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地理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为第三阶梯。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其他主要河流有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等。
目录 |
[编辑] 位置
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以逆时针看,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及越南共14个国家接壤(2005年中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东隔黄海、东海与韩国、日本、琉球群岛及菲律宾遥遥相望,南隔南海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相望。沿海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
- 地理坐标:东经73°至东经135°,北纬4°至北纬53°
[编辑] 中國疆域之流變
历史上中国的版圖变化很大。中國華夏族最早活躍于中原一帶,其他地帶則分佈着東夷、百越、楚、羌、藏缅、匈奴、鲜卑等族人。夏、商、周以後中國的疆域逐漸擴大,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被接纳为华夏的组成。秦帝國的大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主要基礎,并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两汉和西晋则让西域臣服。之后中国进入长期南北分裂的南北朝时代,直到隋朝才结束这几百年的分裂。在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形成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直至元朝中國的疆域再次擴張,控制了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明朝的中國的疆界又回縮。清朝前期的领土扩张控制了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成为现今中国领土的模版。最後在清末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中国失去大片北領,包括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庫頁島等屬地;中華民國建立十年後外蒙古獨立,再使中國地區的版圖北面凹陷。
1998年最新版的中華民國官方地圖仍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若以這個方式看待中國,它的範圍形狀如同一片秋海棠的葉子;而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版圖,從文化、政治、血統、民族意識而論,比較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界。以下對於中國疆界之介紹將著重在當今的範圍論述,其餘時期的地理概念則可參看各朝代之歷史。
[编辑] 国土概况
中国国土面积居全球第三位(一说第四位),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北纬53度),南至曾母暗沙(约北纬4度),西起帕米尔高原(约东经73度),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约东经135度)。国土面积约12,600,00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3,000,000平方千米。
中国陆上国界线长为22,117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与各个邻国的边界线长度:
- 阿富汗:76公里
- 不丹:470公里
- 缅甸:2185公里
- 印度:3380公里
- 哈萨克斯坦:1533公里
- 朝鲜:1416公里
- 吉尔吉斯斯坦:858公里
- 老挝:423公里
- 蒙古国:4677公里
- 尼泊尔:1236千公里
- 巴基斯坦:523公里
- 俄罗斯:(东北)3605公里,(西北) 40公里
- 塔吉克斯坦:414公里
- 越南:1281公里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海事索赔规定:
[编辑] 地形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较为复杂,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为第三阶梯。
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下面是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重:
中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为-154米;最高的地方是位于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编辑] 陆地
[编辑] 山脉
主要山脉:
- 天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
- 昆仑山—秦岭山脉(东西走向)
-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
- 南岭山脉(东西走向)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 长白山—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 中央山脉(又称:台湾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 祁连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 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 燕山(东西走向)
- 大巴山脉(东西走向)
- 大别山(东西走向}
- 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 祁连山脉(东西走向)
- 冈底斯山脉(弧形山脉)
- 阿尔金山脉 (东西走向)
- 巴颜喀拉山脉(东西走向)
- 参见:中国山脉
[编辑] 高原
[编辑] 盆地
[编辑] 丘陵
[编辑] 平原
[编辑] 沙漠
[编辑] 岛屿
按岛屿的大小排列
- 台湾岛 35,798平方公里
- 海南岛 32,198平方公里
- 崇明岛 1,110.58平方公里(上海崇明)
- 舟山岛 476.17平方公里(浙江舟山)
- 东海岛 289.48 平方公里(广东湛江)
- 海坛岛 274.33平方公里(福建平坛)
- 长兴岛 252.5平方公里(辽宁瓦房店)
- 东山岛 217.84平方公里(福建东山)
- 玉环岛 169.51平方公里(浙江玉环)
- 大屿山 144平方公里(香港)
- 上川岛 137.16 平方公里(广东台山)
- 厦门岛 129.51平方公里(福建厦门)
- 南澳岛 105.24平方公里(广东南澳)
- 岱山岛 104.97平方公里(浙江岱山)
...
