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各·卢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让·雅各·卢梭 | |
---|---|
让·雅各·卢梭
|
|
出生 | 1712年6月28日 瑞士日内瓦 |
逝世 | 1778年7月2日 |
- 卢梭重定向至此。参看卢梭 (消歧义)
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目录 |
[编辑] 戏剧性的人生
[编辑] 日内瓦的孤儿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编辑] 巴黎沙龍的寵兒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
1750年盧梭對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
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
[编辑] 朋友与敌人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
[编辑] 性虐待及露體狂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裡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
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說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每次做時總會帶來無比的性滿足,他最終被一名男子捉拿。
[编辑] 死于穷困潦倒
1778年7月2日,已患迫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
卢梭一生未婚,与一名女仆同居,生有5个孩子,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编辑] 身后备极哀荣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業餘锁匠的由来。
[编辑] 文明社会的控诉者
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
[编辑] 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偶像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2]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在《不平等论》("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这种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忠实信徒,被称为"行走中的卢梭"。
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编辑] “教育的自然福音”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编辑] 主要著作
- 《论科学与艺术》(1749)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 《新爱洛伊斯》(1761)
- 《社会契约论》(《民约论》)(1762)
- 《爱弥儿》(1762)
- 《山中书简》(1763)
- 《忏悔录》(1788)
[编辑] 私生活
卢梭一生和数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对于戴莱斯,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戴莱斯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戴莱斯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一本匿名发表的专门攻击卢梭的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书记录了卢梭抛弃其亲生孩子的事实,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卢梭的敌人——伏尔泰。
[编辑] 参考文献
- ↑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一章 何兆武译
- ↑ “我设想,人类曾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然而,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 《社会契约论》第六章 何兆武译
[编辑] 翻译
卢梭的著作在明治时期被中江兆民翻译成日语,民国早年他的著作与思想传入中国。
- Jean-Jacques Rousseau, in fr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