反对独立者大量涌入蒙特利尔(自此已正式得名),英语人口迅速增加。皮毛生意的随着地方西北公司的成立到达顶峰,与西面不列颠的哈德森贝公司相抗衡。1844年到1849年,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省的省会,因此引来了更多的英裔人。英裔魁北克人的势力逐渐加强,数量上和法裔相当。富裕的英裔商人在皇家山下建起了豪华的宅第。1801年,加拿大第一所大学麦吉尔大学建成:一所矗立在皇家山下的英文学校。
[编辑] 联邦
到1852年,蒙特利尔共有58000户居民;到1860年成为不列颠北美最大的城市和加拿大无可争议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经过1883年和1918年于周边城镇的合并以后,蒙特利尔再度成为法语城市。
一战之后,美国禁酒令运动使蒙特利尔成为美国人寻找酒精的避难所。城市内的失业率还是很高,受到美国1929年华尔街股市暴跌和继之而来的大萧条的影响又变得更加严重。加拿大经济的回升始于1930年代中期,摩天大楼开始凸现。
二战时期,市长Camillien Houde抗议征兵制并要求蒙特利尔公民忽视联邦政府对每个男人或女人的登记。渥太华方面被此举激怒,遂将Houde打入牢狱,直到1944年政府将征兵制强制化Houde才得以释放。
随着人口增长,成百座天主教堂建立起来。因此蒙特利尔当年有“圣人之城”(英語:the city of Saints)和“百钟塔城”(法語:La ville aux cent clochers)的别称。
[编辑] 战后
1950年代早期蒙特利尔人口过百万,市长Jean Drapeau也开始对蒙特利尔的未来建设进行计划。计划中包括了一个新的地铁系统和地下城,蒙特利尔港口的扩张,与圣劳伦斯河的海路的加宽。这段时期高楼竞相矗立城市之上:43层的Place Ville-Marie和47层Tour de la Bourse。另新建了两个博物馆,并于1966年开通了地铁和多条高速公路。
蒙特利尔之后组织了大量的活动:
- 1967年世界博覽會(Expo '67)在蒙特利尔举行。
- 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蒙特利尔举行。
- 1980年蒙特利尔主持了国际花卉博览会。
- 2005年蒙特利尔主持了世界游泳锦标赛。
[编辑] 地理
[编辑] 概况
蒙特利尔位于圣劳伦斯谷地,是世界上最处于内陆的海港(也是河港)整个城市坐落于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蒙特利尔因其市中心注目的皇家山(Mont Royal)而得名(古法语:Mont Réal,Réal即皇家,Mont即山)。 在渥太华东约190公里;距魁北克首府魁北克市约190公里;位于多伦多东北539公里,纽约以北610公里。
[编辑] 气候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最高温度(平均°C) | -6 | -4 | 1 | 10 | 18 | 22 | 26 | 24 | 18 | 12 | 5 | -2 | 10 |
最低温度(平均°C) | -13 | -12 | -6 | 1 | 8 | 13 | 16 | 15 | 10 | 3 | -1 | -10 | 2 |
降水量(英呎) | 2.8 | 2.6 | 2.8 | 2.9 | 2.7 | 3.3 | 3.4 | 3.6 | 3.3 | 3.0 | 3.5 | 3.4 | 37.3 |
降水量(厘米) | 7 | 6 | 7 | 7 | 6 | 8 | 8 | 9 | 8 | 7 | 8 | 8 | 94 |
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
降水丰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为2.14米,高于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费五千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
一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平均日温−10.4 °C,平均每日最低温度到−14.9 °C。由于冬天常有风,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低得多,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
一年中最热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温度为20.9 °C,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3 °C。历史上记录的最低温度为−37.8 °C于1957年1月15日,最高温度为37.6 °C于1975年8月1日[1]. 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间。春秋有少量降雪,“小阳春”“倒春寒”也在这两个时节很常见。[2]
[编辑] 生态
虽然气候变化很大,蒙特利尔地区土地丰润,拥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枫树是蒙特利尔最常见的树,由于枫叶糖的生产,糖枫更是蒙特利尔和魁北克长期以来的标志。
