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兩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稱呼自己为「汉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3][4]。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目录 |
[编辑] 漢朝歷史
[编辑] 西漢歷史
秦朝末年,由于政令嚴苛,而導致陳涉等「揭竿而起」,之后六國舊貴族也借此時機紛紛再起。其中項羽在巨鹿大勝秦軍,而劉邦則入關消滅秦廷。其后,項羽在全國分封了十九個國王,自己則為西楚霸王,劉邦則被封為漢王,兩股勢力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於西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西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西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劉邦在世之時,因為太子劉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因為呂后和大臣反對未成。劉邦去世後,呂后之子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害死趙王如意,并砍斷戚夫人手足,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后抑郁病逝。此后呂后稱制,呂后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5]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封呂氏子弟呂臺、呂產等為王,引發朝中群臣和劉氏宗室的強烈反彈,終致在她身后釀成“諸呂之亂”。
諸呂之亂很快就被平定,眾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他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西元前154年)爆發了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并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彌平,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6]。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晚年篤信巫术,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后武帝也極為后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漢朝經過多年對外戰爭,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了衰弱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后,漢武帝利用漢朝遠征軍失利的時機漢武帝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也使漢朝不至於衰敗滅亡。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廢除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為。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于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并,降低國家在國家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于匈奴繼續保持強勢,設立了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對于社會秩序采取放縱的策略,經常大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集中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自己擔任「假皇帝」。西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编辑] 東漢歷史
西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後,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偃武修文,社会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御的策略,并放棄了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同時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成為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
8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太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殇帝。殇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恒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恒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恒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后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引發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到了極點。終致在西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黄巾之乱。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后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紹;位于淮南的袁術;位于江東的孫權;位于荊州的劉表;位于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军的主力,同時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群雄。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北逃。三分之勢開始形成。220年,汉献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废,东汉滅亡,汉朝也正式國祚告終,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编辑] 漢朝疆域與政區
漢朝建立早期,國家政治動亂,無暇顧及邊防。河南地復為匈奴所有。南越,閩越,黔中地區亦先後放棄。國土大幅減縮。漢武帝時期,西漢武功極盛,國土大幅擴展。西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東甌王迫于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漢朝又滅亡了閩越國。前111年,漢朝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地區,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氏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邊疆形勢蔚為改觀。並且確立了對西域的控制。
西漢晚期,疆域萎縮。東北撤銷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東漢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漢朝早期,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由於對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繼削除,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于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后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剷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景帝借此縮小各王國的轄地。武帝后,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到東漢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陽)、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兗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编辑] 人口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漢初期人口數據估算在1500萬—1800萬之間。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西元2年西漢的戶數為1235.6490萬,口數為5767.1401萬。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佈極不均勻。以淮河、秦嶺為界,北方人口約八成,南方人口不足兩成。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7]。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并、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僅相當于西漢元始二年的58%。後人口開始恢復。據《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佈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8]
[编辑] 行政·選舉考試·兵役制度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勛(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仆(掌車馬)、延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漢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為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原以宰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到光武帝時期,尚書的地位再次抬升,設立尚書臺以掌管全國政事,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設立了中常侍等宦官職務。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權力,尚書則權高位低。同時也為之后的宦官亂政埋下隱憂。