参看中国岛屿
[编辑] 半岛
参看:中国半岛列表
[编辑] 水体
[编辑] 海洋
[编辑] 海湾
参看中国海湾
[编辑] 海峡
参看中国海峡
[编辑] 江河
中国内陆地区按照水系,主要有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流河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 灵渠。参见:中國河流
[编辑] 湖泊
淡水湖:
咸水湖:
干湖:
时令湖:
参看中国湖泊
[编辑] 气候
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因地势的多遍而形成复杂的气候。大致以冈底斯山脉、巴颜喀拉山脉、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为界,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大致的地理界线,区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
[编辑] 东部季风区
季风区地形单元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
[编辑] 气温
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有一定的差异。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中国冬季温度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温度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自治区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
[编辑] 降水量
中国各地降水差别很大,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沿秦岭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中国年降水量的最高纪录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6 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 409毫米。年降水量的最低纪录出现在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均降水量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编辑] 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
[编辑] 矿产资源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汞、锡矿、钨矿、锑矿、锰矿、钼矿、钒矿、磁铁矿、铝矿、铅矿、锌矿、铀矿、石油、天然气,以及世界上最大量的水能。
[编辑] 石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1949年,中国年产原油12万吨,属“贫油国”之列。1985年,石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国之列。到2000年,原油产量连年稳定在1.6亿吨。
在1993年以前,石油一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原油出口量从1970年的19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000万吨。从1993年起,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900多万吨。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花费外汇上百亿美元。石油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编辑] 土地资源
中国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而且,中国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为保护土地资源,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编辑] 可利用土地
[编辑] 耕地
土地使用率:(2001年)
- 耕地面积: 15.4%
- 长期作物:1.25%
- 其他:83.35%

水田:
- 525,800平方千米(1998年)
中国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占国土资源的13.5%。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流失了将近20亿亩的耕地,人均耕地现在已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值,中国正在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2007年中国“两会”期间,宣称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中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南方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的则以旱地为主。
[编辑] 林地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6位,人均林木林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林地占国土资源的16.6%。
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山地地区,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以上。
[编辑] 草地
中国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2.6%。
中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编辑] 建筑用地和内陆水域
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占国土资源的15.7%。
[编辑] 难利用土地
难利用土地占国土资源的21.6%。
[编辑] 水资源
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110位之后。
缺水状况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存在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
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夏季,中国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冬、春季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
中国政府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兴建水库并实施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编辑] 自然灾害
中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1、气象灾害
- 旱涝
- 台风
- 寒潮
2、地质灾害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为旱涝,原因为夏季风的不稳定。
[编辑] 环境
[编辑] 当前的环境问题
来自生产煤造成的酸雨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北方严重缺水;未经处理的废物排放造成的水污染;过度的森林开采;估计自1949年以后土壤侵蚀和经济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了1-5倍;土地荒漠化;濒危物种的贩卖。
[编辑] 加入的环境问题的国际条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南极条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 1983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 1994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编辑] 相關條目
亚洲地理 |
---|
阿富汗 - zh-cn:阿拉伯联合酋长国;zh-hk:阿聯酋;zh-tw: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澳门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zh-cn:朝鲜;zh-hk:北韓;zh-tw:北韓 - 菲律宾 - zh-cn:格鲁吉亚;zh-hk:喬治亞;zh-tw:喬治亞 - 哈萨克斯坦 - zh-cn:韩国;zh-hk:南韓;zh-tw:南韓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zh-cn:卡塔尔;zh-hk:卡塔爾;zh-tw:卡達 - 科威特 - zh-cn:老挝;zh-tw:寮國;zh-hk寮國;zh-sg:寮国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蒙古 - 缅甸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 日本 - zh-cn:沙特阿拉伯;zh-hk:沙地阿拉伯;zh-tw: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台湾(中华民国)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zh-cn:乌兹别克斯坦;zh-hk:烏茲別克;zh-tw:烏茲別克 - zh-cn:文莱;zh-tw:汶萊;zh-hk:汶萊 - 香港 - 新加坡 - 叙利亚 - zh-cn:也门;zh-tw:葉門;zh-hk:也門 - 亚美尼亚 - zh-cn:阿塞拜疆;zh-tw:亞塞拜然;zh-hk:亞塞拜然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华人民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