[编辑] 地区
[编辑] 蒙特利尔岛(Île de Montréal)
蒙特利尔大致上以圣劳伦大道(Boulevard Saint-Laurent)为中心分界,大道以东为法语区,西边为英语区。2002年蒙特利尔实行一岛一市,也叫大市,2004年部分市郊及西岛英语区投票决定恢复自己的城市,不受蒙特利尔市的管辖[8]。但是对外来说,岛上的地区都被认为是蒙特利尔地区,比如Côte-Saint-Luc的人给外地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来自蒙特利尔,而不是Côte-Saint-Luc市。
[编辑] 蒙特利尔行政区及岛上其他地区划分
- Ahuntsic-Cartierville,意大利区
- Anjou
- Beaconsfield-Baie D'Urfé,英语区
- Côte-des-Neiges–Notre-Dame-de-Grâce,英语区
- 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 -Ouest,英语区(2006年独立成市)
- Dollard-Des Ormeaux(2006年独立成市)
- Dorval–L'Île-Dorval(2006年独立成市)
- Lachine
- LaSalle
- Le Plateau-Mont-Royal,法语区
- Le Sud-Ouest,法语区
- L'Île-Bizard–Sainte-Geneviève–Sainte -Anne-de-Bellevue
- Mercier–Hochelage-Maisonneuve,法语区
- Montréal-Nord
- Mont-Royal,英语区
- Outremont,犹太人区
- Pierrefonds–Roxboro,英语区
- Pointe-Claire,英语区(2006年独立成市)
- Rivière-des-Prairies–Pointe-aux-Trembles–Montréal-Est
- Rosemont–La Petite-Patrie,法语区
- Saint-Laurent,华裔区
- Saint-Léonard
- Senneville(2006年独立成市)
- Verdun,华裔区
- Ville-Marie市中心
- Villeray–Saint-Michel–Parc-Extension,阿拉伯区
- Westmount,英语区
[编辑] 地下城
蒙特利尔的地下城(法语:La ville souterraine)指市中心附近地下的综合性住宅商业中心。也被称为室内的城市,因为并非所有的部分都在地下。地下城由32多公里长,占地12平方公里的地道构成,包括有市中心80%的办公室和35%商业面积。服务包括购物中心,旅馆,办公,银行,博物馆,七个地铁站,两个火车站,一个长途汽车终点站和一个贝尔中心。地下城有120多个出口,迎送50多万进出人流,是躲避严峻的寒冬和繁忙的交通的理想去处。由于地下城的原因,蒙特利尔常被称为“二城和一”。
[编辑] 市中心
市中心位于皇家山下,上接皇家山公园,下临圣劳伦斯河。此地区有十数座摩天大楼(法定不能超过皇家山的高度)。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圣凯瑟琳街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商业街。河岸的对面的圣母岛每年举行一级方程式赛车,岛上还有赌城,La Ronde大型游乐园,每年的蒙特利尔焰火届便在这里举行。
站在皇家山上,整个市中心的建筑,风景便尽收眼底,一览山,河,城区和甚至远处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蒙特利尔建筑以新旧对比而闻名,摩天大楼与古老的天主教堂并立。许多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如圣母院大教堂、圣约瑟夫大教堂等。现代建筑有蒙特利尔地铁(每站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和摩天大楼如贝聿铭的Place Ville-Marie大厦(1962年)。蒙特利尔的老城的维修和保护很成功:雅克·卡蒂亚广场,市政府等都基本上都保持着原貌。
[编辑] 人口
族群 | 人口 | 百分比 |
---|---|---|
加拿大人 | 1,885,085 | 55.76% |
法国人 | 900,485 | 26.63% |
意大利人 | 224,460 | 6.63% |
爱尔兰人 | 161,235 | 4.76% |
英国人 | 134,115 | 3.96% |
苏格兰人 | 94,705 | 2.80% |
犹太人 | 80,390 | 2.37% |
海地人 | 69,945 | 2.06% |
希腊人 | 55,865 | 1.65% |
德国人 | 53,850 | 1.59% |
[编辑] 族裔
加拿大统计局2001年数据显示,蒙特利尔市区有1,583,590户住户。而蒙特利尔地区总人口3,607,000(2004年统计数字),这个数字包括了南岸Longueuil和北边的Laval两市人口。十四岁以下儿童(618,855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18.06,65岁以上的老人(442,720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12.92。百分之13.55人口为有色人种,其中黑色人种最多,有140,000人(4.12%)。