漢朝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占主導地位,考試只是區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參考 ,這與後世以考試為主、以推薦為輔的科舉制截然不同。至東漢時,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漢朝早期實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包圍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保衛首都其他地區。南北兩軍原各有兩萬人,武帝時期各減為萬人。京師沒有長期駐扎的軍隊,正卒一年一輪換。同時另外組織了三支侍從軍(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元鼎六年,又成立了八支禁衛軍,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募兵制的開始。到東漢光武帝時期,軍權進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央軍隊分為四支,其中京師二支(南軍和北軍);地方上的兩支為黎陽營(合幽、冀、并三州軍隊),負責守衛黃河以北地區,以成為首都北面的屏障。一為雍營,主要任務為守衛三輔,是首都西面的屏障。安帝時,又設立漁陽營兵。
[编辑] 经济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沒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
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莊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编辑] 科学文化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9]。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书写字体,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在科技方面,西汉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2]。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10]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汉朝也是中国宗教的勃兴期。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间佛寺。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编辑] 外交
西元前三世紀,匈奴汗國被冒頓單于統治,國力非常強大,多次侵犯漢朝邊境。西元前200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匈奴軍隊佯裝後退,漢軍則迅速北進到平城白登山。卻在白登被冒頓單于的四十萬精銳騎兵包圍。劉邦與漢軍被包圍七天七夜。最後劉邦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出重圍。白登之圍後,漢朝元氣大損,從此之後一直被迫與匈奴和親。到了景帝時期,漢朝一方面繼續和親,另外也在邊境進行屯田移民,在國內則實行複馬令來增加馬匹,加強士卒訓練並大量製造兵器,這些都是預備反抗的準備。漢武帝年間,派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對匈奴進行三次大規模戰爭。漢朝佔有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關係,為漢朝與西域之間開闢通道,而匈奴勢力則北徙漠北。但是,漢匈之間連年的戰爭嚴重損耗了兩國的國力,雙方也都無力再戰。後來,匈奴分裂為五部,其中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要求與漢和親,漢元帝以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于,是為昭君出塞。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與漢朝關係較好。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明帝一度侵擾漢朝邊境,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永元八年,車騎將軍竇憲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單于遁逃,竇憲在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此後,一些北匈奴南降漢朝,另外一些則向西遷徙。
西域在漢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帶,后来擴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亞東部。西漢中早期,西域地區為匈奴所控制。漢武帝時期,于建元三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以聯合夾擊匈奴。張騫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並在匈奴娶妻,十餘年後逃出,經大宛等國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夾擊匈奴的答復。後來張騫東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才返回長安,回來時只剩他和隨從堂邑父三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併來到長安。元狩四年,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約烏孫共擊匈奴。雖然張騫未能說服烏孫國王夾擊匈奴,但是張騫卻與其使節先後遊歷了大宛等國,後來亦由各國使節陪同,返回長安,從此以後,漢朝與匈奴反復在西域地區爭奪。元封六年,漢武帝以細君公主與烏孫和親。細君死後,漢又在太初四年以解憂公主續嫁。同年,漢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國都轉投漢朝。漢武帝在烏壘設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宣帝時,漢又驅逐匈奴駐在西域的僮僕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西漢晚期,西域各國又脫離漢朝,東漢明帝初年以後,漢朝又恢復了西域的關係,並于永平十六年在烏壘設西域都護,派班超負責西域事務。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經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而還。隨著西域局勢的穩定,商旅往來日益頻繁,絲綢之路在漢朝形成。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
東漢中後期,西羌先後三次進攻漢朝。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夏,持續了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第二次在119年,戰事主要發生在關中地區。直到建康元年才告結束。第三次發生在延熹二年,主要戰爭在隴西一帶進行。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嚴重損耗了漢朝的國力,成為漢朝滅亡的誘因之一。
漢朝早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係尚友好。後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繫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繫。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编辑] 帝王年表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 ↑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58-63 ISBN 7-5622-2277-0
- ^ 2.0 2.1 2.2 罗兹·墨菲(黄磷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7-80700-092-9
- ↑ 《汉书·律历志》:“汉高祖皇帝著纪,代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
- ↑ 《后汉书·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帜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 ↑ 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
- ↑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2005年2月,16-50 ISBN 7-108-00449-6
-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頁
- ↑ 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一版,第二卷),花城出版社,1996年2月,ISBN 7-5360-2320-0
- ↑
- ↑ 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省博物馆
- ↑ 汉朝恢復被秦朝廢止的中国庙号及中国谥号(先秦的商朝已有庙号),汉朝對庙号使用很谨慎,因此许多皇帝没有庙号。
- ↑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太祖。
- ^ 13.0 13.1 實際由漢高后呂雉掌權。
- ^ 14.0 14.1 刘恭、刘弘没有谥号,史称汉前少帝和汉后少帝
- ↑ 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见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ISBN 7101025129
- ↑ 刘贺没有谥号,亦未立年号,在位仅27日,因言行不檢被廢,史称昌邑王。
- ↑ 刘婴並未正式即位,僅當皇太子,王莽自稱「攝皇帝」、「假皇帝」。
- ↑ 史家一般不認定其為漢朝皇帝。
- ↑ 刘懿在位仅200余日,在一般看法里不认为是汉朝皇帝之一。
- ↑ 刘辩只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 ↑ 刘协又被刘备諡为孝愍皇帝。
[编辑] 參考資料
- 《細說秦漢》,黎東方,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7-208-04202-0
- 《正說漢朝二十四帝》,任士英,中華書局,ISBN: 7-101-04771-8
- 《史記》,司馬遷,中華書局,ISBN:7101003044
- 《漢書》,班固,中華書局,ISBN:7101003052
- 《後漢書》,範曄,中華書局,ISBN:7101003060
- 《秦漢史》,錢穆,中華書局,ISBN:7108020661
- 《中國古代史》,夏曾佑,團結出版社
- 《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00863
- 《劍橋中國秦漢史》,費正清崔瑞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秦漢史——中國斷代史系列》,林劍鳴,上海人民出版社
- 《話說中國—大風一曲振河山》,上海文藝出版社,ISBN: 7-5321-2661-7
- 《話說中國—漫漫中興路》,上海文藝出版社,ISBN: 7-5321-2744-3
- 《萬古江河》,許倬雲,上海文藝出版社,ISBN:7-5321-3022-3
- 《國史大綱》,錢穆,中華書局,ISBN:7-100-01766-1/K•143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ISBN:7-108-01528-5
-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ISBN:7-108-01036-4/K•231
[编辑] 外部链接
- 汉代墓葬与文化数据库
- 汉代石刻画象拓本数位典藏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古诗库:汉代诗歌
-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 網上兩漢哲學經典 - 香港人文哲學會
前朝: 秦朝 |
中国朝代 | 后朝: 三国 |