据2001加拿大统计局数据,蒙特利尔有52110华侨华人,占人口总数的1.5%。
蒙特利尔市有很健全的爱尔兰、意大利、犹太、希腊、阿拉伯、亚洲、拉丁美洲、海地和葡萄牙社区及其它小社区,居民几乎来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编辑] 语言
蒙特利尔市区人口大部分说法语或者英法双语。其中大蒙特利尔市区法语裔人口占67.8%,英法以外语裔18.4%,英语裔13.8%。英语裔和其它语裔大部分集中在蒙特利尔岛上。
[编辑] 经济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经济,文化,运输中心。同时也是加拿大重要港口和铁路枢纽。由于地处联接到五大湖所有工业中心的圣劳伦斯河口,蒙特利尔港口成为加东最重要的海运中枢,运输谷物,石油,机器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因此蒙特利尔也同时成为加拿大的铁路枢纽。
蒙特利尔的飞机制造,生物医学,信息产业,印刷,药业,电子游戏,服装和电子业发达。公司总部有庞巴迪、CAE、加拿大航空公司、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等。国际民航组织总部也在蒙特利尔市区。
在舉辦奧運之前,蒙特利尔可說是加拿大的經濟中心,但舉辦奧運積欠了大量債務,據統計奧運債務於2006年才能還清,這使得市政發展緩慢,讓多倫多逐漸趕上蒙特利尔,許多公司總部亦移往多倫多。
[编辑] 统计
2006年,蒙特利尔岛上失业率为13.1%,大市区则为11.2%。Ville-Marie, Mercier-Hochelaga-Maisonneuve、Villeray-Saint-Michel-Parc Extension、Verdun、Sud-Ouest、Lasalle和Montréal-Nord这些区域尤其高。[3].
产业划分比例(岛上)如下[4] :
- 服务产业:69.2 %;
- 制造业:16.8 %;
- 建筑业:2.7 %。
[编辑] 姐妹城市
1985年蒙特利尔与上海结为姐妹城市。[5] 1991年蒙特利尔植物园内开辟了名为“梦湖园”的中国江南式园林。因为是蒙特利尔与上海的合作,所以名字中有蒙、沪两市市名的谐音。1998年上海市政府在蒙特利尔唐人街建立了牌坊,相对应的,蒙特利尔也在上海浦东建立了蒙特利尔园。
蒙特利尔有以下友好城市:
[编辑] 教育
蒙特利尔使用魁北克独特的教育体制:6年小学,5年中学,2年大学预科,3年或4年大学。
[编辑] 法语大学
-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 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H.E.C., 附属于蒙特利尔大学)
- 蒙特利尔工程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附属于蒙特利尔大学)
-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 UQÀM)
- 电视大学(Télé-université,附属于UQAM)
[编辑] 英语大学
[编辑] 旅游景点
- 蒙特利尔老港口(Vieux-Port de Montréal)
- 蒙特利尔老城区(Vieux-Montréal)
- 奥林匹克公园(Parc d'Olympique)
- 自然生态博物馆(Biodôme de Montréal)
- 蒙特利尔植物园(Jardin botanique de Montréal)
- 皇家山公园(Parc du Mont-Royal)
- 圣艾莲娜岛(Île Sainte-Hélène)
- 蒙特利尔国际区(Quartier international,中心商务区)
- 地下城市(Ville souterraine,市区行人隧道系统)
- 同性恋镇(le Village)
[编辑] 文化活动
- 蒙特利尔國際电影节
- 蒙特利尔国际爵士乐节,於每年6月底。
-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 蒙特利尔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
- 蒙特利尔国际烟火大赛
- 蒙特利尔国际嬉笑节
- 蒙特利尔双胞胎节
- 蒙特利尔同性恋大游行
- 蒙特利尔世界无车日
- 蒙特利尔博物馆日
- 2005年4月23日至2006年4月23日,蒙特利尔为世界书都。
[编辑] 特色食品
[编辑] 运动
[编辑] 體育比賽
[编辑] 运输
- 皮埃尔·特鲁多国际机场
- 蒙特利尔地铁
[编辑] 著名人物
蒙特利尔名人包括:
[编辑] 参看
- 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8]
[编辑] 注释
[编辑] 外部链接
- 蒙特利尔市网站(法文)(英文)
- 蒙特利尔公交系统网站(法文)(英文)
- 来自蒙特利尔景点图片 (英文)
- 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网站(法文)(英文)
- 蒙特利尔华人在线(中文)
- “心随麦动”McGill大学中国学生论坛(中文)
- 蒙特利尔人(中文)
- 蒙特利尔地图
- 蒙淘俱乐部互动论坛(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